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做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

做一个诲人不倦的教育工作者

【摘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是自己的本分,对任何一个求教的陌生的学生我都不会拒绝,何况是好朋友的孩子呢!该文共分4个部分:一、历史悠久不等于一流大学;二、中国大学的起源;三、大学的独立自治与学术自由;四、对如何办好大学的思考。而且,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又包括了大学理念、大学的体制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等。要以充实的史料论证这个观点,同时指出随意攀延校史是不正之风。

1997年3月31日,我应全国民办教育研究会的邀请,赴南京参加“全国民办教育立法问题研讨会”。根据会议安排,我在大会上做了《发挥民办学校的优势,走改革创新之路》的主题报告,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会议期间,我认识了泉州教师进修学校校长蔡胜铁先生,他思想解放,锐意改革,我们志同道合,似有相见恨晚之感。此后,我们成为莫逆之交。1999年4月初,我趁到厦门和福州讲学的机会,还专门到泉州会见蔡胜铁先生,在他的安排下在泉州做了3场教育演讲。在对教学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与郭震先生合著的《新学习学概论》于2001年出版,我应邀为该书写了序言。

在教育改革中,我们相互支持,互相鼓励,每当我发表了教育方面的文章,他都会在第一时间打来电话表示祝贺。有时,他通过媒体或别人知道我的身体不好,也会打电话来问长问短,令我十分感动。

蔡胜铁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人中多人都毕业于名校,乐于以教师为终身职业。兴许是受到教育世家的影响,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于2008年考取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决心致力于中国的教育改革事业。胜铁多次对我说,儿子蔡一邨喜爱教育学,希望我多多给予指导。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诲人不倦是自己的本分,对任何一个求教的陌生的学生我都不会拒绝,何况是好朋友的孩子呢!

今年5月28日,我收到了蔡一邨自重庆的电子邮件,附上了一篇他写的文章,题目是《中国大学建设中的精神追求——对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追求》。他现在是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一年级的研究生,文章是按照正式论文的格式写就的,全文6500多字,我看得出作者是希望推荐发表的。该文共分4个部分:一、历史悠久不等于一流大学;二、中国大学的起源;三、大学的独立自治与学术自由;四、对如何办好大学的思考。而且,第四部分中,又分了三节:4-1大学的理念;4-2大学的体制;4-3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

在收到一邨的文章后,我给他做了简单的回复,表明文章收到了,稍后我会认真阅读的。由于当时我正在校阅自己的一本著作,直到书稿脱手后,才开始认真地阅读他的文章,并于7月22日给他写了审读意见,兹把意见附后:

一邨同学:

你5月28日的信,以及所附的论文收到了。由于前一段我忙于一本书的订正,后来又接受了两家杂志的专访,所以就把阅读你论文的事搁置下来了。忙完这些事后,我第一时间就看了你的文章。快两个月才回复,实在是抱歉,请见谅为盼!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你酷爱学习,阅读了许多中外教育名著,对国内教育学的研究动向也颇为了解。你是研一的学生,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是值得赞扬的,文章观点新颖,文字流畅,引文规范。我本想就这篇文章做一些修改退给你,然后由你寄给杂志社发表。可是,认真推敲后,我不便下手,主要是文章立意太宽泛,观点敏感,需要你自己做较大的调整和修改。现在,把我的意见提出于后,供修改时参考。

首先,文章立意太宽泛。文章分为4个部分,如“历史悠久不等于一流大学”,“中国大学的起源”,“大学的独立自治与学术自由”,“对如何办好大学的思考”。而且,在最后一个问题中,又包括了大学理念、大学的体制和大学人才培养的模式等。实际上,文章中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单独命题成篇,如果综合来写,只能是蜻蜓点水,哪一个问题也说不透。所以,初写论文者,宜窄不宜宽。(www.chuimin.cn)

其次,作为教育学的研究生如何写文章?以我之见,似乎应当写纯理论性的,或史料性的,或外国教育介绍,或实践调查报告。具体地说,如“历史悠久不等于一流”可以单独成篇,此类例子很多,如中国科技大学的学术水平堪为全国之首,但它却是1958年成立的,其他还有日本筑波大学、台湾逢甲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等。要以充实的史料论证这个观点,同时指出随意攀延校史是不正之风。

又如,哈佛大学是怎样引领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可以收集每个时期它推出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又是怎样影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要以翔实的史料论证,发挥研究生搜索资料的特长,这是别人不可能与你们比拟的。

由于正处在署假,不知一邨在何处,所以把信寄到家里。

祝你们署假愉快!

刘道玉

2010年7月22日

我于8月29日收到了一邨的回信,他写道:“您的建议对我启发很大。如您在来信中指出的立意太宽泛的问题,原来在写作过程中也有一点隐约的感觉,但由于阅读量不够,对很小的问题做深入的探讨,颇有力不从心之感,今后需要更加深入地研读。”

一邨毕业后,又考取了厦门大学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的博士生,研究大陆与台湾教育。他还利用来武汉开会的机会专门拜访过我,逢年过节互有短信问候。我们彼此都很珍惜这种师生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