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甘孜州农旅融合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甘孜州农旅融合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摘要】:调查农户涉及农家乐、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及温泉洗浴其他服务业等旅游行业。三是特色不断显现,拥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星级农家乐、民宿达标户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扩大了社会影响。财产性旅游收入8 437元,占旅游总收入39.64%。

(一)基本特点

我局联合州统计局对旅游发展较好的康定市、泸定县、丹巴县、雅江县、稻城县、色达县的126户农户开展“旅游对农民增收贡献”的专题调研,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状况、住户成员情况及劳动力从事旅游获得的所有收入。调查农户涉及农家乐、餐饮、住宿、交通运输、旅游购物、旅游娱乐及温泉洗浴其他服务业等旅游行业。从调查情况看,我州农旅融合发展态势较好,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不断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农旅融合产业像雨后春笋,发展势头强劲。二是格局不断完善,全州初步形成了以乡村旅游示范村、旅游景区(点)、旅游沿线、传统农牧区为依托,以各类休闲农业点和度假民俗村为主体,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大农业旅游产业格局。三是特色不断显现,拥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乡(镇)、村、星级农家乐、民宿达标户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扩大了社会影响。

游客画像方面,一是旅游从业人数占比高。六个县(市)126户抽中农户的调查汇总资料显示:126户家庭人数618人,其中,家庭从业人数328人;家庭从业人数中从事相关旅游人数80人;家庭经营旅游人数189人;在外从事相关旅游人数26人。从事旅游人数合计295人,占家庭从业人数的89.94%。二是调查户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从调查的126户户主文化程度看:大多数为小学和初中,其中,小学为42人,初中为45人,高中15人,大专及以上12人,其余为未上过学,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个别的也有上过大学。三是从业户主年龄结构差距大。被访问户主年龄在30岁以下17人,30~60岁的103人,其余户主年龄在60岁以上;四是家庭从事旅游业时间稳定。126户农户中从事旅游时间3年的51户,5年的50户,其余均在8年左右。五是家庭住房条件及生活设施较好。调查户均有稳定住房,由于区域特点,调查户45户是框架楼房;25户为砖混楼房,其余为砖混平房及其他住房结构。农户家都拥有电视机冰箱手机等基本家用电器,59户拥有电脑,72户拥有汽车、27户拥有摩托车交通工具;农户均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群众收入方面,一是旅游人均总收入占人均总收入比重较大。126户抽中农户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的126户农户2016年人均总收入为26 860元,其中:旅游人均收入为21 283元,占人均总收入的79.23%,在四大收入组成中,工资性人均收入4 554元,其中,旅游人均收入3 051元,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70%。家庭经营人均收入11 725元,其中,旅游人均收入9 795元,占家庭经营人均收入的比重达83.54%。财产性人均收入8 680元,其中旅游人均收入为8 437元,占财产性人均收入的比重为97.2%。转移性人均收入1 902元。二是旅游业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大。家庭旅游总收入为21 283,对总收入的贡献率为77.24%。其中,工资性收入中人均旅游收入为3 051元,同比增加255元,增长9.1%,增收贡献率为14.44%,家庭总收入中旅游收入9 795元,同比增加585元,增长6.4%。增收贡献率33.13%。财产性收入中旅游收入8 437元,同比增加524元,增长6.6%,增收贡献率为29.67%。三是家庭经营旅游收入和财产性旅游收入是主要来源。家庭总收入中旅游收入9 795元,占旅游总收入的46.02%,其中,住宿人均旅游收入3 537元,同比增加186元;增长5.6%;占家庭经营旅游收入的36.11%,餐饮人均收入3 268元,同比增加193元;增长了6.3%;占家庭经营旅游收入的33.36%,停车场人均旅游收入66元,同比增长34.7%,占家庭经营旅游收入的0.67%。修理及其他服务业人均旅游收入1 724元,同比增加282元,增长19.6%,占家庭经营旅游收入的17.6%。财产性旅游收入8 437元,占旅游总收入39.64%。四是农户月收入来源稳定。从 126户从事旅游农户的收入来看,每月收入1 000元以下的有9户,占总调查户的7.14%,月收入在1 001~2 000元的有25户,占总调查户19.84%,月收入在2 001~4 000元的有52户,占总调查户的41.26%,月收入4 000元以上的有34户,占总调查户的28.33%。

(二)主要问题(www.chuimin.cn)

一是统筹不够,缺乏合力推进机制。一方面,农旅融合从州县(市)两级层面还没有真正纳入国民经济社会产业发展规划,在部门工作中也没引起足够重视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另一方面,我州农旅融合园区建设有的不仅缺乏科学论证,存在与当地总体规划脱节现象,而且有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导致前期上马热情高涨,投资很大,一到后期就会面临资金、经营压力。农乡村旅游多以农户、个体户自由开发为主,重复建设和趋同化现象突出。政府、部门、村委会、农户和社会资本合力推进机制也不健全,区域联动机制还未形成,管理机构职能不明确,部门协作不够,导致在统筹协调、认证管理、服务指导和政策帮扶上存在一定缺失。

二是后劲不足,缺乏主导产业支撑。我州乡村旅游由于缺乏鲜明的主导产业作为支撑,见效很难,加上农牧业旅游具有季节性强,淡旺时节分明和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造成我州大多农旅项目产品单一,多局限于对现有田园、果园、林地、民居等浅层次开发利用,仅停留在让游客来“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吃一吃”的简单层面,缺乏乡村韵味和地方特色菜系品牌,高品位、多功能和精深高端康养系列产品更为匮乏,不仅吸引力不强,游客回头率不高,而且降低了自身造血功能和抵御潜在风险的能力。

三是投入不足,缺乏配套基础设施。由于农村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本身较差,建设相对滞后,导致有的乡村旅游点虽有名气、有规模,但进入的路还是村级公路,路牌标识也不醒目,沿线及其周边卫生环境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与旅游相关的水电、厕所、停车场、指示牌、游客服务中心(站)等服务设施不配套。特别是在双休日和旅游旺季的承接力不强,加上从业者多为当地从事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和私营业主,缺乏旅游管理经验和相应的服务技能,导致在服务质量上与游客的需求存在差距,只能处于低端水平运行。

此外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① 乡村旅游产品单一,旅游吸引力不够;② 文旅融合程度不够,乡村旅游的中华文化挖掘展示力度不够,缺少灵魂;③ 乡村旅游尚未形成目的地,线路产品不成熟;④ 乡村旅游服务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⑤ 民俗民间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程度不过,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没有转化成旅游产品;⑥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与旅游业发展结合程度不够,全州尚无A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