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越忙越能坚持运动:医生的运动笔记

越忙越能坚持运动:医生的运动笔记

【摘要】:确实,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成为精英的,也并非所有的精英都投身于运动,但精英中运动人群比例高于普通人的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有一个现象很特别,我们发现不少精英人士似乎特别钟情运动。历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艾森豪威尔、福特、布什、俄罗斯总统普京、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台塑“经营之神”王永庆、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都是运动爱好者。

他们有钱有闲,有精力运动不稀奇。一般的人会有这样的反应。然而事实是,一个越是成功的人只会越忙,时间只会越少。我们这些时间多的庸众没能将运动坚持下来,时间少的精英反而将运动坚持下来了,这个现象是不是很矛盾?

旅美学者薛涌曾于2013年写过一篇文章叫作《中美精英生活方式的不同》,描述了美国精英阶层热衷于运动的情形。

《纽约时报》登了篇长文,是一位当父亲的为了和子女一起参加铁人三项,从头开始练游泳。这对50多岁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他讲述自己如何在水中挣扎时想起了肖邦的音乐,如何把自己当年的钢琴训练和游泳触类旁通……(《华尔街日报》)介绍一法学院出身的41岁的女士,拥有两家公司,但热衷于超长距离的铁人三项、山地自行车赛(一天160多千米)。她早晨从六点开始,趁8岁的儿子还在睡觉时训练90分钟,有时则要训练两小时,而且忙里偷闲地每周两次在晚间插半小时的训练课。她的山地车7000美元,公路赛车4000美元,自行车鞋200美元,头盔200美元,全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费得起的。但是,她消费和生活的方式,和中国的精英大异其趣。

……

所以,我为中国的精英阶层所担心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

此外,之前网络上流传过一篇配有照片的文章叫《当他们脱下衣服,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如此有钱》,描述了华尔街精英们参加铁人十项全能赛的赛况,参赛者个个身形矫健,体能也与专业运动员相差无几,让人非常惊叹。

薛涌盛赞美国精英爱运动没错,但以此来批评中国精英不爱运动我觉得还为时过早。事实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精英开始投身到体育运动中来,比如王健林、陈年(凡客诚品总裁)、张朝阳、周成建(美特斯邦威董事长)、雷军、潘石屹等都有良好的运动习惯。而跑马拉松的郁亮和毛大庆(万科总裁)、登山的王石、单人跨洋航行的郭川等显然已在挑战更高难度的运动。

也许有人会问,可能不是精英人士爱运动,而是爱运动的人变成了精英吧?我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难以回答。确实,不是所有运动员都能成为精英的,也并非所有的精英都投身于运动,但精英中运动人群比例高于普通人的现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部分人将精英人士爱好运动的原因归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有种说法是“当一个社会人均GDP高于1.5万美元的时候,会自动进入跑步(运动)时代”,社会越富足,热爱运动的人就越多。奥运会、世界杯以及其他各种世界锦标赛其实就是这种理论的最好注脚,金牌榜前列的国家一定是综合国力强劲的国家。

运动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只是练习跑步、举重还不要紧,但如果要练习游泳、网球、帆船、赛马,没有经济做支撑根本是行不通的。有一次我们问一个东南亚朋友,为什么华裔作为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少数族裔,体育却要比主要族群马来人更好(譬如羽毛球冠军李宗伟)?他说,很简单啊,华人有钱啊。话虽直白,却包含着几分道理。(www.chuimin.cn)

然而,经济水平上升可以有很多选择,旅游,慈善,甚至漫无目的地挥霍都可以,为什么那么多精英会选择运动呢?我们认为还是因为运动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精英们才会乐此不疲。

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2016年的新年计划是“每天跑步1英里(约1.6千米)”,一年超过365英里。结果扎克伯格因得罪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IS)而收到死亡威胁,但他并未退缩,并在6个月的时候率先完成了这个计划。扎克伯格说:“我发现跑步是理清思绪,获得更多精力,以及找到时间思考我在公司应对的挑战和我们公司哲学的绝佳方式。”

SOHO董事长潘石屹每天坚持6~10千米的跑步锻炼,即使出差,他也会带着跑鞋。潘石屹说:“闲时跑步,因为有时间。忙时要跑步,可以放松减压。高兴时跑步,让人更高兴。沮丧时跑步,让人高兴起来。”

凡客诚品总裁陈年则是在事业低谷期发现了运动的好处——“那段时间,每天要跑10千米以上,跑步释放的多巴胺对我的情绪帮助极大,一旦开始跑起来,你就会发现,要么继续跑下去,要么人生完蛋;要么坐在那儿长吁短叹,要么坚持下去,变得健康无比。”

搜狐创始人张朝阳说:“我在跑步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其实跑步就是一个锻炼精神强度的过程,不论进入脑海的想法多么恐怖,你还是要继续跑步,你还是要继续做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这是一种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决定了你人生的意义以及高度。”

从精英们的谈话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运动的感激,人们不仅能通过运动获得强壮的身体,还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自律、团队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直面竞争的勇气……

在运动对精英们形形色色的启发里,有一点我非常感兴趣——那就是对于巨量工作的分割法。譬如很多人都知道马拉松选手会在赛前看好一些地标,作为切割赛程的节点。2千米的时候会有个转弯,7千米的时候会有个漂亮的商店等,这样就把漫长的42千米切割成了许多小块,冗长乏味的征程也就变成了有趣的观光。

其实健身爱好者做的事情也是这样,今天好好打磨胸肌,明天则是腹肌,后天轮到肩部……并不着急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而是如“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这句诗的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得磨,因而不愧于“人体雕刻家”的称号啊。

黑泽明曾说过,如果你一直想着山顶,可能很快就走不动了,而你如果一直注意脚下,你可能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我在想,会不会就是因为我们这些普通人没有洞察到分割蚕食的道理,心里老是压着宏伟目标的巨石,且被由之而来的巨量工作吓傻了眼、吓破了胆,于是就早早缴械投了降,由此便丧失了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