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宁波西岙村宋代古桥:唯一原真性石拱桥

宁波西岙村宋代古桥:唯一原真性石拱桥

【摘要】:西岙大坑溪上架有宋代古桥三座。这三座古桥是宁波市为数不多的宋代原真性石拱桥。这种形式在宁波现存古代桥梁中是唯一的,而且在有关古桥的技术专著中,亦无列举。也有人认为,这四只小石狮其实是龙之第五子狻猊,狻猊形似狮子,能够控制龙神,抑制洪水,所以才会被雕刻在桥上。惠德桥的栏板、石望柱,拱券与拱券,均有紧密的榫接;桥边的“圭角素云”纹历历可数,优美雅致。200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岙大坑溪上架有宋代古桥三座。这三座古桥是宁波市为数不多的宋代原真性石拱桥。建桥年份无从考证,民间有“祠桥同建”与“墓桥同建”两种说法。2005年3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三座南宋单孔石拱桥是村庄东西两大部分的连接纽带。

1.惠德桥

位于村南入口处,东西走向,为单孔石拱桥,造型优美,结构精致。桥面总长11.5米,宽4.5米,高3.6米,跨度7.5米。横断工字石桥栏8块,莲柱8只,抱鼓石4块。北向正中券面石上镌有“惠德桥”三字。

从桥形看,桥栏为弧形薄腹石栏,两边各有3块,与桥面形成曲线。弧形桥面上铺弧形石板。桥面极薄,只有十几厘米厚,成弧形紧紧贴在拱券上,大大减轻了充填在拱券上的填料质量,也使桥形显得格外柔美。

从拱券结构看,更为奇特。拱券由七条弧形石条分主辅券并列纵联构筑。四条主券各自独立,好像四座独立的拱形独木桥。四条主券之间是三条辅券。这种形式在宁波现存古代桥梁中是唯一的,而且在有关古桥的技术专著中,亦无列举。但是这种结构却能够经历七百多年而不毁,实在是个奇迹。

惠德桥造型优美,结构十分精致。不但整体看上去线条流畅,布局和谐,而且其细节更令人叹为观止。四条龙门柱柱端雕刻的四只宋代风格的小石狮,刻作刀法简洁,额头与鼻梁有方折感,耳小、眼球外突,鼻与上下唇在同一平面上,狮毛后掠。这四只小石狮两两相对,守住桥门。小石狮的结构与北宋永裕陵的石狮如出一辙。更加奇妙的是,四只小石狮子造型各不相同。朝向村外的两个小石狮开着口,朝向村庄的两个小石狮闭着口。村里流传,“开口”的意思是嘱咐村里外出求官求财的人要做好事,不做坏事,平安归来;“闭口”的意思是示意回家后要守国法、遵族规、睦乡邻,不要信口开河,免受言多必失之累。也有人认为,这四只小石狮其实是龙之第五子狻猊,狻猊形似狮子,能够控制龙神,抑制洪水,所以才会被雕刻在桥上。

惠德桥的栏板、石望柱,拱券与拱券,均有紧密的榫接;桥边的“圭角素云”纹历历可数,优美雅致。据考证,“圭角素云”如意云纹装饰是宋代家具建筑中常用的底角装饰。莲花状桥栏柱虽已部分风蚀,但在专家眼中,这些莲柱与东钱湖南宋史弥远墓前的莲柱并无二致。(www.chuimin.cn)

惠德桥因为雕刻有四只狮子,俗称“四狮桥”;因靠山前,俗称“山前桥”;又因桥顶栏板分三段而设,故又称“三截桥”。根据当地人介绍,捐建惠德桥之人,应该是宋代在外为官的西岙人,他们功名显达时,不忘报家乡之恩,故建此拱桥,家乡人感其情,故称“惠德桥”。

2.祠堂

位于西岙村“四大名宗”宗祠前,故称祠堂桥或祠前桥。根据桥的形制判断,祠堂桥应建于宋代,但结构与惠德桥不同,为框式横联砌置的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桥长6.3米,宽3.3米,净跨径5.5米,矢高3.5米。拱券石错缝叠砌于基座上,斧凿成形,四块一行,结构紧密。东侧用20行,西侧用19行,共至拱顶,由弧形的小条石纵向连接,南侧4块,北侧5块,拱中5块,采用榫卯法,南北两侧各用券面石7节,第二、第三节之间各嵌筑横置拱券上端部分。西侧明显用榫接法,当地俗称“扎榫”。桥顶无栏杆。今天,桥面建筑荡然无存,只剩下光滑平整的赭红色石板桥面。2005年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寺前桥

位于西岙村村北集福寺前,故称寺前桥。根据寺前桥的形制判断,该桥应建造于宋代。南北走向,偏东,为框式横联砌置的单孔石拱桥。桥长10米,宽3米,净跨径6米,矢高4.01米。拱券石下各用三块一行的基石两道,座砌于岩层之上。基石上各用四块一行的条石错缝横向叠砌,东侧至拱顶17道,西侧至拱顶18道。拱顶用9块弧形小石条纵向并列,连接东西两侧横置拱券石,或用榫卯连接。券面石各分5节,第一节券面石顶部各与第八道横置拱券石嵌接,用榫卯。券脸石4块,各分置于第二、第三节券石之间。西北角一块已失,露出第三节券面石端的榫头。无盘石4个,呈盝顶形,上各刻以莲花、荷花、梅花。券顶石斧斫成厚薄两个沿口,南北侧刻“圭角素云”纹。龙门上用斧斫后规正石块叠砌。桥顶也无栏杆。

寺前桥许多特征与祠堂桥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