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仫佬族介绍及走坡节庆祝

仫佬族介绍及走坡节庆祝

【摘要】:在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仫佬族自称“谨”或“伶”,兄弟民族则称他们为“布谨”或“姆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平等原则和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仫佬族。走坡节(后生节)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走坡来对歌传情说爱,寻求意中人,多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和中秋节前后举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仫佬族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公告决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为仫佬族的“走坡节”。

仫佬族是广西的原住民族,源于我国南方的百越族群。其先民在唐以前称骆越人、僚人。明清以后,“木娄”“木娄苗”“木佬”“穆佬”“姆佬”“木老苗”“伶”“伶僚”等称谓见于文献典籍中。在与各民族交往过程中,仫佬族自称“谨”或“伶”,兄弟民族则称他们为“布谨”或“姆佬”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民族平等原则和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仫佬族。

2007年年末,广西仫佬族人口约17.7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98%,占全区总人口的0.34%。仫佬族主要聚居在桂北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部分散居在宜州金城江、环江、柳城、融水、柳江、忻城等邻近县市区。

仫佬族有自己民族的语言,即仫佬语,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侗语、毛南语非常接近。因仫佬族与壮、瑶、苗、侗、毛南等族杂居,故大多数仫佬族人兼通壮语、相邻民族的语言及汉语。仫佬族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

仫佬族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山间平地水田以种水稻为主,旱地以种玉米为主,间种黄豆、红薯等。农业生产中有“以马代牛耕”和“女人耕田”的传统。用马耕田、拉货、骑马赶路,成了仫佬族姑娘的乐事,养马、用马、赛马成了她们的拿手绝活。在汉人的影响下,仫佬族人也乐于经商、喜于经商,形成“以商补农”。至今,罗城东门、四把、黄金、龙岸、小长安等地仍是“仫佬山乡”的大市场,各地客商云集。从前仫佬山乡煤炭资源丰富,有“煤海”之称。从宋代开始,他们就知道挖煤、用煤。他们以当地盛产的煤矸石、焦炭、白泥等为原料制作的煤沙罐炊具,不易腐蚀,经久耐用,常用来蒸煮和盛装食品,数天不变味、不变色。此外,各家各户制作的地炉,以煤作燃料,烧水、煮食、烘物、取暖,既方便实用又干净。

仫佬族人多住山区或半山区,依山傍水建村落。住房多为砖瓦结构的矮楼建筑。牲畜栏圈一般与住房分开,卫生整洁。喜欢酸食,腌制各种酸料供日常饮食之需;爱吃糯米饭,用糯米制作各种食品。“桐叶粽”(狗舌糍粑)和“斗糍粑”是仫佬族传统的风味食品。

仫佬族传统节日有依饭节、走坡节、“二月社”。依饭节,仫佬族语叫“做依饭”“敬依饭公爷”等,是仫佬族人祭祖、祭神,感恩还愿、庆丰收,祈求保护人畜平安和五谷丰登的传统的盛大节日。一般三年一大庆,两年一小庆,多在立冬后的某日举行。仫佬族以血缘聚居,同姓一个宗族,一个宗族为一“冬”,过节时,一般以“冬”为单位在公共祠堂举行。人们把最饱满、最长的谷穗用彩带悬挂在墙上,桌上则摆满用芋头、红薯制成的象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形如黄牛、水牛模型和五色糯米饭团、甜酒、芝麻、黄豆、花生、八角以及鸡鸭鱼肉等祭品,祭供“依饭公公”。待祭典完后,全村男女老少围着桌子载歌载舞大会餐,欢度节日。节日间诵唱的一些歌谣规劝众人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德,不干伤天害理的事,要勤俭持家,奉公守法,是具有积极意义的。(www.chuimin.cn)

走坡节(后生节)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社交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走坡来对歌传情说爱,寻求意中人,多在每年的农历春节和中秋节前后举行。一般是男方先唱“邀请歌”,接着女方对唱“相逢歌”“问村歌”,若男女双方有情意,则又分唱“谈情歌”“初结歌”,对歌行将结束时唱表示依恋之情的“分离歌”。经过几次走坡,双方满意,乃喜结良缘。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后,县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仫佬族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公告决定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为仫佬族的“走坡节”。如今走坡节的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也多样。

“二月社”是仫佬族的集体祭祀日,目的是祈求社王保佑族人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届时先以煮熟的猪头、猪脚、猪尾和猪内脏祭供社王,仪式结束后,再把剩下的生猪肉平均分给各户。同时,各家还杀鸡、包粽粑,热热闹闹地过节。

柳城县古砦仫佬族民族乡每年12月会举行开塘节,把鱼从鱼塘打捞上来,按人头分给每户人家,以示有福同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