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培养学生潜力,助力未来

培养学生潜力,助力未来

【摘要】:我认为,教育内在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走得更远,包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追求终极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我国现行的教育能够使学生走得更远吗?因此,不改革现行教育,学生就不可能从种种有形的或无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姑且不用说走得更远,甚至根本就不能迈开脚步。为了让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得更远,我特提出以下三点措施。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实践活动,必须贯彻以人为中心,人的自由、民主、人格、志趣、尊严和选择权等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它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关于这个问题,论者不计其数,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教育的目的这个问题是每个教育家思想的核心,是他们教育理论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子,从爱因斯坦、怀特海、杜威蔡元培,都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当然,最权威的还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但是,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的只是“全面发展”,而删去了“自由”二字。因此,我们只能片面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忽视了自由在人的培养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试问:如果没有个人的自由,怎么能够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呢?自由是教育的灵魂,由于我国教育中自由的缺失,所以我国当代培养不出创造性的人才,这实在是国家与民族的损失啊!

也许有人会说,我国不也培养出了“两弹一星”科学家,也出现过一些学术大师,我们的神舟飞船不也上了天吗?是的,飞船、高铁、航空母舰、纳米技术基因组图谱等虽然也做得很大,但那都不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我国仅仅是尾随、赶超而已。据统计,我国现在有各行业的精英知识分子4200万人,而且每年还有六七百万大学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上。但是,这些只有数量统计上的意义,他们大多是流水线上制造出来规格基本相同的“产品”。从创造性人才的要求来看,我国仍然没有实施创造性的教学,由大学培养出来的创造性人才的比例在世界上是最低的,这就是“钱学森之问”提出的原因。长此以往,我国不仅难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甚至还将影响到我国建设创新型的国家。

根据教育哲学,教育的目的分为内在的目的和外在的目的。所谓内在的目的,是强调受教育者个人的自由、志趣和选择权,接受他们愿意的或者适合他们要求的教育,实现自己崇尚的理想;而教育的外在目的是认为教育必须为社会生活做准备,强调“教育是立国之本”,培养治理国家的人才。就我国而言,教育作为个人内在需要的目的长期被忽视了,只是从教育外在的目的进行表述和要求。

为什么教育的内在目的是如此重要呢?这是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内因决定外因。也就是说,不尊重自由的教育,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不尊重教育的内在目的,也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的杰出的治国人才。那么,什么是教育内在的目的呢?我认为,教育内在的目的就是让受教育者走得更远,包括在追求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追求终极真理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问题是怎样使受教育者走得更远?我国现行的教育能够使学生走得更远吗?肯定是不能的,因为功利主义已经把我国教育引入死胡同了,教育成了国人满腹牢骚的话题,但又都感到无可奈何。因此,不改革现行教育,学生就不可能从种种有形的或无形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姑且不用说走得更远,甚至根本就不能迈开脚步。因此,我们必须有教育的危机感,再不能受那些所谓的“示范学校”的误导了,下决心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为了让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得更远,我特提出以下三点措施。

首先是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具有为实现自己理想而百折不挠的毅力。什么叫理想?对于这个问题歧义颇大,高调、空洞的意识形态式的口号不是理想,海阔天空的胡思乱想也不是理想。理想是发自每个人内心对好奇的追求,是对人类最有价值问题的求索,是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破解。总之,理想就是他们的至爱,是人们梦魂萦绕的情愫,是其生命的一部分!为了追求理想,他们忘物忘我,如呆如痴,他们的精神已经进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

例如,瑞士天才数学家欧拉,他从小喜欢数学,可是身为神父的父亲却希望他成为一个传教士,于是他被送到教会学校读书。由于他不恪守循规蹈矩的保守教学,他被开除了。后来,他通过自学于13岁考取了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7岁获得硕士学位,19岁开始发表数学论文。鉴于他数学才华出众,20岁被聘任为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院士,先后共31年,后又被德国柏林科学院聘为院士兼物理研究所所长,履职共25年。他是与阿基米德高斯牛顿齐名的世界数学四杰,他一生共出版专著32部,发表论文800多篇,几乎通晓数学的各个分支,如代数、几何、三角、分析、拓扑、数论等。他28岁时,为了计算彗星轨道,连续工作三天三夜,导致右眼失明。后来左眼也失明了,但他没有放弃对数学的追求,在黑暗中探索数学整整17年,这该是多么惊人的毅力呀!没有理想的支撑,他怎么能够走得如此之远?!

像这样有理想的成功人士,简直不胜枚举,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巴雷尼、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费马、怀尔斯、卡斯帕罗夫、佩雷尔曼、丘成桐、霍金、拉马努金、朱棣文、陶哲轩、盖茨、艾伦、乔布斯佩奇、朱克伯格,等等。这些人都是因梦而生,因践行理想而成功!(www.chuimin.cn)

其次,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这是通往理想的金桥。现实与理想不同之处是,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是现在式;而理想是未来式,经过努力是可能实现的,但也有遭受到失败的。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的区别在于:现实主义者往往认为现存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一味地去适应它,而不愿改变它;而理想主义者总是希望改变现实中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以追求至善至美的状态。

怎么由现实到理想呢?人们是站在现实的此岸,要想达到被汪洋大海隔开的理想彼岸,必须要掌握通达彼岸的方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人们实现其理想也如同过河,不解决跨越汪洋大海的桥或船的问题,就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那么,实现理想的桥或船究竟是什么?这个桥或船就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方法比知识重要,这是人所皆知的道理,但是在我国学校的教学中,重视知识而忽视科学方法训练的情况比比皆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是开设单门知识课程,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各个专业课程等,基本上没有开设思维方法的课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应当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开设出各种思维方法的课程,至少应当占课程总学时的40%。例如,开设科学方法论、创造思维方法训练、开发和运用想象力逻辑思维方法、创造技法理论与应用、头脑激励法等。人类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仅激剧地增加,同时又在不断地过时和淘汰,我们绝不能被淹没在知识的汪洋大海里。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人们不仅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后新的工作学习需要学习新的知识,而且还能够创造新的知识。总之,知识是具体的,有时甚至会成为人们发挥创造的羁绊,而只有方法才能够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再次,知识不是力量,只有创造力才是真正的力量。英国17世纪哲学家培根在未发表的《沉思录》中有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苏联有一本杂志叫《知识就是力量》,1956年中国也创办了《知识就是力量》的杂志。从宣传知识的重要性和倡导青少年读书的角度,这句话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从知识的属性来看,它们仅仅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附载某种载体的反映,如书籍、发明专利和依据科学知识制造的各种仪器和设备等。但是,这些附载物只有被人们所掌握和使用的时候才能够成为力量,否则它们只是作为一种物品而存在,并不能成为力量。

我国的教育长期重视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开发,从而使得我国大多数人习惯于模仿,缺乏创造性。对此,我亦有同感,只要涉及电子设备、机械交通工具医疗检测、科学仪器、通信设备、服饰美容等,几乎没有一件是中国人发明的,更不用说重大科学理论的创立了。虽然我国经济很发达,但那大都是靠引进、模仿,然而这种仿造或制造的模式是不可能持久的,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原创的技术,特别是属于自己的科学理论储备,到头来不可能有独立的技术,也不可能有独立的经济。

因此,我们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一项测试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在世界上排名是最低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改革传统的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大力开发我国青少年的想象力,让他们在实现其理想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是国家未来希望之所在!

我们必须树立一个理念:以理想带动创造,以创造力来实现我们心中的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千万不能失去千载难逢的机遇!

(本文发表于《学习月刊》2013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