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田径训练方法与管理理念

高校田径训练方法与管理理念

【摘要】:转变训练理念积极探索是高校田径教练员面临的课题。所谓相对集中是指体育部协同教务、后勤对运动队进行管理;所谓分散式管理是指训练由体育部管理,学籍由教务部门管理,学习、生活则分散在各个系。严格运动员的学习管理。修订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学籍管理模式,完善对运动员的激励体制。

就高校田径训练与专业队田径训练的性质而言,两者之间有着质的区别。专业队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是专业训练,其任务的核心为训练和出成绩,较为单一。相关管理和服务都是围绕这一核心进行运转的。高校学生运动员的训练属于业余训练,其第一任务是学习,第二是训练。必须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训练。其管理也较为松散,学习上课由所在系负责,管理训练由体育部负责,吃饭和休息由学生自己掌握。

鉴于高校田径运动员的学习和训练特点,其训练方法就要有别于专业运动员。这是高校高水平田径训练首先要明确的。专业队的训练时间是有保证的。高校田径训练主要集中在课余时间。有调查表明高校基本上都是采用上午上课,下午训练的安排模式,每天训练时间在2—3小时之间。训练效果的评定不能以训练量的大小和训练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关键是在有限的训练时间里采用科学的训练手段、方法,合理地安排负荷量和负荷强度来保证训练质量和效果。转变训练理念积极探索是高校田径教练员面临的课题。高校田径教练员应根据项目特点和高校的训练特点,积极摸索和总结一套符合高校田径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也可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的成功训练经验来提高高校田径训练的效果。如果照搬专业队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营养和恢复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学生运动员将很难适应。

从对高校运动员的管理而言,第一,需要遵循田径运动训练的规律,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在高校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要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注重以质带量,正确处理好负荷量与强度的关系、运动技术水平与运动训练方法的关系以及竞技状态与训练周期的对应关系。目前,大多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均具有业余性、阶段性、时间限制性等特点,并且受到大学生在校学习活动规律的制约。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身体素质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紧密地结合起来,要重视运动员的恢复与心理素质训练。教练员要重视对决定各项目成绩的关键因素和项目特性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加深对各项目的规律和特殊性的认识。高校教练员本身应加强运动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并结合运动员自身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知识或者请心理专家强化运动员心理素质。

第二,高校田径队要实现“育人为本,区别对待”的管理模式。从目前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管理状况看,运动队的管理可分为相对集中式和分散式两种管理形式。所谓相对集中是指体育部协同教务、后勤对运动队进行管理;所谓分散式管理是指训练由体育部管理,学籍由教务部门管理,学习、生活则分散在各个系。根据国外高校办队的成功经验,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招生从宽,使有运动天赋、确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不致于被拒之门外。严格运动员的学习管理。运动员的学习统一由学校的学业管理部门负责;课程选择权集中在文化指导教师手中;运动员缺少必修科目,达不到规定的学分取消参加比赛的资格,不予毕业。通过为田径运动员聘请教师,实行学分制。运动员自选专业等给田径运动员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入目标管理等类型的新的管理方法,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管理要以育人为中心,在实际管理中要注重贯彻区别对待的原则,使每一个田径运动员都得到发展。

国外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的蓬勃发展告诉我们,我国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必须走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高校田径运动队要立足于“一条龙”的办队模式,依靠自身的优势,重视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不断加强对高校田径教练员的培训,逐渐建立起高校自己的高水平田径教练员队伍,不断提升高校田径教练员的执教水平,为高校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基础。针对当前体教结合的不协调以及在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队中暴露的诸多制约发展因素,高校要采取“育人为本,区别对待”的管理模式,真正实现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员“高文化知识、高竞技水平”的培养目标,逐步改善高校高水平田径运动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与外在环境

第三,要采用灵活的学籍管理,高校发展高水平竞技体育就是要依托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增强我国竞技体育国际竞争能力。高校在系统的文化知识传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自身的优势,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中,学籍管理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大学生运动员是否能够达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文化标准。期望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众多运动员的心声。由于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矛盾,学生运动员要把精力投放到这两个方面,往往是顾此失彼。(www.chuimin.cn)

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灵活的学生运动员学籍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管理,学生运动员在6—8年的时间里修完规定的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学分就可毕业。对于必修课,学生运动员与一般学生一样要求,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学生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奖励学分可顶替选修课学分。这样,学生运动员就可以在一学期中根据训练情况和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文化课程的数量,这客观上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压力并能有效提高他们训练的积极性。

处理好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的矛盾。修订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质量标准,建立与运动训练竞赛相适应的、灵活多样的运动员学籍管理模式,完善对运动员的激励体制。在文化学习成绩方面可以获取加分和享受学校其他优惠政策,在获得加分后,运动员在评先、评优时与普通大学生一样,但要有严格的评定标准,如果运动员表现不好或成绩下降到规定的标准,立即取消一切优惠政策;完善体育特长生免试推荐研究生制度,明确标准,保证推研工作起到留住人才、激励进步的作用;建立明确的制约体制,加强训练和表现的过程控制,对入学后无法完成训练和竞赛任务、应付训练的体育特长生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针对运动员对学习与训练关系的认识偏差,管理者要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指导,改善队员学习方法和手段,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提高文化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到今后就业的现实性与困难性,要求摆正心态,严格要求自我,自觉做到在文化学习与专业训练上协调、全面发展。

第四,利用有限时间提高训练质量,增加高校田径的竞赛次数。由于高校运动队运动员的客观条件和特殊环境,决定了训练时间的有限性,所以在下午课余时间训练中,牢牢抓住专一项和专门能力这根主线,在抓专项的同时,坚持抓好队员的身一体训练,减少伤病的发生,最大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训练质量;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对校田径队的队员在本人相关的专项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以课堂时间弥补训练时间的不足;在早晨,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氧慢跑、柔韧性练习和专项技术模仿,使队员的训练疲劳得以充分恢复,专项技术得以再巩固;充分利用双休日,检验训练的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搞好集训。竞赛是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运动训练效果的最佳标准。国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两大赛事的基础上再组建高校间田径联盟赛或以区域划分的田径区域赛以及各种高水平的邀请赛、表演赛、冠名赛等来增加赛事次数。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高校参与社会各种职业高水平的田径赛事(包括世界各种田径赛事),以期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

第五,合理布局运动项目。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国家应该给予宏观调控和指导,引导普通高校根据地域特点、人文环境和传统优势,集中人、财、物等资源建立优势项目,避免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对那些不能办或办不好的学校,坚决予以不批准和取缔,把有限经费用在能办好高水平田径队的学校,各普通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建队伍,不要随大流,盲目跟形势,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层次、分类别构建优势项目,体现“少而精”,突出重点,扩大社会知名度,以品牌争取发展资金,有资金可以更好地促进训练,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