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泸定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及解决措施

泸定县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问题及解决措施

【摘要】:但是在泸定县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而解决泸定县内的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实事求是。红色文化资源是泸定不可替代的文化、政治、经济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制定完善的措施,保护第一。例如泸定岚安乡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因交通不便、资金和人员不足,还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发,可以先保护,等时机成熟再开发。

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脆弱”等性质,不但要做好保护工作,更要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但是在泸定县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少问题,而解决泸定县内的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问题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实事求是。

(一)合理开发,及时保护

泸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本地区革命历史见证。坚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优先原则,适度进行保护性开发遗迹资源。对开发难度大的红色资源,先合理保护等时机合适再开发。一些资源品质不高,应避免开发,而要加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是泸定不可替代的文化、政治经济资源,保护性开发这些资源,需要制定完善的措施,保护第一。具体措施如下:

1.制定文物保护规划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以制定相应文物保护规划为先,遵循文化遗产保护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本方针,对于还不具备开发技术和条件的应当先保护起来,暂缓开发,防止盲目性的开发带来不可修复的损坏。例如泸定岚安乡的红色文化资源,目前因交通不便、资金和人员不足,还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发,可以先保护,等时机成熟再开发。对于文物加大归类整理,户外的文物进行定时察看,避免文物偷盗行为的再次出现,抢救因自然和时间问题而造成损坏的文物。

2.因地制宜

“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首先是一种区域性的开发,因为它的存在是以一定的区域为依托,并反映一定区域的基本特点。”[9]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要求结合区域特点增强其吸引力。在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地方的传统文化及其内涵同红色文化的有机结合。泸定县红色文化遗产丰富,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要充分认清各区域的资源优势,避免近距离的重复竞争。例如磨西镇红色文化资源相对较少,岚安古镇红军曾建立过地方红色政权、红色遗迹文物比比皆是。岚安乡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可打造岚安红色文化名牌以“红带绿”,摩西镇海螺沟自然风景独树一帜可实现以“绿带红”。此外岚安有几大特殊文化内涵:岚安锅庄、刺绣、贵琼文化、古镇文化、自然风光、建筑文化和红色文化。可以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作为亮点加以打造。

3.适当平衡宣传投入

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宣传,避免重复投入。例如,对已被人们熟知的泸定桥适当减少宣传投入,对于不被人们了解的红色文化遗产分布较集中的岚安乡应加强宣传力度。同时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主管部门,要及时宣传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为更好地保护红色文化资源,当地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文物遗迹保护规章。明确开发经营者和游客等人的具体行为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等造成破坏后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做到有章可循。相应的政府部门要切实加强文物遗迹保护规章的检查、监督和落实,做到“依章办事”。加强执法力度,对违章行为进行惩处,保证文保工作顺利进行。

(三)群众参与

泸定地处四川西部横断山区,众多的红色遗迹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的山区,例如红色文化遗迹资源集中地之一岚安乡,经济普遍落后,当地青壮年多外出务工,开发红色文化遗产所需的人力不足。因此在泸定岚安乡难以组织一个有效运作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队伍,整个村镇里专门从事文物收集与保护工作的人极少,各文物遗址地巡查频率很低,对文物遗迹的具体情况不能及时掌握,甚至出现遗迹内的物品被当地居民偷盗的情况。仅靠极少的文物保护者,并不能为红色文化遗迹提供及时、周全的保护,因此解决红色遗迹保护人手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文物遗迹周边的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解决。

首先,通过让群众参与红色旅游发展这种手段,让当地居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享受到红色文化资源带来的利益分配[9],从而激发居民参与文物遗迹保护的积极性。其次,调动周边学校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参与保护红色资源的意识,让他们参与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的工作中来,既可以节省人力,又能利用红色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政治教育,使学生领悟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从小树立起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学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学习他们的卓越的执行能力和全方位的社会才能。例如泸定岚安乡,一所小学坐落村中。小学离附近的红色遗迹也较近,可通过组织学生打扫红军墓地、拔除遗迹旁的杂草等方式使其参与到遗迹保护中去。

(四)提高保护意识

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第一要在群众中加强宣传保护红色文化遗产带给他们的切身利益,引导人们从思想上发生改变。作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参与人员,要通过培训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和保护意识;第二在景区内采取奖惩机制,以此来提高群众的保护意识,给举报破坏文物和乱扔垃圾的游客进行奖励,同时对乱扔垃圾破坏文物的群众进行罚款和追责。奖惩并用,使得景区更好地发展。(www.chuimin.cn)

结语

红色文化遗产是革命先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较高的教育、经济和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进步,红色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泸定县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留给全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对红色文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要坚持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应当充分了解泸定县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让泸定县红色文化资源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模.热血铸忠魂浩气存岚安[N].甘孜日报(汉文),2011-08-07(1).

[2]张建龙,韩阳.论红色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5):68.

[3]张英琦.从井冈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试论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43.

[4]泸定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泸定县化林坪红色遗址保护项目建议书[Z].2014.

[5]泸定县文化旅游和广播影视体育局.2011年红色旅游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安排[Z].2011.

[6]刘琼艳.红色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15.

[7]徐明忠.西部老区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J].中共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10(3):67.

[8]朱继东.什么是真正的红色文化[J].中国老区建设,2012(3):17.

[9]欢芳.社区参与是推进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有效途径[J].企业家天地,2010(11):116-117.

【注释】

[1]项目基金:四川民族学院社科项目“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红色文化研究”(项目编号:XYZBI903ISB);2020年四川民族学院川藏茶马古道研究中心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四川民族学院康巴历史与旅游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