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足球问题的根源在教育

中国足球问题的根源在教育

【摘要】:第二次是2006年德国的世界杯,此后对足球的喜爱与日俱增。据我观察,中国与西方人看足球的最大差别是,大多数中国人是看热闹,而西方人是欣赏足球所展现的创造之美,这是双方人在精神生活上的差距。虽然足球功夫对足球队的水平有重要影响,但在竞赛中决定胜负的是这“三个精神”。这是我国足球运动员致命的软肋,绝不是靠请洋教练和加大经费投入可以奏效的。

过去我很少观看足球比赛,开始看世界杯赛是从2002年的日韩世界杯。第二次是2006年德国的世界杯,此后对足球的喜爱与日俱增。总的来说,我看足球比赛上瘾是因为它与我研究创造教育有关,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不仅欣赏到足球运动员的精湛球艺,而且还品赏到足球竞赛中的创造之美。

毫不夸张地说,足球之美无处不在,首先是球衣之美,每个国家都有传统化的队服,如意大利队的蓝色之美,德国队是白色之美,巴西队的黄绿色之美,荷兰队的橙色之美,阿根廷队的竖条相间淡蓝白之美,等等;其次是赛场上展示的球艺之美,如传球、盘球、接球、铲球、抢断、射门等,都给人们以美妙的感觉,特别是那些倒挂金钩的射门,或是侧身腾空鱼妖式的扑救,更是美不胜收;再次是胜利的喜悦之美,在赛场上无论是进球后的喜悦或是终场的胜利,球员们抑制不住内心的高兴,有的是连翻几个跟头,有的跪在草地上仰天大叫,有的脱下球衣投向空中,等等。最后是球迷们的脸谱、衣服和啦啦队的工具,更像是花的海洋,是五彩缤纷的世界,令人陶醉!无论哪种美,都是人们创造性的体现,也都是创造之美!据我观察,中国与西方人看足球的最大差别是,大多数中国人是看热闹,而西方人是欣赏足球所展现的创造之美,这是双方人在精神生活上的差距。

但在欣赏本届世界杯之美的同时,我不能不为我国足球的落后感到悲哀,并思考着我国足球衰败的原因。中国只有2002年进过一次世界杯的决赛圈,但那是因为日本和韩国作为东道主而让出了一个名额使中国捡了个便宜。此外,我国足球队再也没有参加过世界杯比赛了,这怎么不令国人感到伤心呢?

在2008年第29届世界奥运会上,中国获得了51块金牌,居世界第一位,显示我国已是体育大国,甚至许多项目已经进入世界体育强国之列。可是,为什么一个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足球居然进不了32强,世界排名也在70名以后?有人说是认识问题,或是投入不足,或是教练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不能说没有,但绝不是关键问题。以我之见,就是“三个功夫”不足和“三个精神”的缺失。什么是三个功夫呢?据我观察,足球主要是依靠三个功夫,即脚上的功夫,腿上的功夫和头上的功夫。足球之所以称为足球,显而易见主要是靠脚上的功夫,包括带球、传球、抢断、铲球、射门等;腿上的功夫,集中反映在奔跑的速度上,一场球赛下来,一个运动员要奔跑万米以上的距离,速度就是决定的因素;头上的功夫不仅仅是顶球、用头射门,更重要的是足球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大脑来指挥的,都来源于大脑的创意灵感。

在一定程度上,足球运动所体现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国民性,那些足球强盛的国家,无疑都具有发展足球所需要的国民优根性。我所说的优根性是指“三个精神”,即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创造精神。虽然足球功夫对足球队的水平有重要影响,但在竞赛中决定胜负的是这“三个精神”。

近一二十年以来,我国依靠体育训练的“举国制”,使我国乒乓球、女子排球、羽毛球、跳水、举重等项目迅速崛起,为国家赢得了很多荣誉。但是,为什么“举国制”对我国足球训练不灵,为什么拥有诸多冠军的乒乓球、跳水和举重队的训练方法对我国足球无效?很显然,我国这些强势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和训练方法与足球是完全不同的,前面那些项目主要是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的竞赛,依赖的是娴熟的技巧、高强度的训练和精心调教,而这些方法对足球训练基本不适合。就拿足球与篮球和排球比较,足球队员几乎是篮排球的一倍,而且足球场是篮球场的17倍,是排球场的44倍,更不用说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台了。因此,足球与我国强势球类比较,它是涉及人数更多、场面更大、运动更剧烈和危险更大的运动,也就是说足球运动需要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创造精神。仅就创造精神而言,可以说足球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由创造性的灵感来指挥的,如每次传球、铲球、射门和扑救,都不可能是按照计划进行的,像排球由队长背后的手势来指挥那样。

对于我国足球落后的原因,包括足球业内的专家们不止一次地从多方面进行过分析,可是几乎没有人认识到我国足球的现状是由教育造成的。为什么?因为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学校的应试教育,都是高度功利主义的教育。我敢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世界上最保守落后的,宠爱和棒喝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方式,古今酿成的悲剧不计其数。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高度强化了的功利主义,把天真无邪的儿童自幼引入到功利主义的泥潭。(www.chuimin.cn)

据说,世界上犹太人和华人是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可是犹太人是采取“狮子育儿法”,而中国人却是把孩子噙在嘴里还怕伤着了。在父母眼里,子女就是他们的私有财产,可以打骂,包办代替,剥夺他们的童趣、志趣和应有的选择权利。在独生子女占主导的情况下,溺爱教育更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父母陪读、陪考,专车接送,甚至到了研究生阶段还有家长陪读的。在这种宠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由于望子成龙心切,少有家长冒着风险自愿让孩子去踢足球的。要不然,为什么我国在册的足球少年运动员只有百多人,而乒乓球运动员就有1000多万人呢!我国注册的足球运动员也只有2万多人,而德国居然有2700万(占全国人口的1/3)注册足球运动员,更不用说南美达到“街上足球”那样普及了。

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也是最顽固的,它沿袭了科举制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代代相传,根深蒂固。从启蒙教育开始,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循规蹈矩,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和个性。在教学中,实行灌输和背诵,频繁地考试,以追求高分为目的,从而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灵感,导致大多数国人缺失创造精神,而且这一切从儿童时期就造成了。

尽管我国足球训练也是从少年就开始了,但由于上述原因,所以他们从小就缺失了冒险精神、团队精神和创造精神。这是我国足球运动员致命的软肋,绝不是靠请洋教练和加大经费投入可以奏效的。这三个精神的缺失,不仅仅关系到我国足球的振兴,也影响着我国未来能否跻身于世界先进科学之林。对于我国教育的现状,再不能熟视无睹了,每一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猛醒了,转变教育观念,改革陈旧的教育方式,着力培育“三个精神”,必须从幼儿抓起。只有当“三个精神”占我国国民素质的主导地位时,我们才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我国也才能从低品质的制造大国转变为高品质的创造性大国。

对于中国足球队什么时候进入世界杯,人们不免忧心忡忡,有人说中国足球翻身至少需要20年甚至50年,有的人悲观地认为100年也没有希望。我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可能需要一代到两代人。在汉语里,世与代是相同的概念,一世就是一代人,一般指30年左右。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里?肯定地说在教育改革,必须从幼儿抓起,转变教育观念,实施顺应自然和人性的自然主义教育,鼓励少年儿童敢于冒险,培养他们求异、求变的个性,充分发挥他们异想天开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这种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持久的努力,才能培育富有“三个精神”的青少年,这就是发展我国足球运动的基础,也是振兴中国足球的希望!

(本文发表于《同舟共进》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