首页 理论教育我恪守的两个信条:勤与俭

我恪守的两个信条:勤与俭

【摘要】: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在学术与工作上取得了些微的成绩,全靠“勤”和“俭”二字,它们是我毕生恪守的两个信条,是我不懈前进的动力。环境的艰难,使我从小养成勤劳和俭朴的习惯。实际上,我的全部求学之路,就是贯穿由苦学到巧学再到博学的过程,这些都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一个人地位变了,但思想作风不能变,我依然恪守“勤”、“俭”二字的传统。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品,是对我勤政亲民和励志改革的认可与奖赏。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既没有超人的智慧,也没有显赫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说,我的本事不大也不多,倒是真情不淡也不少。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在学术与工作上取得了些微的成绩,全靠“勤”和“俭”二字,它们是我毕生恪守的两个信条,是我不懈前进的动力。

“勤”自然是勤奋、勤勉和勤劳之意。宋朝邵雍在《弄笔吟》中,有“将勤补拙总输勤”的名句,后来遂成“勤能补拙”的成语。我出生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是在农村私塾接受的启蒙教育,识字以后背诵的头一篇唐诗就是李绅的《悯农》,其二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是经历过“劳其筋骨”和“饿其体肤”的人,深知农民的艰辛,粮食的匮乏。环境的艰难,使我从小养成勤劳和俭朴的习惯。这些朴素的素质,对我日后的学习起到了很大作用。实际上,我的全部求学之路,就是贯穿由苦学到巧学再到博学的过程,这些都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

俭是俭朴、俭省、俭约之谓也。俭是一个人重要的品德之一,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俭以养德”的名句,这说明俭朴不仅仅只是生活上的问题,还关乎人们德行修养的大事。同样的,由于从小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自然养成了节约的习惯。在参加工作以后,即使经济和生活条件有极大的改善以后,我依然以俭朴严格要求自己,一把简易塑料的剃须刀使用了40年,一件衬衫穿30年,一支圆珠笔杆也使用10年。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不浪费一瓢水和一粒米。我认为,即使是一个亿万富翁,他也没有权利浪费生产和生活资料,因为人类的资源越来越匮乏,保护和节约物资资源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与美德。

参加工作以后,我被派往苏联留学,回国以后从一个普通教师一步一步地走上了大学校长的位置。一个人地位变了,但思想作风不能变,我依然恪守“勤”、“俭”二字的传统。我被任命校长以后,学校总务处给我家中送来一副藤条沙发,说在家接待客人需要,但我把它退还给了学校。学校说要给我配专车,我说不需要,我坚持走路上下班,到省府开会我骑自行车往返。我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是为了联系群众,在上下班的路上,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拦住我反映意见,这就不会产生官僚主义。

在20世纪80年代,教授们的住房都很狭窄,即使好不容易新建几栋三室一厅的教授楼,人们都眼巴巴地等待分配。为此,我三次把分配给我的三室一厅的住房让给其他教授,并说全校比我年纪大的教授没有住上三室一厅,我就不住教授楼。在工作中,我坚持事必躬亲,所有发言稿不让人捉刀,坚持面对面的领导,尽可能的到基层解决问题。凡是教授有事找我,不能要他们劳步,我亲自去家访,当面解决他们的问题。(www.chuimin.cn)

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是80年代的主旋律,我真诚地拥护改革,身体力行地投入到改革的大潮中去。我亲自到基层调查研究,在教室坐在拐手椅上开座谈会,支持教师与学生们改革的建议,大力倡导自由民主的校园文化,实行了学分制插班生制等一系列崭新的教学制度。当时,武汉大学的改革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媒体称珞珈山(学校所在地)是“解放区”,武汉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战线上的“深圳”。

我被免职的那年春节期间,几位教师自费给我赠送了一幅玻璃镶嵌的字画。它是由一副对联和一方墨水劲竹画组成的,以行书写的对联是:“朝曦夕照得春晖,清风细雨见高洁”;几枝劲竹中间写有“高风亮节”四个字。这是一份珍贵的纪念品,是对我勤政亲民和励志改革的认可与奖赏。尽管我因免职失去了很多,但有这一份珍物,我已足矣。这份赠品,我已经保存了26年了,作为文物还将永远保存着!

(本文发表于上海《生活月刊》2014年特刊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