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央王朝在广西的活动-《新编八桂乡情》收获的成果

中央王朝在广西的活动-《新编八桂乡情》收获的成果

【摘要】:从此,岭南的越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岭南地区的两广地域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是史禄受命率秦军和广大民工于约公元前217—公元前214年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又称兴安运河。如分封西瓯君后代为西于王,在交趾地区“以其故俗治”。

1.秦朝用兵岭南与灵渠的凿通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原后,为开拓疆土,于公元前219年派屠睢率领50万大军南下,进行对南方百越族的军事行动。南下大军共分五路: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即具体部署为:第一路军越过湘桂交界的越城岭(镡城之岭),向广西桂林进军,正面和西瓯接触;第二路军越过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西南的萌诸岭(九嶷之塞)向广西钟山、贺州进军,在侧面和西瓯接触;第三路军越过湘粤交界的骑田岭进入广东西北,沿连江—北江直指番禺(番禺之都);第四路军从赣粤交界的大庾岭(南野之界)进入广东北部,沿浈水—北江直指番禺,直接和南越接触;第五路军则集结在江西上饶江一带(“余干之水”,今信江),目标是向东直取闽浙南部地区。

战斗开始后,第五路军迅速平定闽浙一带的东瓯、闽越,在其地设会稽郡和闽中郡。第三、第四路军,进展也顺利,没有遇到多大抵抗就取得胜利,占领番禺,征服南越。第一、第二路军进入广西境时,西瓯人仓促应战,西瓯部落首领译吁宋在战中身亡。但西瓯人并不气馁,他们很快化整为零,分散退入深山老林,相置桀骏以为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实行坚壁清野,秦军有心打仗,他们避开不打;秦军想要休息,他们却找上门来。西瓯人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秦军折磨得精疲力竭,损兵折将,主帅屠睢被斩杀,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给养也十分困乏,三年不解甲驰弩,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解除秦军的后顾之忧,秦始皇命令监御史禄“以卒凿渠,以通粮道”。接着,倾全国力量,派名将任嚣和赵佗率军增援,继续对西瓯进行军事进攻。西瓯人尽管浴血奋战,顽强抵御,终因力量对比悬殊而失败。至此,秦朝经过长达六年的艰苦征战,于公元前214年,征服了岭南越人,并随即在其地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还迁徙50万中原居民到这里与越人杂居。从此,岭南的越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岭南地区的两广地域成为祖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境,是史禄受命率秦军和广大民工于约公元前217—公元前214年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又称兴安运河。它扼三楚两粤之咽喉,沟通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互相连接起来,全长34千米。灵渠的主要工程由铧嘴、大小天平、北渠、南渠以陡门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完整的水道工程体系。铧嘴是用巨石在湘江中叠成一个前端尖锐如犁铧的石坝,使湘江水南北分流,叫作“湘漓分派”。大小天平是两道石堤,用以调节分派的水流量。连接天平的是北渠和南渠,北渠连大天平,河水顺大天平流转入湘江;南渠接小天平,河水顺小天平曲折注入漓江,分派的水流量大致是“三分漓水七分湘”。陡门就是水闸,南渠有32座陡门。船只进入陡门,将闸门关上,水位升高,船只就能一级一级地上驶,由漓江入湘江,或由湘江入漓江。当年,秦军就是通过灵渠,最终解决了军粮和其他后勤补给问题。

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设计科学、结构灵巧、工艺精湛,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一道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我国著名诗人、历史学家郭沫若称之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1988年1月,国务院将灵渠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赵佗经营岭南与武帝平定南越王国

秦始皇驾崩不久,各地反秦暴政风起云涌,天下陷入混乱。得到南海郡尉任嚣赏识的赵佗,聚兵自守,以南海郡为根据地,乘机掠取桂林郡,兼并象郡,于公元前207年,建立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赵佗割据治理岭南期间,施行的各项政策考虑历史的沿袭性或民族地域性或切合实际可行性,因而岭南地区社会比较稳定,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汉越民族团结得以增进。

第一,“以其党为假守”,继续推行郡县制,杂采秦汉中央王朝的官僚制度。如设丞相、大傅等,实行太子制等。

第二,注意吸收越族首领参加政权管理,发挥其稳定岭南、巩固政权的作用。如首任丞相由越人吕嘉出任,其权力仅次于南越王。还有部分越人在军中被委以要职。

第三,尊重越人习俗,消除汉越民族间的隔阂,改善民族关系。赵佗是河北汉人,自称“蛮夷大长老”,亲近越人,带头尊重和顺从越人风俗习惯,“椎结箕倨”,变服易俗。认为“越俗好相攻击”有弊,乃使“粤人相攻击之俗益止”,有“岭南华风之开,实始赵佗”之称。

第四,鼓励汉越通婚,推动汉越民族和睦关系的发展。南越王室带头与越人结“秦晋之好”。如,第三任越王婴齐之妻就是越女,丞相吕嘉宗族“男尽尚王女,女尽嫁王子弟宗室”,还与苍梧王赵光结成亲家。

第五,关心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吕后下令“毋予蛮夷外粤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赵佗即出兵袭击其认定出此主意的长沙王属地,虽有过激之失,但仍可察其一片苦心。同时,介绍中原文化,“以诗礼化其民”,岭南由此出现“冠履聘娶,华风日兴,入汉以后,学校渐兴”。

第六,面对汉初绥抚政策,审时度势,愿北面称臣奉贡,剖符通使,友好往来。(www.chuimin.cn)

第七,针对各地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让“诸骆将主民如故”。如分封西瓯君后代为西于王,在交趾地区“以其故俗治”。

赵佗治理南越长达几十年,其“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稳固了其在岭南的统治地位,并为后代所效法。公元前137年,他的孙子赵眛继位。眛死,子婴齐继位。婴齐死,子兴继位。赵眛、婴齐、赵兴三代,都谨守赵佗制定的臣服于汉朝基础上的基本政策,南越与汉朝保持和好,局势稳定。但在赵兴统治后期,当时正是汉武帝在位时期,南越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南越王赵兴仍主张内属汉朝,而连相三王且掌握实权的吕嘉,则公开反对,阴谋叛汉,杀死了汉朝派去的官员和主张内属的赵兴及王太后,并另立越王赵建德,还设伏兵,诱杀汉军。于是,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决定用兵岭南,以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故归义(郑严)、粤侯(田甲)两个为戈船、下濑将军,出零陵,或下漓水,或抵苍梧;使驰义侯(何遣)因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牂牁江,直逼南越都城番禺。路博德与杨仆率领的汉军于次年攻占番禺,吕嘉、赵建德等败逃被俘,传了五代的南越国灭亡。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其辖地设置苍梧、郁林、合浦等九郡。从此,汉朝巩固了对南方的统治,岭南与中原内地的交往更加频繁,汉族和越人的融合得到进一步发展。

凤凰型铜灯:1971年在广西合浦县望牛岭发掘的西汉晚期一号汉墓中,出土了铜凤灯一对,高33厘米、长42厘米、宽15厘米,外形仿凤鸟,双足并立,昂头回望,尾羽后曳下垂与足共同支撑全身,显得十分稳重。铜凤凰通体细刻羽毛,轮廓清晰,栩栩如生。凤背部有一圆孔,放置灯盘,颈内空,由两节套管相连,可以拆开和转动,腹腔可以盛水,嘴衔叭形灯罩,正好罩在灯盘上方。当灯点燃之时,蜡炬的烟灰通过凤嘴进入颈部,到达凤凰的腹腔并溶入水中,消除污染,以免影响人体健康。铜凤灯制作精巧,造型逼真美观,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观赏性。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引起全球人类的广泛关注。我国古代人民早在2 000多年前就已考虑到防止空气污染问题,制作了精妙绝伦的消烟灯具,实在难能可贵,为我华夏民族增光不少,是西汉古代青铜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它曾漂洋过海,到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荷兰等国展出,外国观众赞叹不已,名扬四海,载誉而归。在国内外展出时,这一巧妙的设计,令不少专家对2 000多年前中国人环保意识和精妙设计惊叹不已。

3.东汉马援南下平息二征起兵

东汉时期,属中国中央王朝辖治的交趾地区发生了征侧、征贰姐妹起兵。“二征”是交趾麊冷县(今越南永安、福安)人,征侧嫁与骆将子诗索为妻。当时,汉朝委派的交趾太守苏定“贪暴好杀,州人苦之”,苏定杀了诗索,征侧要为丈夫报仇,苏定便对她绳之以法,从而激化了矛盾。征侧便与其妹征贰于公元40年公开叛汉,“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掠六十五城,自立为王。交趾刺史及诸太守仅得自守”。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41年,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手,督楼船将军段志等率长沙、零陵、苍梧兵万余人南下平息。各路兵马合浦会合后,马援率军“遂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进入交趾地。次年,马援军在浪泊(今越南河内西北一带)大破二征部众。二征部众被斩首者数千,投降者万余人。第三年,擒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接着,马援挥军继续南进,在九真、日南境内平定二征余党,斩获5 000余人,迁徙其首领。44年,马援还师北上,沿途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发展的工作:废除世袭的骆将制度、健全封建郡县制,废除奴隶制法律,推行封建法律,修城池、水利,推广中原的生产技术。这次南下用兵对发展岭南的经济、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马援在广西也成为一个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以其官职命名的桂林伏波山、横州市伏波庙、龙州县伏波庙、钦州市伏波庙等表明了后人对他的怀念。

4.安州宁猛力归隋与钦州名始定

隋朝灭陈后,分兵向岭南进军。有崇高威望的岭南“圣母”冼夫人(高凉郡太守冯宝夫人,高凉郡今广东高州恩平市)不愿看到局势动荡,百姓遭殃,率众归顺隋朝,随隋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在冼夫人的影响下,苍梧首领陈坦、藤州首领李光略等前来参谒,裴矩委派他们为地方官,管理本部族事务

597年,令狐熙被任命为“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是广西地区最高军政长官。令狐熙对少数民族首领采取怀柔、团结政策,取得各族首领的信任。钦州少数民族首领宁猛力,陈时据有南海。隋统一后,改任安州(今钦州境)刺史,仍“恃险骄据,未尝参谒”桂州总管。令狐熙到任后,不以兵威相胁,亲笔写信给他,提出愿与他肝胆相照,交为朋友。得知宁猛力老母患病,又派人送去药物。宁猛力深受感动,随即亲到桂州总管府求见,表示愿意归附隋朝。后令狐熙知广西各地州县县名多有雷同,因而奏请朝廷改安州为钦州。钦州之名由此而来。宁猛力死后,其子宁长真继任钦州刺史。隋后期,侯莫、陈颖为桂州总管,继续贯彻执行令狐熙的政策,由此“民夷悦服,溪洞生越多来归附”。

5.爱国将领马雄镇、傅宏烈平叛

1673年12月,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乱,先后波及全国十一个省的清初“三藩之乱”爆发。次年3月,在吴三桂的鼓动下,广西将军孙延龄在桂林起兵作乱。他诱杀了都统王永年等十几名将领,围困广西巡抚马雄镇于衙署。马雄镇身处绝境,不考虑个人及家人安危,秘密派心腹及儿孙赴京奏报朝廷,请求中央政府派“大军速至,恢复广西”,遭孙延龄幽禁,后拒绝诱降,被叛首吴三桂侄孙吴世琮残酷杀害。

1674年9月,受孙延龄的胁迫及战中受挫,广西提督马雄等将领相继投降,广西的其他众多文武官员,“或望大兵赴援,或被群贼胁从”,旁观观望,广西被吴三桂叛乱势力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曾因揭露吴三桂图谋反叛而被流放到广西苍梧县的原甘肃省庆阳知府傅宏烈,于桂林决定“投身贼地”,假意从叛,取得了叛军的信任。在征得孙延龄的许可后,他经南宁,到广西西部、云南东南部部分地方招募各族义勇。在募集了5 000名义勇后,从叛军手中收复不少失地。1677年5月,康熙帝升傅宏烈为广西巡抚,不久又加封抚蛮灭寇将军,主管广西军政全权,合力平叛。尽管装备不足,战马又少,更无大炮,粮饷也接济不上,但傅宏烈部官兵依然杀敌英勇,收复了梧州、昭平、郁林等地。1679年2月,吴世琮率叛军分三路猛攻梧州城,傅宏烈部与清将军莽依图部密切配合,团结作战,大败叛军,广西平叛战争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接着,在中央政府的部署下,傅宏烈与莽依图等发起平定广西叛军势力的总攻。此后,清军势如破竹,在广西征战连连告捷,各地纷纷收复。莽依图等在南宁与城内守军配合夹击,迫使久围南宁的吴世琮负伤而逃。傅宏烈也歼灭柳城、融县叛军。同年11月17日,泗城土知府岑继禄投诚。至此,整个广西的平叛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680年,傅宏烈受命率部将前往云、贵平叛至柳州,被叛军诱骗押送至贵阳,拒绝投降而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