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扁鹊见蔡桓公-医生的运动笔记

扁鹊见蔡桓公-医生的运动笔记

【摘要】: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远远望了蔡桓公一眼转身就跑。因为扁鹊发现蔡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施治了。《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子《喻老》的一个节选,已经被载入中学课本很多年,大家耳熟能详。

从图1—1我们可以了解,越早采取行动越有利,越晚采取行动越被动。这个思想其实古今中外都是有的。最著名的当属“扁鹊见蔡桓公”了吧!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中医用布包热药敷患处)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中医用针或石针刺穴位)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中医汤药名,火齐汤)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矣。”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前面见了蔡桓公3次,分别提醒他疾病在不断深入——由腠理到肌肤,再深入肠胃,需要及时治疗,但蔡桓公都不予理睬,还讥讽医生都爱危言耸听,故意治疗好人来贪功,到第四次再次见到蔡桓公时,扁鹊是怎么做的?“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远远望了蔡桓公一眼转身就跑。为什么?因为扁鹊发现蔡桓公已经病入骨髓,无法施治了。

《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子《喻老》的一个节选,已经被载入中学课本很多年,大家耳熟能详。读完什么感受?蔡桓公是不是有点自作自受?早干吗去了?如果一开始就采取措施治疗该多好。古人有这样早期预防的观点并非这一处,另一个有名的就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假托黄帝和岐伯的对话,表达了古人“未病先防”的思想。

比如《黄帝内经》中一篇叫《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是这么说的: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www.chuimin.cn)

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说厉害的人在人生病或者社会动乱之前就开始动脑筋了,如果在生病后或者动乱后才开始干预,就像口渴的时候才开始凿井、打仗的时候开始铸造兵器一样,来不及了。

同书另一篇文章《灵枢·逆顺》也说: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好的医生在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开始针灸了,差一点的医生则在疾病发生但还没有严重的时候开始针灸……这就是厉害的医生治“还没生病的状态”,而不是治“已经生病的状态”。

然而我们“上工治未病”也还不是独有,西方人也是这么想的,发展到现在,更加条理化,成了这么一个“三级预防”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