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广西自治区抓机遇,调整战略,推重大举措

广西自治区抓机遇,调整战略,推重大举措

【摘要】:2006年,区党委、政府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想。9月出台《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明确了要优先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4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

1992年6月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自治区“三三二”发展战略,即确定沿海“金三角”(北海、钦州、防城)为重点;带动“三沿”(沿海、沿边、沿江)对外开放;开办三个试验区,即玉林地区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柳州市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桂林旅游开发试验区;搞好两个开发带,即右江河谷开发带和红水河以水电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带。

1997年10月,区党委结合广西实际,提出了实施区域经济、开放带动、重点突破“三大战略”,及实施思想认识、经济结构优化、经济体制转换、对外开放、科技与经济结合、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新突破共“六大突破”发展思路。这是广西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步伐的重大举措。

2000年6月,区党委推出广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归结起来就是做好五篇文章,一是水的文章(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路的文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生态文章(生态环境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四是产业结构调整文章(发挥优势,开发重大资源和结构调整),五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文章。把广西建成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和国家“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中国西南部商贸运输信息中心,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桥梁

2001年,区党委、政府提出了“富民兴桂新跨越”的策略,“富民”就是使各族人民实现从小康到富裕的历史性跨越,“兴桂”就是使广西实现从后发展地区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省区的历史性跨越,为广西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2002年,区党委、政府又积极建议,要求把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实验区的一部分,参照世界上其他自由贸易区的通行做法率先运作,为最终全面建成贸易区奠定基础。同时,提出构建现代物流中心的构想。

2004年,广西加快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积极响应并参加首届泛珠三角区域(“9+2”,即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贵州9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论坛及经贸洽谈会,把它作为广西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全方位融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要平台。

2005年,区党委、政府提出要建设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目标的和谐社会。2006年11月,区党委提出今后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是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步伐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即经过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把广西建设成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主进步、法制健全、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环境优美的新广西。

2006年,区党委、政府提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想。为推动北部湾开放开发,广西成立了统筹管理机构——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统一谋划广西沿海开放开发。还专门颁布实施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条例》,出台了《关于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若干政策规定》等政策。这些创新举措,大大增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能力。

2007年,区政府成立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整合港口资源,提高港口竞争力。不久,广西沿海三港统一使用“广西北部湾港”名称。同时,创立北部湾银行,组建北部湾投资有限公司,搭建服务经济区开放开发的融资平台。接着,北部湾大学、北部湾财产保险公司、北部湾航空公司相继成立。2012年10月,广西首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区内首家全国性金融租赁公司——北部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它结束了广西没有本土非银行金融总部机构的历史,标志着广西在增加金融资源供给、完善金融市场结构、促进金融产业发展上又迈上一个新台阶。北部湾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由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广西柳工集团共同出资组建,注册资本为10亿元。该公司以服务中小型企业为重点,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资产管理、经济咨询等业务,为破解广西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题,助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2013年5月,自治区政府正式批准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发展方案,按照方案,未来3年内,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4座城市将在通信、交通、产业、城镇体系、旅游服务、金融服务、教育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口岸通关一体化九大领域实现同城化(同城化是指一个城市与另一个或几个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条件能融为一体,以优势互补,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和谐宜居城市)。

2008年10月,自治区党委与政府提出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的决策,该项目计划投入740亿元,使内河总吞吐能力达到10 627万吨,基本建成一批枢纽船闸和主要航道,进一步提升西江水运整体通行能力,成为广西内河连接珠三角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的水上“大动脉”。

2008年10月底,决定全力打造广西内河亿吨级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009年8月底,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挂牌成立,标志着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9月出台《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3月初,自治区政府批准实施《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明确了建设目标:到2012年,内河总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亿吨黄金水道初步形成。2020年前,将连接南宁、贵港、梧州、百色、来宾、柳州、崇左7市共1 480千米的内河水运主通道全部建成为1 000吨级以上航道,其中南宁、来宾、柳州内河以下建成2 000吨级航道,贵港内河以下建成3 000吨级航道。

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大做强做优广西工业的决定》明确了要优先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大力发展4大新兴产业,形成“14+4”的产业集群。即,2009—2019年,我区要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海洋工程装备14个千亿元产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4个新兴产业。

2011年,自治区十次党代会又做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部署,提出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要求。同年年底,广东与广西两省区政府在北京签署《“十二五”粤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梧州、肇庆交界为中轴,肇庆市封开县西北、梧州市白云山以东、沿西江两岸,建设100平方千米“特别试验区”。根据磋商,“特别试验区”定位为我国东西部区域合作典范、两广经济一体化先行区,探索在两省区直管、东西部优惠政策共享、区域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等方面先试先行。(www.chuimin.cn)

2015年中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后,广西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带动战略,建立完善的开放合作体制机制,推动“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服务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促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升级发展,畅通“南宁渠道”,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完善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运行机制,深化中马“两国双园”和东兴、凭祥、百色等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做实珠江—西江经济带政策体系,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并取得积极效果。西部陆海新通道建成南宁国际铁路港一期、钦州港东航道扩建一期、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北海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等关键项目,沿海三市均打通海铁联运“最后一公里”。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次数大幅增加。中国—东盟金融城累计入驻金融机构60家左右,中银香港、中国太平保险等区域性金融总部入驻运营。

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积极走出去,大力招商引资。2000年,区外投资的到位资金仅为19亿元人民币。2001年开展“百企入桂”活动以来,区外民营资本到位资金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300亿元,2005年达到550亿元,2006年超过1 000亿元。五年时间,大批有实力的企业进入广西,开创了我区对外开放新格局。如上海复星,江苏雨润,大连万达,北京燕京啤酒、汇源集团,四川新希望,安徽海螺,新疆广汇,杭州娃哈哈等。2019年,广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 200多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1亿美元。2019年年底,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决定大力开展“三企入桂”(央企入桂、民企入桂、湾企入桂)活动。其中,“湾企入桂”是广西实施“东融”战略、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以及加快提升广西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促进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20年以来,广西各地、各部门更加积极开展“湾企入桂”工作,粤港澳大湾区知名企业纷至沓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进一步推动广西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桂粤合作添加澎湃动能。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底,广西“湾企入桂”签约项目合同总投资额达10 565.82亿元;12月底,广西共签订“三企入桂”招商合同项目2 302个,项目总投资达3.42万亿元。2018—2020年,全区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累计2.58万亿元。

“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南向,就是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发展的机遇,加快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贸易、物流、产业、金融、港口、信息、城市等多领域合作新平台,探索新型跨区域国际合作机制,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北联,就是加强与贵州、四川、重庆、甘肃等省份的合作,打通关键节点、关键通道,把“一带”与“一路”连接贯通起来,形成以北部湾为陆海联运枢纽和门户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东融,就是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对接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进而与长三角、京津冀等沿海发达地区加强合作,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借力加快发展;西合,就是联合云南等省份,加强与越南、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等湄公河流域国家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政策、规则、标准的“软联通”,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深度参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开拓新兴市场。

自治区党委、政府多次组织进行思想解放大学习大讨论,实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

同时,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广西多次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主要以会战形式,突出解决一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问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普遍赞誉。如1997—2000年广西在贫困地区进行生活、出行等方面的会战,2000年进行边境建设大会战,2003年进行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4年实施沿海基础设施会战,改善投资环境,2006年实施沿海基础设施第二次大会战,2007年进行大石山五县(都安、大化、隆安、马山、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8年进行桂西五县(三林、乐业、凌云)大会战,2008年进行边境八县兴边富民基础设施建设会战。2008—2010年实施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防火改造工程。

2000年8月,区党委、政府针对广西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状况,果断决定开展边境建设大会战(办24件实事,共17 518个工程项目,涉及交通、教育、卫生、通水、通电、广播电视、茅草房改造、文化站建设),用两年时间解决边境地区基础设施滞后问题。随着制约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的突破,边境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边境地区的开放开发与发展有了更好的环境。

2003年,区党委、政府决定开展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以改变该革命老区、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十二五”期间,2015年年初国务院部署的全国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有8项落户广西,即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桂平市)、落久水利枢纽工程(融水苗族自治县)、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二期工程(忻城县)、左江治旱驮英水库及灌区工程(宁明县)、桂西北治旱百色水库灌区工程、广西西江干流治理工程、洋溪水利枢纽工程(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及其他河流治理工程,投资规模超过700亿元。这些项目的完工,将为项目区域的防洪、供水、粮食、生态、航运、用电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当地百姓也能实实在在的受益。

近年来,广西着力推进服务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工作,帮助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一批龙头企业率先走出国门。如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在马来西亚投资关丹产业园、关丹港,在文莱投资摩拉港;广西农垦集团在印尼投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在越南投资归仁木薯产业项目,在俄罗斯投资诺夫哥罗德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广西柳工在境外建成3个海外生产基地、10余家海外子公司,近300家海外经销商;广西建工集团在泰国推进“泰国正大—广西建工科技产业园项目”;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在澳大利亚投资电线电缆厂等。

此外,近年来,广西为加快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加快实施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行动的同时,积极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截至2020年8月,广西已累计认定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1.385 1万个,其中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39个,已获批横州市茉莉花、来宾市金凤凰(甘蔗)、柳南区螺蛳粉、都安肉牛肉羊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3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后增加到18个),27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三黄鸡、罗汉果等一批农产品入选2020年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11个品牌上榜首批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这些已经成为广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产业振兴的样板区、展示区、引领区。

为提高广西农产品竞争力,2018年以来,广西区政府积极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体系,全力打造“广西好嘢”农业品牌,努力推动形成一批“广西第一、全国知名、世界有影响力”的农业品牌。截至2020年10月底,广西已评推出3批“广西好嘢”农业品牌共285个,品牌总产值1 065.7亿元,品牌总价值超过2 500亿元,带动农村人口就业856万人次,其中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32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