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南宁市壮族人口超40万,靖西市壮族人口超过99%

南宁市壮族人口超40万,靖西市壮族人口超过99%

【摘要】:南宁市辖区、兴宾区、靖西市、贵港市辖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宜州区、平果市、横州市、天等县、柳江区的壮族人口均在40万以上。靖西市的壮族人口所占比例最高,超过9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调查识别,并尊重各种自称的人们意愿,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10月12日,正式将“僮族”称为“壮族”。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推行。

1.壮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分布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广东省和贵州省。其中,广西的壮族人口占全国壮族人口的90%以上。壮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据2019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广西壮族总人口为1 850.95万,占广西总人口的32.5%。壮族主要聚居在百色市、河池市、崇左市、来宾市、南宁市、柳州市所属行政区域,少数杂居在桂林市、钦州市、防城港市、贵港市、贺州市所属行政区域。南宁市辖区、兴宾区、靖西市、贵港市辖区、都安瑶族自治县、宜州区、平果市、横州市、天等县、柳江区的壮族人口均在40万以上。靖西市、天等县、德保县、大新县、隆安县、龙州县、忻城县、平果市、那坡县、田阳区、上思县、武鸣区、田东县、东兰县、凭祥市、上林县、扶绥县、江州区的壮族人口占所在行政区域总人口的80%以上。宁明县、马山县、柳江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宜州区、大化瑶族自治县、右江区、金城江区、都安瑶族自治县、象州县、合山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兴宾区、武宣县、西林县、田林县、凤山县、天峨县、隆林各族自治县、柳城县、乐业县等壮族人口占所在行政区域总人口的50%以上。鹿寨县、金秀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横州市、融安县、凌云县等壮族人口占所在行政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靖西市的壮族人口所占比例最高,超过99%。壮族人口所占比例低于30%,但壮族人口数超过10万人的有贵港市辖区、钦州市辖区、防城港市辖区、宾阳县、柳州市辖区、桂平市。壮族人口的分布具有大聚居小杂居的特点。

2.壮族族称

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秦代前后,生活在广西这片热土上的是古代越人的支系“西瓯”和“骆越”。他们是壮族的先民。东汉至唐宋,壮族先民又以“乌浒人”“俚人”“僚人”“土人”“撞”(“僮”)等称呼,见于史籍中。元朝时又有“撞人”“撞民”之称。明清时期,各地壮族族称有20多种,如“僮”“俍”“佯”“沙”“侬”“布壮”“布沙”“布侬”“布曼”“布板”“布傣”“布班”“布岽”“布陇”“布土”“布妥”“布偏”“布衣”“布越”“布越伊”“布叶伊”“布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调查识别,并尊重各种自称的人们意愿,统一称为“僮族”。

由于“僮”为多音字,而且含义不太清楚,易引起误会。1965年10月12日,正式将“僮族”称为“壮族”。

3.壮族语言文字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即壮语,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壮语语音特点和词汇差异,可分为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两大方言。北部方言没有送气音,南部方言有送气音。两大方言大抵以郁江、邕江、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带。北部方言又分桂北、柳江、红水河、邕北、右江、桂边(均为广西境内)、邱北(云南境内)、连山(广东境内)八个土语区,使用北部方言的人口占壮族全部人口的70%;南部方言有邕南、左江、德靖(均为广西境内)、砚广与文麻(云南境内)五个土语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南部方言区在地域上与越南接壤,越南的侬族、岱族又与壮族同源,因此语言可相通。同时,泰语、老挝语、缅甸掸语也与壮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属于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说到文字,可追溯到唐代,那时壮族先民借用汉字的形、声、义,创造了一种叫“土俗字”的方块字(古壮字1万多个,正体字近5 000个)。这种文字,兴于宋而盛于明清。由于没有规范化,没有在本民族通用,只在民间用来记录经书、民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大力支持、关怀壮族人民创造本民族的文字,即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今武鸣区)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文方案,并批准在壮族地区推行。至此,壮族人民有了合法的、统一的文字,结束了有语言而无正式文字的历史。广西很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部门的印章和牌匾都使用壮、汉两种文字书写。我们天天接触的人民币上也印有壮文“中国人民银行”字样。

4.壮族民间文学戏剧

壮族民间文学,内容丰富,多姿多彩,至今仍受人们的喜爱和称赞。

民间文学流传最多的是民间故事,有神话故事,有英雄人物故事,有爱情故事,有山水动植物故事等,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形象生动,流传甚广。如,姆六甲、布洛陀等创世神话故事,就长期流传于红水河和右江流域的壮族地区。姆六甲是壮族神话中的始祖神、创世神,反映的是壮族祖先母系社会的斗争生活面貌,体现母系的巨大权威。布洛陀为第二代始祖神,反映的是壮族原始父系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现经整理出版的《布洛陀经诗》,分8篇25章,共5 741行。集流传神话、唱本之大成,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又内容丰富的创世史诗,也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巨大成就。英雄人物故事,如布伯的故事、侯野射太阳、岑逊王、莫一大王、侬智高、瓦氏抗倭等也普遍流传于广西壮族聚居的地方。

○妈勒访天边:相传,古时候的人瞭望苍天,望见天就像一个锅头一样,圆圆的,盖着大地。于是,有一位年轻的孕妇决定去寻找天的边际。年轻孕妇一直朝着东边行走,不知走了多少天,便生下了一个孩子。于是她带着自己的孩子继续朝东边走。母子俩一直走了几十年,天边还是没有找到。妈妈头发已经雪白,走不动了,人们劝她留下来,劝得多了,她才不得不留下,叫儿子继续向前走。母子分离的时候,儿子满怀信心地说:“妈呀,我要走完你没有走完的路,直到把天边找到。”说完,他一个人又继续向前走了。这篇神话讲述了母亲带着儿子寻找天边的故事,反映了壮族先民在探索大自然奥秘中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值得后人歌颂。

壮民歌是壮族民间文学的另一种流行形式。壮乡有“歌海”之称。民歌内容丰富,有引歌、古歌、劳动歌、时政歌、习俗歌、生活歌、情歌、历史传说故事歌、儿歌等。形式独特多样,韵律自然有序,优美动听。“歌王”“歌师”“歌手”层出不穷,被誉为“歌仙”“歌圣”的刘三姐更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人物。每年“三月三”歌节(歌圩),是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民歌集会,来自四面八方的男女老少,聚集到歌圩,对歌、赛歌、赏歌。如,武鸣三月三歌圩、田阳敢壮山歌圩、横州市邓圩歌圩。“壮族文明在歌中起源,在歌中得以传承”。1999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著名的歌手和艺术家进行民歌艺术交流;壮民歌艺术正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壮民族的传统节日愈加焕发青春,充满时代气息与活力。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壮族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举行的唱山歌会,广泛流传于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横州市、马山县、上林县、隆安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等广大壮族地区。它是壮族节日聚会、男女青年社交的场所,除了赛歌、赏歌、对歌定情外,还兼有抛绣球、演壮剧等丰富的曲艺体育、游戏、文娱活动。

壮族民间传统的戏剧有师公戏、壮戏。师公戏流行于桂中,以兴宾、忻城、武宣、象州等地为盛,已由娱神的宗教文艺变成世俗的演唱,成为壮族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艺术。壮戏分北路壮戏、南路壮戏等流派,其中,北路壮戏流行于百色、田林、西林、凌云等地;南路壮戏流行于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地,它包括流行于靖西、德保的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

传承与创新:刘三姐文化有民间传说刘三姐、彩调剧刘三姐、电影刘三姐、歌舞剧刘三姐、实景印象刘三姐。刘三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彰显了文化自信。

5.铜鼓文化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约在春秋战国初,生活在广西的壮族先民骆越人就开始铸造和使用铜鼓。这从田东县出土的三面铜鼓遗物(属春秋晚期)中得到证实。《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水经注·温水》则说:“盖籍度铜鼓,即骆越也。有铜鼓,因得其名。”这是关于骆越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最早记载。此后历经发展,至今仍在壮乡一些地方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有铜鼓出土的县市70多个,各级民族博物馆所收藏的铜鼓有772面,民间收藏的更难计其数。其中面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达300千克的“铜鼓之王”就在广西北流市出土,现珍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收藏铜鼓最多的地区,不愧为铜鼓的故乡

广西的铜鼓依照其具体形状及纹饰的不同,可分为滇桂系统和粤桂系统(共八种类型)。滇桂系统铜鼓主要分布于桂西和桂西南,粤桂系统铜鼓主要分布于桂东和桂东南,桂中南则两个系统都有发现。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馆藏传世铜鼓2 000多面,其中,我国馆藏量1 600余面,广西馆藏量772面,自治区级博物馆收藏344面。河池市民间收藏1 400余面,东兰县民间现存量达612面;中国最大的民间铜鼓收藏馆在东兰建成,今收藏铜鼓150余面。后人仿制铜鼓较出名的是环江韦氏兄弟,其制作的众多铜鼓在全国各地摆放,供人鉴赏。

各种类型的铜鼓,不论大小,均有面空腹无底,胸凸腰凹。铸造工艺十分高超,通体用铜合金铸成,厚薄均匀。鼓面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阳纹,近边围处铸有伏蛙、蛇斗蛙、马、骑士、牛、牛拉撬、龟、鸟等立体饰物;鼓身的各个部位有鹿纹、船纹、羽人纹、兽纹、云雷纹、方格纹、水波纹、圆圈纹、钱纹、席纹等纹饰;且各种饰物与纹饰还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总之,一面铜鼓就是一件综合的、精美的,并且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品。今天壮族的蚂节、彝族的跳弓节、瑶族的达努节及欢度新春和砍牛送葬等,都会使用铜鼓,铜鼓是历史长河沉淀下来的“活化石”。南宁地铁二号线装修风格就充满了浓郁的铜鼓元素。

此外,壮族乐器天琴、葫芦琴、七弦琴、马骨胡、啵咧、八音鼓、边鼓、蜂鼓等至今仍在壮族部分地方流行。

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有上千年的历史,壮语称为“鼎叮”,它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凭祥、防城港一带,用葫芦制作,音色甜美、圆润,以龙州天琴著名。天琴由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用葫芦壳制作的琴鼓组成,可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演奏者通常佩戴脚铃随节拍晃动。关于天琴有一段民间传说,据说百越壮族先民妈勒到天边寻找太阳时,妈勒根据一位仙翁的提示,用葫芦做琴筒、用拐杖做琴杆、用仙翁的胡须做琴弦,制作了一把琴。一路上妈勒弹着这把天琴,消除旅途劳顿,最终追赶上太阳,为壮乡带来了光明和快乐。天琴的名作有《唱天谣》。现改良的龙州天琴,琴音清亮、圆润、甜美悦耳,琴身将壮族铜鼓、绣球、青蛙等壮族文化元素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演奏性、观赏性与收藏性。

6.左江崖壁画

在左江和其部分支流的沿岸,及其附近的峰林石山的悬崖峭壁上,至今保存着一幅幅壮族先民在战国至东汉时用赭红色颜料绘制的内有人像、器物、动物及自然物图像的崖壁画,这些崖壁画统称为左江崖壁画。它对研究壮族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左江崖壁画一般距江面20~60米,最高的约120米,最低的也有12米。规模最大的崖壁画,图像分布范围高约50米、宽172米,图像数量众多;最小的不到1米,仅有一个图像。在众多的图像中,人像最多,最大者有3余米高,最小者只有30余厘米,多数人像身高均居于60~150厘米。画像色彩鲜明,线条简约,形象古朴,作风粗犷。

据统计,至今在左江流域地区已发现崖壁画地点89个,189处,300多个画组,5 000多个图像,分布范围包括江州区、扶绥县、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凭祥市、天等县等县市区,连绵长达200多千米。其中,以宁明县驮龙乡耀达村明江东岸的宁明花山崖壁画和龙州县响水镇棉江村左江右岸的龙州花山崖壁画的场面最为壮观。

宁明花山崖画是左江崖壁画的代表。画面高约50米、宽172米,面积8 000平方米,有1 900多个图像,包括人、马、铜鼓、刀、剑、钟、船、道路等,其中大小人像有1 300多个,高者3米余,矮者30厘米,多数在60~150厘米。高大者腰挂环首刀,正面或侧身的小人物则双手曲肘向上显倒“八”字状,下肢曲蹲,围绕高大者做舞蹈动作。整个崖画场面恢宏,气势粗犷雄伟,形象地体现了壮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壮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2016年7月,以宁明、龙州、江州、扶绥区域的38个岩画点、109处岩画共4 050个图像为主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区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左江崖壁画具体作于何时?先人为何在临江峭壁上作画?为何独选赭红色颜料?为何崖画历经沧桑而不褪色?用何工具作画?先人怎样登上悬崖峭壁作画?如何更好地保护“国内岩画所无,世界岩画罕有”的左江崖壁画?至今对此仍是各持己见,众说纷纭。我们期待着这些谜团能解开。

7.壮锦和绣球

壮锦是壮族人民传统的编织实用工艺品,用麻纱或棉纱和杂色丝线织造而成。壮锦图案纹饰别致多样,有喜狮滚球、蝴蝶恋花、鱼跃龙门、双龙戏珠、喜鹊闹梅、凤戏牡丹、鸳鸯戏水、福禄寿喜、双凤朝阳等寓意吉祥的图案,有鸟兽虫鱼、花草、日月云水等自然万物的形象,有水纹、方格纹、几何纹等传统纹饰。编织配色(红、绿、蓝、黄、紫)技艺精巧,色彩斑斓,清淡素雅,花而不俗,素而不寡,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壮锦常用作被面、床单、背带、腰带、头巾、围巾、背包、挂包、窗帘、台布、花边、壁挂、锦屏等,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壮锦生产历史久远。从贵港市西汉墓出土的遗物来看,当时壮锦就已存在。宋时,四川设“蜀锦院”,曾仿制八桂织锦工艺织成“广西锦”。明朝中期,被列为贡品。至清代,更是名扬全国,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壮锦)之一。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四幅壮锦被面就是当年的贡品。壮锦也开始见于史书,“壮锦,各州县出……壮人贵之”“凡贵官富商,莫不争购之”。现在,既有传统特色又充满时代气息的壮锦仍深受国内外游人的青睐与喜爱。南宁地铁一号装修风格就是融入了壮锦元素。

壮绣是在布料上用彩色丝线绣出各种图案纹样。壮族妇女不仅喜爱刺绣,而且大多是刺绣能手。其刺绣的对象涉及面广,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绣球(飞驼)是壮绣的精品。

绣球制作历史悠久。宋人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绣球多仿柑橘或柚子的结构制成,用以作祈年之物、青年男女定情之物,或供男女青年作文体活动之用。壮家妇女先用纸壳或多层布制成柑橘瓣状,并在每瓣上用色丝或加上色布绣成各种精美活泼富有深意的花纹和图案,然后按6或8或12瓣等组合结成球状,再在绣球的上端系一条便于投掷的彩带,下端系一条五彩的丝穗,使绣球抛在空中带来观赏好效果。如今,“绣球之乡”靖西市旧州镇制作的绣球结构独特,选料考究,手工精制,小巧玲珑,色彩鲜艳,被称为“广西绣球之上品”,名声享誉海内外。龙胜、柳州、桂林等地还在用料或外形或绣球填充物等方面做了研究改进,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此外,在上林三里镇壮族民间流行一种绣饰物“渡河公”,又名为“渡老头公”,壮语意即“渡灾爷爷”。百色壮族流传久远的一种吉祥绣饰物“麽乜”,造型是勇士拥抱龙珠,寓意是守护太阳、拥抱希望,祝福佩戴的人平安吉祥,一度失传,现在又逐渐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8.壮民俗民风

(1)居俗

历史上壮族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至今生活在山区的壮族居民仍保持此居住习惯。

“干栏”式建筑通常由上层、下层、阁楼三部分组成。上层住人,入门是堂屋,堂屋后是火塘,供做饭取暖用;有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住房。阁楼储藏粮食。下层则圈养家禽家畜,或堆放农具和杂物。由于楼下圈养禽畜,臭气上升,不太卫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干栏”式建筑某部分的用途正在逐渐改变。(www.chuimin.cn)

(2)食俗

壮族的饮食,在种植稻米的地区,以大米饭、大米粥为主;在山区则以玉米、小米、薯类为主食。年节喜欢用糯米制成各种粽子、糍粑、糕饼等食品,爱食酸品。靖西酸品及上思枕头棕很出名。壮族最有特色的传统美食是五色糯米饭。每逢传统节日,他们选上好糯米,用可食植物枫叶、红蓝草(叶长液浓显紫色,叶圆液淡显红色,或用苏木、稔果)、黄饭花(或姜黄、黄枙子)、紫蕃藤的浆汁浸泡糯米成黑、红、黄、紫四种颜色,加上未上色的白糯米一起放入蒸笼中蒸熟而成。五色糯米饭,色彩亮艳,质地柔软,清香四溢,吃起来美味可口,是节日里待客的佳品。崇左扶绥酸粥,是广西壮族独有的特色美食。闻名的生榨米粉口感鲜滑、米香醇厚,有与众不同的微酸,其作为传统美食在南宁、河池、百色、崇左等壮族聚居地流传久远,其中南宁蒲庙生榨粉知名度较高。环江、上思烤香猪及德保的“龙棒”(活血食品)等食品也有独特的风味。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壮族民间流行的串杯酒就是一种饮酒待客礼俗。

(3)衣俗

古代壮人衣着喜青色和黑色。男子多穿对襟短上衣,纽扣以布结之。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上年纪的男子除扎黑色或青色头巾,还系上腰带。现在,多数地区的壮族男子服饰与当地的汉族服饰已无多大差别。妇女上穿短衣,下穿裙或裤,头包印花或提花毛巾,腰系围裙,脚穿绣花鞋。其中,南部方言的壮族妇女,多穿短上衣,右边开襟,颈袖襟等边沿有花边,下身穿长裙或百褶裙;北部方言的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开胸对襟上衣,下穿长裤或百褶裙,膝部以下镶有数色的织锦花边。至今,壮家上年纪的妇女及山区乡下姑娘仍保持着这种传统服饰。

(4)节俗

壮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歌节、牛魂节、蚂节、霜降节等。

“三月三”歌节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特定的场地举行,有的持续两三天。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男女青年对歌传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订秦晋之好。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舞龙凤等丰富的文娱活动。如今“三月三”歌节期间增加了经贸旅游等新内容,更具时代气息,更充满活力。“三月三”歌节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

“三月三”不仅仅是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广西世居民族的重要节日。据统计,全区12个世居民族中有2 700多万人每年采取不同方式欢度“三月三”,占全区总人口的54%。为使人们更好地欢度传统节日,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国家批复广西在“三月三”放假两天。

牛魂节是壮家祭牛神或为牛招魂,具有农耕文化色彩的传统节日。多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这一天,各家给牛放假,清扫牛栏,到牛常歇息的地方祭祀牛神,然后给牛喂五色糯米饭、嫩草、甜酒。有的还给牛洗澡,为牛擦背,以表示对牛的珍爱及对牛的慰劳和祝福。

节是桂西东兰、巴马、南丹、天峨等县壮族民间传统节日。因蚂是青蛙的俗名,故此节日又称蛙婆节。节期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以大村寨为单位或几个村寨联合举行。节间人们到田间搜寻青蛙,称“请蛙婆”,先获蛙者被称为“蚂头”,有吉祥荣耀之意。此后,众人白天抬着内有青蛙且经装饰的宝棺到各家报喜,祝福乡亲父老,即“唱蛙婆”。晚上为蚂守灵,叫“孝蛙婆”。最后人们着洁装,击铜鼓,跳舞唱歌,供奉祭品,行“葬蛙婆”祭祀仪式。整个节日活动通过颂蛙神以祈求其给人间带来雨水,保佑丰收、平安无事。

壮族霜降节是指每年农历九月,即壮语里称的“旦那”(晚稻收割结束)之后的霜降期间,壮族民间由单纯庆丰收节庆活动,发展成为祭祀民族英雄(长奶夫人或岑玉音,)、进行商贸活动、民俗文化表演的综合性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的壮族德靖土语地区。霜降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壮族民俗文化,承载壮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2016年11月,“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之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广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

芒那节,即稻神节(又称祭禾节),于每年的农历六月六举行。“那”即水稻田意思,隆安县就有133个以“那”命名的村屯,寓意水稻丰收,风调雨顺。2012年隆安县岜娅山即稻神山发现远古时的稻作文化群。那坡县1 567个村民小组,“那”字名的就有164个。

(5)娱俗

抛绣球、铜鼓舞、板鞋舞等是壮族民间流行的文娱活动。

抛绣球早在唐代就流行,一般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由人数相等的男女队分列在作为抛球高度标准的一高竿两边,若接住对方抛来的绣球,为胜,获抛球权;若对方输球,则淘汰一人,直到一方无人能参战才告结束。另一种是设一高竿,竿顶设一直径为50厘米的圆洞。男女两队分列竿边,女方先抛绣球,球穿过圆洞即为胜,胜者继续抛球,反之由对方抛球。一来一往,最后以球过圆洞多者赢。

铜鼓舞,流行于红水河沿岸壮族地区,一般在节日喜庆或祭神或欢庆丰收时表演,尤以春节和“蚂节”活动中盛行。参加跳舞者数人至数十人不等。舞蹈者或手挥雨帽,或敲打竹筒,或撞击皮鼓,还不时对唱山歌。舞步随着伴奏铜鼓亢奋激扬的鼓点节奏变化。节奏简洁明快,动作强劲威武,场面热烈壮观。

板鞋竞技赛,亦称“三人板鞋舞”。据传源于明代广西土司罗武杰练兵训练之法。罗武杰为了严明军纪,培养士兵合作精神,提高战斗力,常组织3人缚腿赛跑,优胜者赏。后罗武杰随瓦氏夫人赴江浙抗倭。凯旋后,当地壮民为颂扬罗氏功绩,举行盛大的龙灯庆功会,并表演了缚腿赛跑活动。近代初期,为弘扬祖绩,罗氏子孙把3人缚腿赛跑改为3人一组穿板鞋比赛,看哪一组先到达终点。这项竞技赛需要组员团结合作,步调一致,默契配合,且紧张有趣,深受群众喜爱,流行至今。2007年,在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板鞋舞”首次被列为比赛项目。

(6)婚恋俗

壮族青年男女除在歌圩对歌传情求偶外,还通过抛绣球、碰红蛋、赠鞋等方式传情定情,寻找意中人。抛绣球一般在节日活动中进行,姑娘若看中了某位男小伙,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小饰物于绣球上回抛给姑娘,两人就算定情。随后双双离开,找个幽静之地互诉衷肠。碰红蛋一般也在节日活动中进行。相互有所认识的青年男女,主动拿着自己的红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红蛋,若双方的红蛋同时碰破,则被视为两人命运相连,代表有姻缘情分。于是,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然后离开,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若只是单方碰破,则被认为两人无缘,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表示彼此相识一番。若面对一方有意握蛋碰来,而另一方无心无意,那么,他(她)就会赶紧护住自己的红蛋,不让对方碰破,以此来婉拒对方的求爱。赠鞋,一般是男方提出请女方帮自己做一双鞋,若女方愿和男方相爱,则在鞋底留有打死结的线头,喻“生死相连,永不分离”;或不钉鞋扣,鞋垫布后跟不缝完,暗示“你愿意连就连”。若鞋打活结,或钉齐鞋扣,垫布后跟已缝完,表示女方婉转拒绝。上述习俗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与当今社会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不谋而合。

历史上,部分壮族地区青年男女通过自由恋爱后父母同意成婚,仍盛行“入赘婚”婚俗,即“女娶男嫁,夫从妻居”的婚俗。就是在行“男娶女嫁,妻从夫居”制的地方,“不落夫家”的习俗也依然存在,即成婚后,女子仍住在娘家,只有逢年过节、婚丧、农忙,才回夫家小住,有身孕后才回夫家定居。这种“不落夫家”的婚俗是“夫从妻居”制向“妻从夫居”制过渡的一种婚姻形态,反映了母权制对父权制的顽强抗争,直至近现代才逐渐改变。

(7)葬俗

壮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流行土葬、二次葬、岩葬等。所谓土葬就是在人过世后,以棺木敛尸入土安葬。二次葬又称“捡骨葬”,这种葬俗对死者一般是暂行寄葬于某处,待其筋肉腐朽后,再捡骨盛瓮在原地或另择地行大葬。岩葬,是一种特殊的葬俗,就是在人过世后,不埋入土,而是敛尸入棺,在悬崖峭壁上土凿孔插桩置放棺木;或是在悬崖上凿洞,纳棺其中;或就岩石的裂隙和天然岩洞,将棺木抬进去,凌空悬置。

广西是古代岩葬发现较多的地区之一,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的隆安、平果、大新、崇左、龙州等县市,全州、南丹、永福、柳江、武宣等县区也有发现。岩葬棺木放置的岩洞多数在距地面数十米、上百米的悬崖绝壁之上。洞内置棺数具或数十具、成百具不等,或平置,或堆叠于崖洞地面。棺木常用一段圆木挖刻而成,棺木形状大小不一。

广西壮族岩葬延续年代较长,从目前出土的遗址看,以武鸣区仙湖镇发现的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岩葬为最早,直到民国时期还在部分壮族地区流行,以明、清时期岩葬为多。

(8)民风

壮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人“质直尚信”,重信誉;讲互助团结,“与而不求其报”;热情好客,真诚相待;崇尚勤劳,鄙视懒惰等传统美德与朴实的民风,至今仍得到传承和弘扬。原来相对保守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与做法,也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生深刻的变化。

9.壮医药

壮医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考证,至少有2 500年的历史。壮医诊疗疾病的宝贵经验,多以家庭秘传和传徒师授的方式流传于民间,特别是在壮族聚居的崇左市、来宾市、河池市、百色市及南宁市、柳州市的部分县等流传较广。

壮医的诊疗技术和方法有腹诊、甲诊、脉诊、目诊,陶针疗法、角吸疗法、骨弓疗法、针挑疗法、药线点灸疗法、艾灸和灯花灸疗法,以及药物内服、外洗、熏蒸、敷药、药刮、药垫等。这些丰富有效且简便易行的诊病治病方法,是壮族人民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历千年而不衰,对本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至今仍然受到壮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广大群众的欢迎。如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对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皮肤科、五官科等的疾病中,凡属于寒、热、肿、瘦、痛、麻、痒七个范畴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颇受患者的欢迎。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数百个医疗单位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以及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医疗单位推广应用了这个方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药物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医疗方法。人体300多个穴位可以用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治疗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和皮肤科等的200多种疾病。尤其对皮肤病、风湿痛症、炎症、重感冒、腹痛呕吐、腹泻、慢性胃肠炎、慢性盆腔炎和体表肿痛等疾病,疗效显著。

广西对壮医丰富多彩的诊疗方法和大量的验方、秘方进行研究整理,探讨壮医的基础理论和诊疗规律。已收集到10 000多个民间医药验方、秘方。一批有价值的专著和论文,如《陶针疗法》《壮族民间脉诊的探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壮医针挑疗法》《壮族民间用药简编》《壮医源流综论》《关于壮族医学史的初步探讨》《壮医学术体系综论》等,相继出版和发表,结束了壮医药在历史上没有理论专著的历史。特别是构成壮药质量标准的基本体系的重大科研成果《中国壮药原色图谱》《常用壮药生药学质量标准研究》《中国壮药志》等专著的出版,结束了壮药没有文字系统记载的历史,为壮药的生产加工贸易及深度开发提供可靠的质量标准依据。随着壮医药体系的形成,壮民族医药和藏、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医药共同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医药体系。

壮医大多使用天然药物(动物、植物、矿物)治病。许多壮族民间医生或采或种,掌握丰富的药物知识。据卫生部门调查,壮医常用天然药物有600多种,采集、采制上万种壮药标本。靖西市至今仍有壮医药交易市场。壮药善于解毒,而且解毒的范围较广,包括解蛇毒、虫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箭毒、蛊毒等。广西著名的蛇药就是壮药的一大贡献。壮药在治疗白血病方面也有独到疗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有民间壮医药人员3 000多人,其中不乏名老壮医。如罗家安,擅长针挑疗法,行医60余载,著有《府症针方图解》一书;陈建英,擅长骨弓疗法、灯花灸疗法,著有《灯花灸穴位图解》一书;农秀英,擅长腹诊,诊治妇科等各种疾病;龙玉乾,擅长药线点灸疗法;莫五妹,擅长火针疗法,治疗各类风湿性疾病等。为了传承壮民族医药,造福人类,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广西设有广西壮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设有壮医学专业以培养壮医本科生和研究生。2018年广西国际壮医院开业,2020年南宁骆越民族医院开张,传统壮医药不断造福民众。

10.黑衣壮

黑衣壮是壮族四十多个族群之一,主要聚居在广西那坡县的弄文、弄陇、马独、龙华等村屯,共有近万户人家,人口超过5万人。传说用蓝靛及蓝靛染制的黑衣曾使族群化凶为吉,转危为安,因此“黑”便成了黑衣壮的族群标记。黑衣壮崇黑爱黑,以黑为美,既有壮族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点,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文化。

黑衣壮服饰以黑色为贵为主,黑头巾、黑衣裙、黑裤子、黑布鞋,全身黑,四季黑,构成了黑衣壮独特的区域服饰文化。其中,女性服装由钉红布扣的黑短上衣、中层黑叠裙、下部黑长裤组成,实用大方,朴素美观,造型奇特,别有风韵,为广西其他壮族地区所少有,着装行走时微风轻拂,婀娜多姿,优美动人。黑衣壮人喜唱山歌,“尼的呀”山歌曲调清新,艺术魅力独特,被誉为广西音乐的原始富矿;善以舞言事,跳黑枪舞、献衣舞、对联舞、祝寿舞、抛红带舞(男女交流)、8字舞(男女集体舞)、黑伦舞(庆胜利)、铜鼓舞等。住房以干栏式建筑居多,不过房下层多由打磨过的坚固石柱支撑,上层用木头搭建。崇尚族内通婚,保存“不落夫家”的婚俗。祖宗坟墓多在住房或菜园附近,且用瓦片覆盖。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也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和文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遗产,更注重技能、技术、知识的承传,是活的财富,一切以人为主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了人类的情感,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广西壮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布洛陀、刘三姐歌谣、那坡黑衣壮民歌、壮剧、壮族织锦技艺、壮族蚂节、壮族歌圩、壮族铜鼓习俗、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平果壮族嘹歌、壮医药线点针灸疗法、广西八音、田阳舞狮技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