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孝心:创造源动力-珞珈野火集

孝心:创造源动力-珞珈野火集

【摘要】: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创造学家们,都致力于探讨创造的秘密。现在学术界已经证明:躁动(激动)、需要、爱心、恐惧都是激励创造的原动力。根据我的观察,孝心也是一种创造的原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性。但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52万字的《本征教育理论》一书,激励他研究本征教育的动力,就是出于对父亲的孝心。从孝心出发,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境界,也符合从事创造的动因。

人为什么有创造性?创造的原动力是什么?长期以来,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创造学家们,都致力于探讨创造的秘密。现在学术界已经证明:躁动(激动)、需要、爱心、恐惧都是激励创造的原动力。根据我的观察,孝心也是一种创造的原动力,它能够激发人们无限的创造性。例如,于1996年诞生的克隆绵羊“多利”真正的首创者是基思·坎贝尔(Keith Campbell),他从事这项研究的动因是出于对父亲的孝心,因为他父亲患糖尿病已经双目失明,他希望通过克隆技术研制出新药以拯救父亲的生命。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那一天的到来,父亲就不幸逝世了,但他的研究却催生了“多利”的诞生。

深圳市的邵波,本是学物理的,后来下海从事环保工程研究与开发。但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52万字的《本征教育理论》一书,激励他研究本征教育的动力,就是出于对父亲的孝心。

我本不认识邵波,经朋友介绍,他于2009年5月2日来家访谈。他来之前曾打电话给我,我们约定上午9时开始,我把住家地址告诉了他。他是从湖南株洲出差到武汉的,从武昌火车站乘出租车到武大,但司机却把他送到原武汉测绘学院的大门口,他以为是武大的正校门,因为门口悬挂着“武汉大学”的牌匾。可是,他进校园以后怎么也找不到我的家,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今日之武大”而非“昔日之武大”也!于是,他背着沉重的行李穿过测绘校园,快步地往武大赶,生怕耽误了约会的时间。当他到我家时,已是满头大汗,衬衫完全湿透了。虽然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几分钟,但情有可原,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诚实、执着和认真的人。

我给他沏了一杯龙井茶,让他解渴,以补充体内水分的流失。他此行的目的是向我介绍他对本征教育研究的成果,他拿出了厚厚的几份资料,足足有3万多字。他边喝茶边介绍,他说他的父亲叫郑浩,曾经是武汉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早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是湖北师范学院(黄石)的创办人之一。1978年高考时,父亲曾建议他学教育学,但他却填报了物理学专业,违背了父命。1979年12月4日父亲去世,在弥留之际,曾把他叫到病床边讲了一段教育的遗言,这就是他研究本征教育的缘起。接着,他逐篇介绍了本征教育的定义、本征教育的描述特征和类型特征、本征教育与经典教育之比较等,向我做了详细说明,我们谈话整整两个小时。临走的时候,他恳切地说:“刘校长,您是著名的教育家,我是慕名来求教的,请您对我的研究提出批评和建议,我将不胜感谢!”

我是一个有求必应的人,凡是有求于我的人,一般我是不会让人失望的。我大概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反复阅读他交给我的3份资料,希望对他的研究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但必须实事求是。在5月22日给他的电子邮件中,附上了我对他的研究提出的10条意见,现附录于下:

1.关于本征教育概念问题。在我国教育学中,目前还没有这一词汇,是作者首次引入的。很明显,他是借用了量子力学中关于本征的概念,如本征函数、本征方程式、本征动力学、本征半导体等。我历来是鼓励创新的,对于作者这种敢于创造的精神,我是极为欣赏和肯定的。所谓本征,就是事物本来的特征,本来的面目,是没有任何修饰或伪装的真实的反映。从原则上说,本征教育的概念是能够成立的,它是研究具有起源、教育本质的出发点,是研究教育普世价值和普遍规律所必需的。

2.关于如何引出本征教育概念的问题。作者是以自己与导师谈话引出的,我知道他所说的导师就是他的父亲。其实,我觉得干脆直白是与父亲的谈话更好,说明是对父亲的孝心激励自己从事教育研究的。从孝心出发,更能够体现作者的思想境界,也符合从事创造的动因。

3.怎么克服文献引用的困难?作者无论是与导师谈话或是与父亲谈话,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就是不能作为正式的文献引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建议作者写一篇纪念父亲的文章,记叙那一次谈话,在正式的刊物上发表,如《湖北师院学报》等,以后的著作都以此作为出处,这就有了文献的根据。

4.关于作者父亲提出本征概念的问题。我认真看了作者父亲对作者的那一段谈话,他根本没有提出本征教育的概念,是作者发挥的。而且,作者父亲的那段谈话似乎逻辑不清,前后互有矛盾。例如,他一开头就说:“教育是在一些媒介的介入下……”这个前提是不当的,如果媒体介入了,那就不是本征教育了,就会像今天媒体炒作教育那样,把教育搞得一团糟。同时,作者父亲的谈话,存在思维上的混乱,尚不足于引出本征教育的充分依据。(www.chuimin.cn)

5.如果作者有意要写一本《本征教育理论》的书,似应当重新拟定大纲,宜按照章节来写,一章一个重点。例如,第一章,本征教育的定义;第二章,研究本征教育的意义;第三章,本征教育的特征描述;第四章,本征教育与传统教育之比较;第五章,不良学风对本征教育的破坏……作者原是以单篇写作,不仅累赘而且多有重复。

6.文贵精而不在多。据作者说,已写出了52万字的文稿,实在是太长了。新的技术革命时代,提倡“小就是美”、“小就是智慧”,而“好大狂”是第二次浪潮的特点,现在已过时了。以我之见,这样一本书25万到30万字是最恰当的容量。在这一方面,典型的例子是很多的,如沃森和克拉克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论文只有960个字,天才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早期论文只有27页纸,大师曹聚仁的《中国百年史》只有5.5万字,清末天才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只有4万字,追求大部头著作是当前学风不正的表现。

7.文稿重复、累赘之处颇多。例如,在叙述本征教育时,提出了22个特征,在教育内涵描述时列举了15项内容。实际上,有很多内容都是可以合并的。表述的手段越概括越好,不是列举的名词越多越好,否则,给人以故弄玄虚之感。

8.在文稿中引入了不少科学或技术术语,有的甚至是生造出来的。例如,离散激励信号、宽成立域、宽描述域、教育函数、教育介质、教育承载平台、教育激励、教育响应、教育资源、教育效果、其原状态零变化,等等。教育理论的论述,必须采用教育界通用的语汇或术语,这样才符合教育学的规范。

9.本征教育是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它属于教育哲学的范畴。据我所知,已出版的同类著作有:吴宗熿主编《教育是什么》,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张巽根著《教育是什么》,1998年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不妨参考,以求对教育是什么有一个准确的界定。

10.从作者的描述来看,我估计其论点国内教育界很难接受,甚至很难找到出版社出版,希望作者要有思想准备。我之所以这样估计,是因为任何教育学的研究,都必须对教育实践或改革有指导作用,但此书稿似乎看不出作者的明确意图。

虽然我是认真研读过资料,但难免有挂一漏万或表述不准确的地方。我本着实话实说的态度,提出了以上10条意见,供作者参考。

我于5月25日收到了邵波的回信,他对我肯定本征教育理论是能够成立的甚为感动,说我是迄今唯一肯定他的研究成果的人,并表示将按照我的建议认真修改,以求日益完善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