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康巴农旅融合,实施设想

康巴农旅融合,实施设想

【摘要】:过去两年来,我们先后多批次组织州内的星级农家乐经营业主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到中国台湾地区学习考察。就甘孜州而言,要围绕旅游业调整农牧业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要对照国家A级景区创建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精心打造农旅融合典型示范。及时优化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引导作用,制定了针对旅游景区、旅游品牌、文旅企业等的财政资金奖补措施。

过去两年来,我们先后多批次组织州内的星级农家乐经营业主和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到中国台湾地区学习考察。总体看,台湾地区将休闲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做到了极致,其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的六种发展模式和“融入感情、彰显个性”“定位精准、主题精明”“持续创新、创意缤纷”“深度体验,其乐融融”“寓教于乐、广受欢迎”“就地取材、点石成金”“以农为本、高瞻远瞩”“精深加工、效益倍增”“规划先行、管理到位”“布局合理、农旅互动”的十大特点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甘孜州而言,要围绕旅游业调整农牧业结构,延长旅游产业链。依托新农村建设、牧民定居、水电移民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造农、林、牧业景观带,有序推进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提供优质农副产品,开发牦牛肉、藏猪藏鸡、野生菌、珍稀药材、特色林果等天然绿色旅游食品和保健品,大力开发商品包装、特色餐饮用具、民族文化饰品、传统手工艺、唐卡绘画等特色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打造国际国内知名品牌;依托水利、矿产资源开发,发展工业旅游;推动旅游与民族文化演艺、户外体育、会展会议、藏医药养生结合,发展新兴旅游业态,促进旅游业与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一要优化顶层设计。要学习借鉴内地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突出市场在优化资源配套中的基础作用,围绕“基地、加工、科技、营销、融合、协作”核心关键,完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思路,优化产业布局,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逐步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的发展目标。二要创建A级景区。要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纳入全州A级旅游景区创建范围,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政府+企业+村民”的统筹联动创建格局。要对照国家A级景区创建标准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抓落实,精心打造农旅融合典型示范。要建立经营主体与农牧民稳定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全力保障农牧民合理分享价值链的增值收益,有效促进经营主体与农牧民双赢。三要建好长征公园。要充分发挥长征干部学院的功能作用,狠抓设施完善、功能配套和力量强化,把长征干部学院建成全国、全省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州长征文化公园管理人才的输送基地。泸定桥长征文化主题公园要加快提升软硬件水平,串联周边红色旅游景区(点)设计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努力争创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和中国红色旅游十大影响力品牌。

(二)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公益行动

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充分考量贫困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扶贫带动作用,借助省文化旅游厅、对口援助力量组织实施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规划要本着集约利用资源、保护优化环境、适度投入建设的基本原则,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利用“农业+”“生态+”“旅游+”等模式,促进三大产业融合,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循环农业、农事体验、创意农业,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探索促进农牧民就业、分红、增收的有效方法,拓宽旅游产业扶贫渠道,丰富旅游产业扶贫业态。结合旅游市场热点与需求,明确主攻方向,策划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主打产品;对旅游发展的瓶颈和短板进行全面分析,制定配套基础设施和保护措施;强化品牌和原产地地理标志管理,推进农村电商、物流服务业发展,培育形成区域农业知名品牌,构建支撑田园综合体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建立城乡旅游统筹发展联动机制

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群众在参与发展旅游产业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稳定脱贫。全州拟规划建设旅游扶贫村91个,大渡河流域乡村振兴示范村112个,其中:形成接待能力示范村42个,创建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6个、示范村71个,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村寨6个,民宿达标户565户。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原则,引进中石油四川销售公司、四川能投、光大金控等大型集团参与景区开发和全域旅游建设,让贫困户在景区建设过程中取得务工收入,就地从事旅游服务业。

(四)建立旅游开发利益共享机制(www.chuimin.cn)

一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形式多样的生态补偿方式,将旅游收入反哺公共事业建设,弥补农牧民群众利益损失。二是建立就业联动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景区服务与管理,不断增加就业渠道和商业机会。三是建立利益分红机制。建立完善“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景区”等旅游产业扶贫模式,支持鼓励当地群众入股,参与旅游分红。四是建立多尺度互惠反馈机制。从已经开发成熟、较为完善的景区(点)中按照一定基准或比例提取“全域开发资金或申遗资金”作为未开发景区(点)的启动资金,待其开发成熟后逐级反馈偿还。五是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及时优化调整财政资金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和引导作用,制定了针对旅游景区、旅游品牌、文旅企业等的财政资金奖补措施。

(五)建立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

一是依托已建景区形成利益分配格局。推动现有景区旅游扶贫由旅游景区向周边贫困乡村延伸,通过景区优先“输血”,带动辐射,改善贫困区域发展环境。二是依托在建景区形成利益分配格局。培育创建A级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度假区核心吸引力,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以优质、优势、优美的景区环境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机会。围绕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着力改善所在区域发展环境,带动景区及周边地区发展。三是依托产业组合形成利益分配格局。在旅游景区(点)设立文化旅游产品展示展销平台,建立旅游景区(点)+服务供给基地的发展模式。支持鼓励企业依托“一村一产、多村一品”农副土特产品建立初级产品加工厂。围绕“酒、肉、果、蔬、茶、菌、药、水、粮、油”十大产品,塑造“康定红”“洞波青稞酒”“雪域俄色茶”“丹巴香猪腿”“南派藏医药”“德格雕版印刷产品”“噶玛噶孜唐卡”“阿西土陶”等系列产品。打造全国一流的藏餐研发基地,形成一套藏餐服务标准和特色菜系。研发唐卡、土陶、面具等民族手工艺品主题旅游商品;围绕情歌文化、红色文化、格萨尔文化等主题研发一批“名特、精优”文创产品。四是依托对口援助形成利益分配格局。推动发达地区支援欠发达地区的旅游扶贫,创新旅游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合作模式和合作机制,引入有实力的投资企业开发旅游资源,变物质援助为理念援助,变单一援助为整体援助。五是依托政策扶持形成利益分配格局。制定旅游普惠、危房改造、地灾救助等叠加扶持政策和信贷贴息、低息和无息借款等特殊政策。支持鼓励投资企业、社会团体和社会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合作、私募股权基金债券等合作形式和资本形态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同时,由州县(市)人民政府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正确使用资源开发补偿资金,采取“集中托管、统分结合、入股分红”等方式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坚决防止广大农牧民群众陷入民间借贷、豪车购置、房屋倒卖等挥金如土的短视怪圈。此外,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每年举办山地文化旅游节、康定情歌节、“四月八”。同时,支持鼓励民间举办各类文化旅游节庆活动。

(六)建立人才队伍素质提升机制

一是州内与州外相结合。政府加强对贫困户业务培训,通过开设培训班、组织村组干部及民居接待示范户赴广东、台湾等发达地区学习考察,进村入户为贫困户传授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技术知识,帮助贫困户提升就业、创业技能。二是输入与输出相结合。整合四川民族学院、州委党委、州民干校、州职校等州内教育教学资源优势和办学力量,搭建了旅游从业者服务“输入”平台和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输出”平台,不仅为广大旅游从业者提供了用工信息、业务提升、法律咨询等服务保障项目和就业输送服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纾解了旅游行业错峰用人和人才流动问题。三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利用旅游人才管理平台将各类线上职业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补贴范畴,积极动员旅游从业人员利用经营空档期开展线上学习和培训。

(七)建立人才队伍就业安置机制

以落实五个一批带动旅游脱贫,一是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积极争取州政府、省文化旅游厅支持落实乡村旅游公益性岗位。二是景区就业安置一批。将景区开发建设与促进农牧民就业结合起来,安置一批当地农牧民群众。三是文艺表演安置一批。以建立健全全州文艺演出队伍为契机,安置一批当地农牧民群众从事演员、剧务等工作。四是旅游项目用工带动一批。在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时聘用当地贫困人员。五是旅游服务就业带动一批。在全州酒店、客栈、餐馆等服务性行业里安排贫困人员就业,创造就业岗位,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解决本地就业,带动间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