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甘孜州农旅融合案例:康巴农旅研究

甘孜州农旅融合案例:康巴农旅研究

【摘要】:对外围的蒙自、赤土、木拉三个乡群众的马帮停产进行经济补偿 100 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香格宗村由村委会牵头联合村专合组织,组建村级旅游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对旅游市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避免了哄抢游客、哄抬物价等旅游市场无序竞争乱象。二是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民、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

案例一:假日旅游带动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

2020年旅游黄金季节,尝到旅游“甜头”的塔公农牧民穿着整齐鲜艳的藏装,给马配上赛马时的行头,轮流在塔公草原为游客牵马,通过系统学习旅游服务、安全措施,仅此一年,该地区创收翻新高,达120余万元。

案例二:稻城乡村旅游脱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100”

一是稻城县坚持“旅游”+“扶贫”思路,积极探索“定制服务”脱贫模式,主要包括党建引领、培训扶智、产业带动和资产收益。通过建立了“支部”+“基地”+“协会”+“市场”产销模式,该县进一步提高了特色农牧品牌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通过推进“生态”+“扶贫”模式,该县贫困人口在绿色生态旅游发展中获益。

二是稻城县木拉乡麻格同村“创新理念,激发乡村旅游内生动力”案例则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创新扶贫工作理念思路和方式方法,通过入户摸底、问计于民、问计于贤摸清底数,用以奖代补、以工代补等新做法奖勤罚懒,以整体规划、产业帮扶、环境治理、建章立制等系统措施助推长效脱贫,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变外部“输血”为内部“造血”,助推麻格同村高质量脱贫。

两起案例以其可量化的减贫效果、创新性、可复制性、积极的社会影响和可持续性为国际旅游减贫事业贡献了甘孜范例和甘孜智慧。

案例三:资源变资产、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www.chuimin.cn)

木雅景区于2014年启动,总投资约为1.8亿元,景区核心区域约9.8平方千米。景区由康定市木雅泽朵旅游投资开发责任公司开发建设,该公司在筹建和打造建设景区之初,就非常注重与项目所在地的政府和农牧民搞好关系,确立了“景区项目要持续发展就必须惠及景区牧民,就必须增加景区牧民收入,就必须帮助景区牧民尽快脱贫致富并解除牧民的后顾之忧”为前提的发展策略,从工程建设施工就使用当地劳动力为主,优先安排村牧民担任景区的保安、保洁、餐厅、游乐项目等服务性的岗位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实行同工同酬,更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公司还为景区在籍的农牧民购买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案例四: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亚丁景区组织马帮规范经营,按照“群众收益、兼顾各方、民主决定”的原则,从景区收益中,每年给香格里拉镇群众马帮受损补偿,以7万人为基础,游客每增长5万人,以240万元为固定基数,增加补偿金额5%。还针对景区内所涉草场禁牧后纳入退牧还草计划范畴,既享受退牧还草政策,又享受景区管理局50万元的补偿。对外围的蒙自、赤土、木拉三个乡群众的马帮停产进行经济补偿 100 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亚丁景区管理局还根据旅游发展及规划的需要,拟定了马帮退出后群众收益机制,为未来景区发展提前制定了相应的群众利益共享措施。

以雅江县香格宗村为例,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多种文化的冲击,使农牧民的视野得到开阔。同时,农牧民的认识水平也上升至新的水平,为城镇化的发展打下思想基础。香格宗村由村委会牵头联合村专合组织,组建村级旅游协会,制定了协会章程和管理制度,对旅游市场实行统一经营管理,避免了哄抢游客、哄抬物价等旅游市场无序竞争乱象。同时,相关部门在引导当地村民种植花草、开展绿化的同时、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有效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说,香格宗村已经成为国道 318 线上自驾游客的大本营;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村民的素质和价值观念,促进了与现代社会的对接。民居接待户布珠在都江堰国际标榜学校、四川民族学院读书的两个女儿丁增曲珍和向秋曲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携程网、去哪儿、驴妈妈、E族等网站宣传推广香格宗村和当地民居,让很多自驾游客慕名而来,直接带来了经济收益,也让当地群众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和信息的作用,学校入学率不断提高。

以稻城县为例,瞄准打造“北有九寨黄龙、南有稻城亚丁”世界级旅游精品的目标,把旅游业作为稻城的龙头产业来培育。一是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要素,提升旅游产业竞争力。在景区内部基础设施方面,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在旅游城镇建设方面,按照“三注重”“三突出”,即注重民族文化、突出民族性,注重城市服务功能、突出人文性,注重城市规划、突出超前性,引入实力企业集中力量抓好县城和香格里拉乡城镇建设,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城镇品牌和形象。实施了桑堆经县城至亚丁140千米的绿色走廊工程和香格里拉镇周边荒坡绿化工程,打造景观带和鲜花长廊。二是延伸旅游产业链,促进农民、农村、农业的全面发展。在文化旅游产品、旅游纪念商品、体验性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等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市场主体,形成旅游产业链的规模化,提高游客人均消费,提升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和总体收入水平。旅游商品开发方面结合中药材、农副产品和民族工艺品等资源,研发旅游纪念品、野生菌类产品、农副土特产品和中藏药保健食品等系列特色旅游商品,抓好具有康藏民族特色的土陶、旋木和竹编等传统手工艺品的制造。在州、县文化部门的支持指导下,阿西土陶产品开始从单一、粗糙的家底作坊向精品化、艺术化、品位化方向转变,已前后在北京、杭州展出,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三是采取公司、个体和出租等模式积极发展民居接待,形成了一批民族特色突出、形式多样的民居接待户,增进了游客对民族文化的体验。引进成都、上海、北京、重庆等地的投资企业,改造提升特色民居50~60户,打造主题文化酒店20余家。每户农户年租金收入10万~30万元不等,带动了桑堆、金珠镇和沿途7个乡镇乡村旅游发展,群众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意识不断增强。这种开发模式,虽然解决了当地村民资金投入不足、开发产品档次低的问题,使当地村民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但也使他们养成了追求享乐、不求上进的思想惰性和喝酒赌博的不良陋习,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