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读书到苦方觉甜,从珞珈野火集到《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读书到苦方觉甜,从珞珈野火集到《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摘要】:我在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以“读书到苦方觉甜”的专章,叙述了我从私塾到大学再到留苏研究生的学习生活。读书人自然是必须立志于读书,但并不是读书的人都能称为读书人。自启蒙开始,读书80余年,总共读过十多万册书,对中国的文化典籍,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读书上是有差别的,我国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人则更强调“学以致知”。

我在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以“读书到苦方觉甜”的专章,叙述了我从私塾到大学再到留苏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我不是苦行僧,但其经历就归结一个“苦”字,从小在农村受苦,十年寒窗苦读,工作中也是埋头苦干,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我并不觉得其苦,从苦中品尝到了付出代价的分量,也获得了某些成功的欢乐。

苦与甜是相对应的,苦中孕育着甜,所谓苦尽甘来就是这个意思。元朝诗人白朴的诗句“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就道出了苦与甜的辩证关系。人们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体验,苦瓜明明是苦的,可是南方人爱吃苦瓜,虽入口有点苦,但越品越香甜。因此,是苦抑或是甜,完全取决于人们的兴趣和感觉。读书也一样,有人觉得苦,但有人却品尝到乐。宋元间学者翁森写了一首《四时读书乐》的诗,脍炙人口,既生动又绮美。其中有四句是这样的:“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与此同时,当时民间也流行一首《四时读书歌》:“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多跳蚤,收拾书箱过新年。”这是一首“不学调”,视读书为畏途,总是以各种借口逃避读书。

为什么有人觉得读书是乐事,而另一些人认为是苦事呢,读书的苦与乐的区别,既反映出人们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人们的世界观。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作‘磨炼’,也不知道什么叫作‘苦学’。他们只是爱好读书,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

我读书的苦学理念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既与我的出身和经历有关,也与我所受到的教育和传统文化影响有联系。我所受到的私塾教育,虽然是呆板的,但却奠定了我的苦学理念,也使我初步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的启蒙老师,开宗明义就是要求苦学,他说:“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我幼小的时候,虽然不敢奢望成为博古通今的人,但却意识到贯通古今的人,一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并暗下决心要成为这样的人。再后来,接触到“四书”“五经”,特别是孟子的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实,孟子这段话的核心就是一个“苦”字,我从内心里接受了他的教言,认为这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志于道”的价值取向,是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抱负必经的磨炼过程。

读书人自然是必须立志于读书,但并不是读书的人都能称为读书人。什么人才能称为读书人呢?1940年著名学者杨玉清先生曾著文写道:“以读书混文凭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混官的人,不是读书人;以读书为时髦、为装饰的人,更不是读书人。能辅世长民,能经天纬地,那才是中国之所谓的读书人。”这说明,读书必须有正确的目的,带着任何不纯的动机读书,那就亵渎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张载是北宋大儒,他屏居南山之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这才是读书人的境界,由于有了这种心境,所以才能发出铿锵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理想,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虽然一个人不能实现这种理想,但却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沿着这种理想前进!

读书、爱书、藏书,这是一种情怀。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古今中外读书人的楷模。他爱书,藏书,嗜书如命。自启蒙开始,读书80余年,总共读过十多万册书,对中国的文化典籍,真正做到了烂熟于心。无论是在戎马倥偬长征的途中,还是在日理万机的国事中,他都不忘记读书。直到生命垂危时,也没有停止读书,逝世前7分钟,还在听人念书。他的读书方法独特,坚持“三复四温”式阅读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成为饱学之士。他才华盖世,论文治武功、文韬武略,他都在历代君王和国家领导人之上。他通过读书,真正实现了辅世长民的理想,建立了经天纬地的功绩。

我从古今中外的伟人和大学问家的读书生活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激励自己酷爱读书。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提出了“苦读知书味,创造乐无穷”自勉,30多年这句话一直激励我读书和从事创造教育学研究。在这句话中,读书与创造和苦与乐都是对仗的,读书不是目的,而创造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目的。一般而言,读书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也就是间接知识,而创造则是发明体现新知识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论。读书当然是辛苦的,这苦不在于肌体之劳困,而是冥思苦索之苦。人们通俗说书读进去了,就是通过苦索而真正理解了书的要义,这是学习好与学习不好的人最主要的区别。读书虽然很辛苦,但如果能够用学到的知识从事创造,当完成了一项新的发明成果或是诞生一篇得意之作,那就会感到无限的快乐。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读书上是有差别的,我国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人则更强调“学以致知”。当然,“学以致用”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上就不够了,应该进一步深化到“学以致知”的境界。“用”和“知”有什么区别呢?这使我想到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关于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区别,他说基础学科是回答“这是为什么”,而应用学科回答的是“这有什么用”。以此而论,学以致用只是回答应用问题,而学以致知是回答这是为什么,也就是回答真知的问题。因此,在做学问的问题上,我国更需要提倡学以致知,也就是探究事物的本源,以发现以新理论、新技术为载体的新知识。(www.chuimin.cn)

读书当然应当有选择,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读的书。不过,除了各人职业需要读的书以外,还需要阅读一些陶冶人文素质的书籍,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我个人的经验是,尽可能地阅读经典著作,因为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且获得学术界的认同,一般不会有谬误流传。大凡经典之作,多出自于大师和名家之手,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也反映在书中,如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培根、罗素、弗洛伊德、穆勒、杜威等。在我国的文化典籍中,像《史记》《红楼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是传承千百年的名著,受益者不计其数。

对于读好书或是坏书,这可能是一个极有争议的问题。不过,我认为除了未成年的少年儿童外,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一些不同学术见解的书,甚至“反面教材”的书,也未尝不可。在读书中,需要有比较和鉴别,借以提高我们的辨别和质疑能力,这对于提高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是有好处的。

当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不少年轻人喜欢上网,而忽视读纸质书。我个人觉得,虽然网络上存储着巨大的信息,但网络不能代替读纸质书。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资料,是网站技术人员收集和综合的,往往不系统、不全面,也不见得都是正确的。因此,应当把网上阅读与读经典著作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补充。据我观察,目前读书人不买书和不订阅报刊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与做学问的要求相悖的。有人曾做过一份调查,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大学,有5000多名教职工,可是订阅期刊的仅有250人,订阅报纸的只有430人。有些人宁可站在读报栏旁看报,也不肯自己订阅报刊仔细阅读,这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气完全不同。那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至少订有两种专业杂志和一份报纸,人人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现在,校园里停满了各式名牌轿车,居室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就是不肯买书和订阅报刊,这不是金钱问题,而是精神导向发生了偏移。这说明,现在不少人精神变得虚脱,信仰逐渐迷失,读书风气日衰,预示着文化的危机,应当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读书是毕生的课题,永无止境,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今年已78岁了,中风已有14年,右手不能写字,右耳失聪,基本上是个残疾人了。但我仍然坚持“每日必读,每月一新书;每日必思,思有所得;每日必写,写有新意”。虽然我的右手不能写字了,但我学会了用左手记读书笔记,只要生命不息,我就读书不止,继续为教育改革而呐喊

最后,我把高尔基的名言赠送给读者朋友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本文发表于2011年2月15日《人民日报》,被中宣部的《学习活页文选》《新华文摘》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