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毛南族:历史、文化、艺术

毛南族:历史、文化、艺术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统称“毛难族”。因此,在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毛难族”改称“毛南族”。现在,毛南山乡已被列为广西菜牛生产基地。毛南族的民间艺术以雕刻和编织闻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众多的毛南族子弟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毛南傩戏,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征,源于毛南人传统的祭祀仪式,集唱、跳为一体,动作粗犷,旋律优美,被称为“傩戏活化石”。

毛南族是广西原住民族,来源于唐宋时代分布居住在此地的“僚人”。根据历史记载,毛南族名称是由地名而来的。早在宋代,今毛南族居地就有“茆难”“茅难”等地名,居此地的人因地而名称“茆难蛮”或“茅难蛮”。元明时期,又有“茆难团”“茆难堡”“茅难处”“毛难里”等行政区划名称的记载,居此区划的自然是“茆难蛮”或“毛难人”。清末至民国年间,“毛难”“冒南”“毛南”等称呼出现于史籍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被正式确定为单一民族,统称“毛难族”。后来,毛难人认为此名欠雅,易引起误会,要求更名。因此,在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毛难族”改称“毛南族”。

2007年年末,毛南族人口7.73万人,主要分布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尤以该县西部的上南、中南、下南俗称“三南”为多,其余散居在金城江区、南丹县、宜州区、都安瑶族自治县一带。乡村多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圩镇多异姓杂居,联系密切。

毛南族多数居住在大石山区山多田地少,他们十分重视有限的耕地,“土能生黄金,寸土也要耕”。建房起屋不占用耕地,以此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所种作物,平地水田以水稻为主,山地则以玉米、薯类、豆类和瓜类为主。毛南山区气候温和,草木茂盛,毛南族人家因地制宜,用“圈养”“囤肥”方法饲育菜牛,小者二百多斤,大者三四百斤,菜牛肉浅红凝重,肥瘦相间,不膻不腻,肉质细腻,鲜美可口,有“肉中上品”之称,民国时代就远销上海、广州、港澳和东南亚,毛南族地区被誉为“菜牛之乡”。现在,毛南山乡已被列为广西菜牛生产基地。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即毛南语,毛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无方言土语之分,各地毛南族可用毛南语相互通话,毛南族青壮年还会讲汉语、壮语。无自己的文字,通用汉字。

毛南族的民间艺术雕刻和编织闻名。雕刻有木雕石雕。木雕以木面具为主,木雕面具是毛南族值得自豪的民间工艺品。从前,毛南族崇拜多神,常用坚木给每种神雕成木面具。各种神的面具姿态生动,刀法或细腻、或粗犷,反映了毛南族雕刻艺人无限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至今,木雕面具在民间仍有保存,有的已被博物馆收集展览,有的在节日表演时还在使用。石雕以墓碑为名。如中南凤腾山一带留下的数以百计的古石墓,那些墓碑犹如露天的石雕展览馆,有的墓碑呈楼阁式,由数块巨石雕刻而成。碑前有刻有龙鳞的圆形石柱,碑上除刻有大小文字外,还有雕镂精细、栩栩如生的众多图案,碑顶端刻有庄重古朴的各种造型。这些石雕作品,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反映了毛南族高超的石雕艺术创造才能。

毛南族用当地出产的金竹、墨竹破成竹篾,精心编织而成的“花竹帽”,美观大方,工艺精湛,国内外闻名。作为生活用品,可戴在头上,通风爽快、轻巧舒适;作为工艺品,能把人打扮得更漂亮,有情人也常把它当作信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曾在全国民族工艺品展览会上展出,为北京、上海等地博物馆所珍藏,后作为文化交流的艺术品而传到国外。花竹帽是毛南族的“族宝”和象征,由它衍生出花竹帽歌、花竹帽舞、花竹帽故事,从而形成花竹帽文化,是毛南族文化的精髓。(www.chuimin.cn)

历史上,毛南人有读书习文风尚,文化水平比较高。他们重视教育,兴办私塾、学馆。清朝末年,就出了举人和文武秀才多人。民国初期,居住地域设立了县立高等小学3所,行政村也相继办有初级小学。学生上进心强,勤奋好学刻苦,有的学生还升到外地读中学大学,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故有“三南文风颇盛”的赞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人才辈出,众多的毛南族子弟在各行各业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为让学子完成学业,毛南人家常常慷慨解囊,兄弟姐妹、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相互帮助,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毛南傩戏(又称“木面舞”,毛南语称为“肥套”),是毛南族文化的象征,源于毛南人传统的祭祀仪式,集唱、跳为一体,动作粗犷,旋律优美,被称为“傩戏活化石”。

毛南族群众喜欢吃酸,“毛南三酸”很有特色。罗番是一种螺蛳汤。毛南族人把山溪里生长的一种大螺蛳洗净,用猪油炒至透熟发香后,趁热倒入坛中,再倒入浓浓的第一道淘米水、烤香的猪筒骨和少量生糯米粒,密封三个月后即可食用。腩腥是用猪肉或牛肉做成的酸肉,做法与侗族的荤酸大体相同。瓮煨是一种特殊的盐水坛,把生盐用水煮开溶化,待其冷却后,滤渣倒入坛中再加入青椒等,把坛口封好,一个月后就成了“瓮煨”。毛南人不仅用瓮煨腌各种素酸,而且还可以腌制出与“腩腥”风味不同的各种荤酸。此外,用自产的黄豆制成的豆腐圆,洁白细嫩,是宴席的佳肴;把红薯经晒后蒸成的“甜红薯”,柔软清甜,是颇有民族风味的食品。

毛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分龙节,于每年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活动一般持续三天。因在三界庙集体祭祀,故也叫庙节。节前先杀公牛,用牛头、尾、脚、内脏祭龙,过节时先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两天的庙祭仪式,到了第三天的分龙日,家家户户都蒸起五色糯米饭粉蒸肉,并把粘着密密麻麻饭团的柳枝插到中堂,祈求当年五谷丰登。然后出嫁的女儿携儿带女,用“发多”(毛南语,一种大如扇面的灌木阔叶)包起五色饭和粉蒸肉,装在竹篮里,回娘家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庆贺节日。未婚青年男女则相邀于水边、树下、山间对歌嬉戏,约会恋爱,尽情欢乐。

毛南族的体育以竞技为主,“同顶”“同填”“同拼”和“骑马摔跤”较具民族特色。“同顶”是由两个小伙子用肚皮各自顶住竹竿的一端,依仗自己肚皮的弹力、腿力和臂力,顶住对方的推力并伺机将对方推出界外。“同填”是由两个人用肩膀互相冲撞,以把对方撞出界外或撞倒在地为赢。“同拼”的器械只有一根扁担,一人用两手握牢扁担的一端,呈半蹲姿势;另一人则把扁担的另一端举到头顶,运足力气后徐徐下压,同时扭转扁担,以扁担能否翻转定输赢。“骑马摔跤”是以四人为一个团队比赛,主角骑在由三人组成的“品”字形的“马”背上,与对方摔跤,谁被拉下“马”谁就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