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传统村西岙村古石碾调查

宁波传统村西岙村古石碾调查

【摘要】:石碾主要用于农作物去皮、脱粒、碾粉等。石碾子有一个360度的圆形轨槽,直径在4到6米之间。一副石碾子可以说是一副雕塑作品。西岙村至今保存着4套不同的石碾,均建于清代,分别是西岙老学校石碾、老爷庙石碾、公园石碾和集福寺(寺前)石碾。西岙村的石碾共有两种形状。2008年,宁波市公布“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宁海石碾子名列其中。2012年,西岙石碾子被列入宁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碾主要用于农作物去皮、脱粒、碾粉等。这是古代传下来的“碾米机”。

碾子的种类很多。西岙石碾作为南方碾子的一种,在形制和使用方法上,均与北方碾子有着非常大的区别。石碾都设置在村庄的边缘或宗祠的附近,按风俗讲,大多位于村庄的下风口。使用时都是以牛来拉动碾子盘碾压谷物,以达到谷物去皮、脱壳的目的。一部完整的石碾子,通常由碾子盘、碾子槽、碾子芯,以及木制的碾子架组成。一个碾子盘一般重500至800斤不等,直径可达1.5到1.8米。需由上好的整块石料打磨而成,其中不可有丝毫的裂痕、水漏痕。造型通常为正圆形,中心有方孔,中间较厚,通常会打制一个较厚实的内圆突出于外圆,整体类似于古时的铜钱,外圆内方。制作考究的还会在这个突出的内圆中刻录纪年、铭文、所属人一类的文字。碾子盘的周边较薄,打磨得十分光滑。这样的碾子盘,必须在特定的轨道中滚动才能发挥作用,它的轨道就是铺设在地上的碾子槽。

西岙的石碾子,都是直接铺设在地上的落地大碾子。石碾子有一个360度的圆形轨槽,直径在4到6米之间。它们由若干段长短不等的圆弧形石槽拼接而成。糟内壁的衔接要分毫不差,角度的对接要恰到好处。每一副碾子槽其中一段的底部外侧还会留有个排水口,不细看是很难发现的,这是为清洗石碾子用的,不用时用塞子堵上就可以了。这一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理念。

在碾子槽的正中心有一个碾子芯。它也是由石料打制,为正方形,中间有方孔,颇为厚重。碾子槽与碾子芯之间,通常铺设石板,也有铺石子的,更有考究的,在碾子芯四周以四根长石条与碾子槽相抵,以更好地固定碾子芯。

在碾子芯上装上碾子架,一副完整的石碾子就制作完成了。这碾子架细说起来也还是有讲究的,它分为碾子架和碾轴两部分。碾子芯的中心孔是方的,装在它上面的是一个固定的硬木底轴,这个底轴的上端是圆的,在它上面还有一个硬木的底端中空的转轴套着,这个转轴与碾子架相连,碾子架又与碾子盘相连,如此才能保证碾子盘能牢牢地竖立在碾子槽上。使用时人们会将牛套在碾子盘外侧延长的碾子架上,牛沿着碾子槽外侧拉动碾子盘,随着牛的拉动,碾子盘在碾子槽上缓缓地转动,人们将谷物以一定厚度铺在碾子槽内,随着碾子盘的碾压、谷物之间的摩擦,外壳随之脱落。

直到20世纪60年代,依然有人使用碾子碾谷物。人们通常把碾子所在的地方叫作“碾子场”。每年秋收之后,直到年前,只要天气晴好,碾子场就会一直忙碌着。(www.chuimin.cn)

一副石碾子可以说是一副雕塑作品。它巧妙的设计、精湛的工艺来源于生活,又经历生活与时间的磨砺。西岙的石碾作为南方石碾的代表,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代审美的角度,都称得上是艺术品

西岙村至今保存着4套不同的石碾,均建于清代,分别是西岙老学校石碾、老爷庙石碾、公园石碾和集福寺(寺前)石碾。西岙村的石碾共有两种形状。其中一座无碾槽,碾轮呈圆柱体,村民叫“罗汉碾”,主要用于碾粉。其余三座均为碾子槽和大碾轮组成的碾子座。大石碾碾盘周长17.27米,槽深0.18米,碾轮直径1.66米,一次性可碾谷300-400斤;小石碾碾盘周长3.5米,槽深0.13米,碾轮直径1.63米,一次性可碾谷200斤左右。

一个村有这么多石碾子,说明古时该村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集福寺前的石碾子,据说是专门供集福寺使用,间接反映了集福寺的香火十分旺盛。

2008年,宁波市公布“宁波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宁海石碾子名列其中。2012年,西岙石碾子被列入宁海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