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广西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来自《新编八桂乡情》

广西各族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来自《新编八桂乡情》

【摘要】:由此,西原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统治者之间,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与唐封建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酝酿成大规模的起义。777年,西原各族人民在潘长安的指挥下,东山再起,继续斗争。在广西反封建斗争史上,西原少数民族人民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1.唐朝西原僚人起义

唐朝时,在今广西扶绥县一带,建立了西原羁縻州,并把“居广、容之南,邕、桂之西”,北接道州,西接南诏,依阻洞穴,绵地数千里的僚人,称为“西原蛮”。中唐以后,地方封建统治者对当地百姓的搜刮,一方面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另一方面也侵害到各族上层分子的切身利益。由此,西原少数民族人民与汉族统治者之间,少数民族上层分子与唐封建朝廷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终酝酿成大规模的起义。

756年2月,西原黄洞少数民族人民在首领黄乾曜、真崇郁的领导下,联合陆州(今钦州西南)、武阳(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朱兰(今东兰)等一百余垌,共20万人,进行武装起义。他们推举武承斐、韦敬简作帅,号称中越王;廖殿为桂南王,莫淳为拓南王,相支为南越王,梁奉为镇南王,罗诚为戎成王,莫浔为南海王,下设各级官吏,建立政权。起义军所占地区,“方圆数千里,控带十八州”。杀贪官,开仓库,分财物给贫苦人家,深受百姓欢迎。由于唐统治者采取剿抚两面手法,经过近七个月的苦战,起义军主要首领黄乾曜、真崇郁等牺牲,个别变节投降,起义进入低谷时期。777年,西原各族人民在潘长安的指挥下,东山再起,继续斗争。起义军“连跨州邑”。在与唐军的激战中,潘长安被俘牺牲,所部损失2万余人,起义受挫。794年,少数民族首领黄少卿又领导西原人再次举行规模更大的斗争,他们攻重镇邕州,陷钦、横、贵、浔四州。其子骁勇善战,前后攻占13个州,势不可挡。黄少卿诈降复出后,又联合在邕州附近的黄少度共同作战,攻占宾州(今宾阳县)、峦州(今横州市)、严州(今来宾)等。唐调集的湘、鄂、赣等军及容管、邕管所部桂兵与之交战连遭惨败。823年,黄少卿又率部攻邕州,陷左江镇(今南宁市西),再入钦州境,第二年,向西入防城港境,所过地域守官或逃或死。至此,黄少卿领导的起义军占据了岭南西道十八州,范围包括广东西部、广西南部地区,起义进入高潮。后来,唐朝在军事镇压的同时,加大了对义军首领的诱降以及对起义部众施以恩惠进行分化瓦解,至879年,西原各族人民大起义失败。西僚人的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唐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在广西反封建斗争史上,西原少数民族人民谱写了壮丽的篇章。

2.唐朝庞勋戍卒起义

唐朝在广西的统治由于西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已遭到削弱,而西南地区崛起的南诏乘势不时进行的掠夺骚扰,更使其在广西陷入顾此失彼的状态。861年秋,七月,南诏攻邕州,陷之。弘源(经略使)与监军脱身奔峦州,二十余日,蛮支乃还。仅过三年,康承训至邕州,蛮寇益炽,诏发许、滑、青、汴、兖、郓、宣、润八道兵以援之。承训不设斥候,南诏帅群蛮近六万寇邕州。节度副使李行素帅众治壕栅,甫毕,蛮军已合围。后来,南诏兵虽“解围去”,然而邕州经过几次洗劫,已是满目疮痍,所以“时南诏知邕州空竭,不复入寇”。

南诏连年侵扰邕州,对唐朝政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南诏攻陷安南后,唐懿宗急下诏,在徐州、泗州(今江苏泗洪东南),招募3 000人前往岭南西道防守,其中有800人戍守桂州,约定期满三年即回原籍。这些人在桂州戍守了六年,徐泗观察使崔彦曾却一再食言背约,不许他们回归故里,戍兵苦于兵役,群情激愤。于是在868年,公推粮科官庞勋为首,劫库兵,夺路北归。他们从桂州进入湖南、浙江、安徽、江苏,攻占了彭城(今江苏徐州)、濠州(今安徽凤阳)等重要州城。这次起义征途数千里,历时一年多,沿途农民纷纷加入,使这支兵变队伍变成了拥有20多万人的农民起义军,控制了长江、黄河之间的广大地区。最后虽被镇压下去,但唐王朝的力量已受到很大的削弱,并从此逐渐走向衰亡,正如史书评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桂林庞勋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侬智高起兵反宋

侬智高(1025—?)是北宋广南西路广源州人,壮族。广源州在邕州西南,是邕州所属44个羁縻州之一,与交趾(后称安南)接壤,被交趾控制。侬智高的父亲侬全福曾是傥犹州(今扶绥、崇左一带)、广源州的知州,1039年交趾王李德政率军攻打侬全福,进占傥犹州、武勒州(今扶绥境)、万涯州(今大新境)等州,无恶不作,还俘获了侬全福、侬智聪(侬智高兄)等人,解往交趾京城并将其杀害。

侬智高和其母逃脱,投奔雷火洞(今大新县下雷镇)。1041年,侬智高母子回到傥犹州,建立大历国,与交趾抗衡。交趾李氏王朝获知,即派兵来攻,将侬智高掳去。交趾统治者见其父被杀,并未能征服侬氏势力,便改变手法,不仅不予加害,反而笼络收买,放回侬智高并派其任广源州知州,并将雷、火、频、婆四洞及思浪州归其管辖。第二年,又赐他高郡王印,拜为太保。然侬智高并未臣服交趾,反因屡受凌辱而立志报仇雪耻。他虚以委任,俟机再起。1048年他袭取安德州(今靖西境),建南天国,并控制右江地区的田州和云南的特磨州(今云南广南一带)。交趾王朝深恐侬智高势大,急忙派兵袭击。为了抵抗交趾的进犯,侬智高多次遣使邕州请求宋朝廷保护和互市,但均遭拒绝。在“既不得请,又与交趾为仇”而陷入“穷无所归”的情况下,侬智高因而决定起兵反宋。(www.chuimin.cn)

侬智高和他的部属侬建侯、侬智忠以及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经过周密策划,于1052年年初,正式举兵反宋。同年4月,侬智高率领部众5 000沿右江东下,首先攻破右江上游重镇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同年5月,占领邕州城,杀邕州知州陈拱,在此建立大南国,自称仁惠皇帝,年号启历,置官属,大赦境内。接着,侬智高又挥师沿江东下,除少数州官稍有抵御外,大多州官闻风夺路而逃。侬部依次攻破横、贵、龚、藤、梧、封(今广东封开)、康(今广东德庆)、端(今广东肇庆)诸州,直逼广州城下。侬军围攻广州57天,同年7月解围而去,向粤西撤退,攻贺州,占昭州,遭宋将疑兵之计迷惑,停止“北并衡湘”,折而往邕州方向撤退。同年10月,占宾州,入邕州。

侬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北宋王朝大为震惊,宋仁宗派大将狄青率军数万南下征讨。侬军准备在昆仑关与宋军进行决战。1053年正月,狄青率军至宾州。他一方面大力整顿军纪,严明赏罚,处死了数十名钩心斗角、敷衍了事的将校;另一方面按兵不动,下令征调10天粮草,制造假象迷惑侬军。侬智高探知,以为狄青不会立即进攻,麻痹大意。不料在正月上元节次日晚,狄青突然下令出击,乘夜偷渡昆仑关天险。两军在归仁辅(今南宁市三塘镇)摆开战场,狄青指挥骑兵分路冲击,侬军头一次与骑兵厮杀,不知如何对付,损失惨重,侬智高只好退回到邕州。宋军追入邕州,侬智高见大势已去,弃城出走,败退特磨州,收集余部3 000多人,准备东山再起。1055年,余靖派兵袭击特磨州,俘侬智高母亲及其长子、次子,侬智高逃奔大理国(今云南大理),后不知所终。

侬智高起兵反宋,是一次反对北宋王朝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反对北宋王朝对交趾统治集团的侵掠采取屈从忍让和纵容政策的战争,是壮族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它反映了壮民族团结同心反抗外来侵犯的精神,打击了北宋王朝在岭南的统治势力,迫使北宋朝对岭南的统治政策做出某些调整,其中接受壮首领归附,增加在广西的驻兵,对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建立土司制度,并在一定时期对广西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明朝大藤峡瑶民起义

明朝时期,朱氏王朝加强对广西的统治,一方面控制和利用土司,施展“以夷制夷”的策略,另一方面又建立卫、所、巡检司等,加强军事弹压。朱氏王朝和土司强行侵占山中各少数民族世代耕种的田地,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尖锐。于是广西各族人民纷纷进行反抗斗争,这种斗争不仅规模大、范围广,而且几乎贯穿于整个明代,其中瑶族领袖侯大苟领导的大藤峡瑶民起义,波及两广,惊动全国。

侯大苟,桂平大藤峡附近罗渌峒田头村人,瑶族。他家境贫苦,办事公道,乐于助人,交际广,有正义感,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深得人们的爱戴和信任。1442年,侯大苟等率众数百起义。在与官军交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化整为零,分兵作战,接纳来者,起义队伍迅速发展,有步、骑、水三军,共一万多人。1450—1456年间,起义军控制了梧州、柳州、浔州三府十余个州县。1463—1465年,起义军一支沿江下梧州,攻广东肇庆、罗定、阳江;一支往北流陆川博白、广东化州;一支经富川、贺州攻湖南江华、宁远。1463年12月22日,侯大苟率领义军七百多人,夜袭梧州城,入城义军杀布政使宋钦等作恶官员,执按察副使周涛,打开官府,缴获大量武器、金银财宝及粮盐等物资。这次夜袭是大藤峡起义军以少胜多的攻城战术的典型战例。此后,起义军又多次进占梧州,令封建统治者胆战心惊。明英宗下令悬赏捕捉侯大苟。1465年,受明宪宗之命的佥都御史韩雍和征夷将军、总兵官赵辅,率领北京、南京、江西、湖广等地官兵及湘桂部分士兵16万人,分水、陆两路推进大藤峡,残酷镇压瑶民起义。

侯大苟领导的义军,在众寡悬殊的条件下,毫不畏惧,英勇抗击敌人,他们先将妇女儿童转移到比较安全的崖洞,然后在要隘处构筑工事,准备利器,积极防守。敌人以优势的兵力进攻,义军据守的十余处山寨先后丧失,最后撤退到九层楼(山名)上。在山上,义军以石块、滚木和毒箭为武器,打退了敌人的多次进犯。官军一连好几天未能攻下,伤亡惨重。后来,韩雍改变战术,采用火攻,令兵士驱赶牛羊上阵,牛羊角束着火把,尾巴绑有燃着的鞭炮,牛羊受惊,四散奔逃,满山遍野,火光熊熊,官军趁机发射火药,引起森林大火,义军的防卫工事遭到严重破坏,难以坚守。侯大苟率780余义军,与敌拼死肉搏,最后全部阵亡。

韩雍镇压侯大苟瑶民起义后,把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但大藤并未断,此后,大藤峡的农民起义仍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