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90年来持续研究,揭开南京龙虾门与潟湖病的关联

90年来持续研究,揭开南京龙虾门与潟湖病的关联

【摘要】:有鉴于此,科学家们断定南京的“龙虾门事件”应该就是潟湖病无疑。潟湖病的出现已经90余年,对其成因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可谓“百年之谜”。目前能够达成的共识是,潟湖病容易发生于夏秋季节,其发病与大量食用可疑水产以及与食用者本身的个体差异有关,但与食物的生熟无关。有报道称,凡出现小龙虾相关潟湖病的案例都是在食用小龙虾500克以上,故此建议美食爱好者合理控制食用量和食用频率。

前面我们说到引起横纹肌溶解的原因有200余种,最常见的可能是突击运动。此外还有其他很多因素,相信很多人的脑海中还会跳出“小龙虾引起横纹肌溶解”的新闻,大家一定好奇小龙虾是如何引起肌肉溶解的,因此尽管不涉及运动这个主题,我们这里还是讨论一下。

2010年南京鼓楼医院急诊科陆续收治了因食用小龙虾而入院的患者。与普通龙虾带来的食物中毒不同的是,这些患者并没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而均表现为肌肉酸痛难忍,医生诊断为横纹肌溶解症。情况严重的还因肾功能受损,出现了酱油尿。该事件后来被媒体广泛报道,被冠名为“龙虾门事件”。

对小龙虾引起肌肉溶解的原因众说纷纭,最后被集中在“洗虾粉”上。小龙虾生活环境污秽不堪,不易清理,为了使之光鲜红亮,商家往往会用洗虾粉去清理。洗虾粉很神奇,用不了10分钟,黏附在小龙虾肚子上的脏东西就会自动掉落,就算还有点脏,拿自来水冲一下就能全部弄干净。

可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洗虾粉的嫌疑也被渐渐排除。首先,洗虾粉的主要成分是草酸柠檬酸、亚硫酸盐和蛋白酶,虽然在食品加工当中不宜使用,但是这些物质本身并不会引起肌肉溶解。其次,有不少人自己买回小龙虾料理,在根本不存在使用洗虾粉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肌肉溶解。再次,除了小龙虾其他水产如鱼类也会招致横纹肌溶解,而后者的加工也绝不会用到洗虾粉。

既然洗虾粉不是罪魁祸首,那么问题可能就在于水产本身。

当我们放眼海外时,我们发现海外早在1924年就记录了一个叫作潟湖病(或者哈夫病)的肌溶解症,与我们的龙虾门事件并无二致。(www.chuimin.cn)

潟(xì)湖,常被误作是“泻(瀉)湖”。潟是卤咸地的意思,潟湖指的则是海湾因湾口被淤积的泥沙封闭形成的咸水湖。1924年,波罗的海的柯尼斯堡潟湖区爆发了食用水产后出现肌肉疼痛的病例,部分患者存在咖啡色尿。多数患者迅速恢复正常,仅个别严重者死亡,临床表现存在很大的差异。因为德语中潟湖发音为Haff,所以潟湖病又被称为哈夫病(Haff Disease)。

此后,世界各地如瑞典、俄罗斯、美国、日本、巴西等都报道了潟湖病的病例。所涉及的水产也包罗万象,既有海产品也有淡水鱼,至少包括11个种类,譬如淡水鳕鱼、鳗鱼、鳝鱼、大口胭脂鱼、狗鱼、三文鱼、水牛鱼、银鲳鱼、龙虾、小龙虾等。有鉴于此,科学家们断定南京的“龙虾门事件”应该就是潟湖病无疑。

潟湖病的出现已经90余年,对其成因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可谓“百年之谜”。国外一些研究人员怀疑“嫌犯”是海鱼体内的海葵毒素(palytoxin)以及淡水鱼体内的类似毒素。他们认为这些毒素有极高的稳定性,高温烹调亦无法使之消除,此后被人体摄入后便造成危害。然而我国在龙虾门事件时排查过900多种化学物质,最终却并未印证这个结果。

目前能够达成的共识是,潟湖病容易发生于夏秋季节,其发病与大量食用可疑水产以及与食用者本身的个体差异有关,但与食物的生熟无关。此外,潟湖病的发病率不高,90余年来仅千例,且呈散发状态——即不多且零星地发生,并不会像甲型病毒性肝炎大流行那样出现大规模爆发。譬如南京的龙虾门事件的背景是380余万人次食用小龙虾,但只出现了23个病例。最后,潟湖病的预后也不错,大多数人在2~3天就会痊愈,且未发现任何后遗症。

鉴于我国的潟湖病仅锁定在小龙虾上,对于小龙虾我们还是要有所提防。近年来,小龙虾的消费在中国飙涨,2016年一年国人就吃掉了88万吨小龙虾,而小龙虾专营店规模也高歌猛进,增长至肯德基门店数的3倍、麦当劳的8倍。有报道称,凡出现小龙虾相关潟湖病的案例都是在食用小龙虾500克以上,故此建议美食爱好者合理控制食用量和食用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