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康巴农业研究:甘孜州青稞种植现状

康巴农业研究:甘孜州青稞种植现状

【摘要】:根据甘孜州的气候条件、地势地貌、青稞栽培历史、作物结构布局等,青稞种植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图12006年以来甘孜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青稞种植面积如图1所示,自2006年以来,甘孜州青稞种植面积总体表现出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到2018年,全州青稞播种面积达到349.66 km2,已占全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7%以上,青稞良种推广面积325.2 km2,良种覆盖率达到93%。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1]全州地域辽阔,经度由东至西跨五度,纬度由南至北达七度,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特点,各种生物资源及生态类型,不同的生态类型都有其适应的作物种类。甘孜州总面积约15.32万km2,其中农用地面积12.56万km2,占总面积的85.11%,在农用地中,牧草地和林地所占比重最大,林地4.98万km2,占总面积的33.70%,牧草地约7.44万km2,占总面积的50.8%。1998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以来,甘孜州粮食作物耕地总面积持续下降,约919.98 km2,只占总面积的0.62%[4]。在地域分布上,受地形条件制约,全州耕地主要分布于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河谷地带,这部分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寒冷,山地较多,坡陡土薄,灌溉条件差,农作物基本是一年一熟。受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全州除泸定县和海螺沟景区管理局以外的17个县(市)都种植青稞,青稞是甘孜州最主要的粮食作物,面积和总产均居甘孜州粮食作物第一位。

根据甘孜州的气候条件、地势地貌、青稞栽培历史、作物结构布局等,青稞种植主要分为三个区域。第一区域为一年一熟春青稞种植区,该区域包括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白玉县、德格县等河谷地区,海拔多数在2 600~3 900 m之间,地势平坦,年降雨量527~956 mm,年日照时数2 000~2 600 h,日照长、辐射强,因此青稞产量高、品质好,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州青稞种植面积和产量的65%以上;第二个区域为一年一熟的冬青稞种植区和春青稞种植区,该区域主要分布在金沙江、雅砻江沿岸,包括雅江县、巴塘县、稻城县、乡城县、得荣县的部分乡镇,该区域青稞播种面积占上述县粮作总面积的43.6%;第三个区域甘孜州东部的康定市部分乡镇、九龙、丹巴县是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及一年两熟并存区,主产玉米小麦,青稞仅占该地区农作物总播面5%[4]

图1 2006年以来甘孜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及青稞种植面积

如图1所示,自2006年以来,甘孜州青稞种植面积总体表现出持续上升的变化趋势。2006年以来,各县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下,兑现了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带动全州青稞播种面积从297.33 km2增加到2014年的335.33 km2。到2018年,全州青稞播种面积达到349.66 km2,已占全州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7%以上,青稞良种推广面积325.2 km2,良种覆盖率达到93%。其中:康青6号61.6 km2,康青7号132.93 km2,康青8号44.93 km2,康青9号5.33 km2,黑青稞66.67 km2,其他品种13.73 km2。(www.chuimin.cn)

图2 2006年以来甘孜州粮食作物总产量及青稞总产量

解放前,甘孜州青稞产量为450~750 kg/hm2,20世纪70—80年代,青稞每公顷产量突破1 000 kg,90 年代以来,由于新选育的高产品种——康青 3 号大面积推广应用,青稞平均产量达到2 250 kg/hm2以上,部分高产地区达到4 500~6 000 kg/hm2。如图2所示,2006年全州青稞产量6.05万t,2014年提高到9.01万t,增加了48.9%。到2018年全州青稞平均产量达到3 375 kg/hm2,总产量从2006年的6.05万t,提高到11.8万t,增加了95%。除满足口粮、种子、(少量)饲料和储备留存等需求外,还有一定剩余青稞进行精深加工、开发外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