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彝族的主要分布-新编八桂乡情

彝族的主要分布-新编八桂乡情

【摘要】: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跳弓节是居住在那坡县一带的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比较独特的节日。那坡一带的彝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下旬还有修路节,村寨男女老少义务去修路,以方便行走运输。“打磨秋”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多在秋后举行。“抹黑脸”是隆林一带彝族很特殊的一种传统习俗,用以表达祝愿和情谊。烧筒鱼是那坡县彝族传统食品。辣椒骨是隆林一带彝族的特色风味食品。

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省份。据民间传说,广西的彝族是从云南、贵州甚至四川等地陆续迁来的,至于迁移时间,往上约早至唐宋,往下则晚到明末清初。2007年,广西的彝族人口为7 500余人,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的德峨、克长、者浪、岩茶等乡和那坡县的城厢、百都、下华等乡,少数分散在西林、田林县境内。居住在广西的彝族按其服饰分有黑彝、白彝和红彝(又称花彝)三种,黑彝分布在隆林和西林,白彝和红彝分布在那坡。彝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即彝语,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大方言及多种次方言。广西彝语属东部方言的贵州盘州市次方言和东南部方言滇东南次方言。不过,广西境内穿不同服饰的彝族之间的语言差别很大,几乎互不相通。

跳弓节(又称“跳公节”)是居住在那坡县(或云南富宁县)一带的彝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比较独特的节日。一般在每年的农历四月举行,具体日子各地不一。整个节日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中午,全村男女老少,个个盛装来到村子的舞坪集中。舞坪正中种着两丛金竹,金竹(传说先人用金竹做的弓弩退敌)周围摆着酒、肉、红黄白三色饭、虾米等食品,旁边还支着一对铜鼓。然后在有关人员的带领下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伴随着阵阵铜鼓声,人们围着金竹跳舞唱歌,赛马游行,纪念祖先,怀念金竹,好不热闹。第二天的活动大体相同。第三天,由寨子里的头领人物代领全村上山祭拜山神。那坡一带的彝族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下旬还有修路节,村寨男女老少义务去修路,以方便行走运输。农历三月三,有护林节,祭山祝林木茂盛。节后各家相互检查护林情况,乱砍滥伐林木者会受罚,护林有功者会得到嘉奖。

火把节也是彝族隆重的节日,但在广西隆林一带的过法有些变化,那里的彝族常将传统的火把节同壮族的“六月六”结合起来一起庆祝。这一天,村寨杀牛,彝族同胞把小块牛肉用竹签串着烧熟先敬祖先,村寨男女青年又拿着牛肉和紫色糯米饭到高山上给布谷鸟送饭,以祭山神。然后,聚集在一座鸟山举行观鸟、赛马、斗牛、摔跤等各种活动,尽情欢乐。

“打磨秋”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多在秋后举行。先在村寨晒场上竖起一根两三米高的圆木柱做轴心,再在柱顶装上一条长约两丈的活动横杆。比赛时两个体重相近的人各坐横杆的一端,用力朝同一个方向蹬地,使横杆转动并上下飞摆,哪个感到头晕哪个就算输。(www.chuimin.cn)

“抹黑脸”是隆林一带彝族很特殊的一种传统习俗,用以表达祝愿和情谊。多在节日或喜庆日子里进行。按照传统做法,参加“抹黑脸”娱乐嬉戏的一是有姑舅表关系的表兄弟姐妹,二是非姑表关系而族规许婚配的人,三是到彝家拜年串寨的宾客。“抹黑脸”开始时,相互用双手沾着锅底的黑灰向对方的脸上抹去,同样对方也抹过来,你来我往,甚至有蘸着油、沾着锅灰来抹,最后双方都变成了大花脸,个个喜笑颜开,乐不可支。

彝族的刺绣品很有特点,它不像常规那样用种种颜色的彩线绣成,而是先绣好再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使之既像绣品,又像绘画,别有一番风味。

烧筒鱼是那坡县彝族传统食品。将一些小鱼除内脏,装入青嫩竹筒,并在火上烧烤至熟,用于订婚、娶媳、嫁女等有关婚事筵席,从而表示这门婚事祥和如意。辣椒骨是隆林一带彝族的特色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