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泸定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概述及康巴农旅研究

泸定地区红色文化资源概述及康巴农旅研究

【摘要】:(一)红色文化遗址红军长征在泸定县先后经过磨西、泸定县城、岚安乡、化林坪等地,所到之处均留下了红色文化遗址。从此泸定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岚安苏维埃人民政府是康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当时在岚安留下众多标语、口号、施政纲领等,使岚安乡成为泸定红色遗迹资源最丰富、集中的地区。

(一)红色文化遗址

红军长征在泸定县先后经过磨西、泸定县城、岚安乡、化林坪等地,所到之处均留下了红色文化遗址。

1.磨西古镇

1935年5月,毛泽东同志三天急行军抵达磨西,留宿在当时的磨西天主教堂的神甫房,当天晚上便召开“磨西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邓小平等同志。会议主要对接下来的长征线路、军队补给、恢复上海党组织和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革命情况等问题进行讨论。作为红军长征征程上的见证者,泸定县将磨西天主教堂打造成红色文化旅游地,在教堂内建有“磨西会议”陈列馆、“毛泽东同志住地”等遗址,通过旧址内展示红军曾用过的物件、毛泽东同志住过的小屋和“磨西会议”内容等还原当时教堂内发生的一幕幕情景。

当时红军共两万多人通过磨西,前后时间共7天7夜。大量红军涌入小镇磨西,使沉寂的小镇一下子热闹起来。但当时的磨西并没有大量可住宿的房屋,又因红军纪律严明,不准抢占当地房屋,不准拿老百姓东西,大部分红军战士露宿街头和衣而睡。正是这种精神感染了磨西百姓,也让磨西老街见证了当年红军战士爱护百姓的一幕,为取得长征胜利做出了贡献。

2.泸定县城

泸定城内保存着“朱德留宿小屋”“飞夺泸定桥战前会议”遗址、泸定桥等遗址。

“朱德留宿小屋”旧址位于城东北之东灵山麓,旧称江村堡子,原系李子勋住宅,红军飞夺泸定桥后,朱德同志曾宿于此,现为县文保单位,内有红军标语13幅。因年代久远、资金不足,该房屋现已成为危房,亟待维护修理。

“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前会议”遗址位于沙坝村天主教堂。如今天主教堂修缮一新,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天主教徒们祷告的场所。为了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胜利,当地在天主教堂旁建起了一座留芳亭以示对先烈们的敬重和缅怀。(www.chuimin.cn)

泸定桥位于城西大渡河上,因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雄事迹而闻名中外。1963年,“泸定桥”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35年5月29日下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抵达泸定桥西桥头,为突破大渡河天险,达到北上抗日的目的,于泸定桥西桥头发起了震惊中外的飞夺泸定桥激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进行多次维护修理,1977年更换了损坏较为严重的6根底链,恢复了泸定桥东西桥头亭的历史原貌。桥西观音阁按原貌重建,桥东建成“泸定桥战斗纪念碑”。从此泸定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胜地。

3.岚安

岚安红军“医院、司令部、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岚安脚乌村,其中“红军司令部”旧址内有红军标语3幅。1935年11月3日,红四方面军南下,经丹巴、金汤、鱼通、岚安攻打天全。在岚安驻扎了53天,建立了岚安苏维埃人民政府、游击大队、少先队、妇女会、儿童团[1]。岚安苏维埃人民政府是康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当时在岚安留下众多标语、口号、施政纲领等,使岚安乡成为泸定红色遗迹资源最丰富、集中的地区。1985年,岚安乡被批准为甘孜州的革命老区。

“红军墓”位于岚安脚屋村一片玉米地中,英勇的红军战士们长眠在乱石砌成的一座座坟墓中。众多红军墓中,唯一一个知道逝世者身份以及生平事迹的墓,是红三十二军营长杨富才的墓地。红军墓坐落在一座呈椅子形的山丘上,坐北朝南正面向当年红军炮兵驻地乌泥岗,斜侧面是令冰槽——23位勇士跳崖壮烈牺牲的地方。

(二)革命精神

革命精神的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例如井冈山精神中最核心、最突出的是革命首创精神;长征精神的突出特征是革命英雄主义;延安精神最突出的特是实事求是[2]。泸定是红军长征过程中的重要一站,在这里红军进行了艰苦的战斗,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红军故事和丰富的革命精神。

红军过磨西,战士坚守不扰民、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大部队和衣而睡露宿磨西老街,部分红军借用百姓房屋,离开时将房子打扫干净,又用一张纸包裹一块银元留给老乡作为报酬,这体现了红军爱护百姓,廉洁自律的精神。

红军到达泸定桥西桥头,组织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一举突破天险大渡河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红军在岚安乡建立长征路上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分田地、打土豪,保障百姓利益,表现出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3]。此外,红军战士在泸定经过和建立政权中相互扶持,共同战斗,关心战友,共度难关时表现的团结互助、克服困难、百折不挠、勇敢无畏的精神也是红色精神文化的具体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