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当前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价值目标及其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目标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具体地说,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1.以“物”为核心和以“人”为核心的矛盾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这种“物”的目标,而忽视了GDP本身增长的目的在于为了“人”,在于使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协调的提高。......
2023-11-30
课程评价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课程评价的领导是课程领导共同体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度规范是共同体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的一个载体。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运行,需要相关的制度规范来约束、指引、规范共同体成员的课程领导行为。课程评价制度规范的范围比较广泛,根据样本校的实际和本研究的需要,仅仅选择了与学校课程发展密切相关的教师评价作为行动研究项目,以此对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进行验证。
1.背景及问题
S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办学历史不足十年的普通高中,与普通高中办学相适应的文化建设尚处于逐步形成过程,需要制度规范引领教师的课程行为,需要制度保障课程实施的有序运行。调查研究发现,S校制度规范大多是沿用中师办学形成的一些制度,学校课程实施方面的经验积累也不足,尚不适应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要求。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每年进入的年轻教师比较多,需要制度文化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行为,也需要制度规范来引领教师发展。在调查研究中大部分教师对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意见较大,对此项制度规范的重建有较强的期待。
教师:我对学校意见最大的地方就是评价制度,不公平,也不规范。干的和不干的一个样,干多和干少的一个样,干好和干坏一个样,哪有积极性呀。每周上10节课的老师和上15节课的老师,评价结果一样的话,谁愿意多干?(S—T—M—28)
教师:学校的其他制度,可以慢慢建立,一遍干一遍总结经验,形成制度。但评价方面的制度可是关系到大家的利益问题,搞不好会伤害教师们的积极性,再这样下去,如果大家都因为评价制度不公失去了信心,那可就麻烦了。(S—T—IA—29)
教师:……评价得有个标准,不能由着领导的个人偏见来对我们进行定论,比如说吧,教学常规是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检查的人随意确定评价标准,各个学科组都不一样,分数差距也大,考核评价成绩不真实,不正确,大家意见大。(S—T—IS—30)
教师:我觉得评价方式不科学,都是领导在那里打分,凭借主观印象“冒捏”成绩,简直不把老师的劳动当回事情,应该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要有硬性的指标。(S—T—IA—31)
教师:评价的问题,可能是我们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都有意见,看来就得改。现在应该是需要规范的时候了。就拿学科组来说,我们组长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干好了还是干坏了,没个标准和说法,大家哪有积极性。(S—T—M—32)
学科组长:学校发展的缓慢,我看问题还是出在评价上。为啥有些人不愿意多干,也不愿意卖力地干,原因很简单,评价不公平嘛。再说了,每个规范的评价依据,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干就干好了。比如,教师搞科研,为啥“喊不起来”,因为在考核中体现不出来,谁愿意干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事?(S—DL—A—11)
学科组长:看来教学常规需要出台一个规范性的标准,一方面引导教师按照规范的要求去做,另一方面,让我们学科组长要求老师也有个依据,评价教学常规也好操作,要不,每个学科组都“各吹自己的调”,无法统一,影响课程实施。(S—DL—IS—12)
校长:这些年来,我们集中精力规范办学,忽视了制度文化的建设,尤其是在课程实施方面的评价制度,我也始终想要进一步规范,评价的引领作用比我们领导“喊着干”发挥的作用要大得多,最近我们就准备启动这项工作。教师评价的问题最多,先做这一块吧,你负责教导处的工作,就由你主持这项制度规范的研制工作……(S—H—M—7)
根据访谈中大家的意见和笔者课程领导实践的体验,发现S校制度规范的建设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校制度规范不健全。S校在高中办学的道路上文化积淀不足,制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学校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作为课程领导共同体,制度规范的不健全,必然会导致共同体成员的行为“失范”,学校课程发展必然受到制度规范“缺失”造成的影响。需要发挥课程领导的作用,创建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制度规范体系,以发挥制度文化的作用,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第二,课程评价制度不规范。在学校所有的制度体系中,评价方面的制度规范是关键性的制度,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课程实施行为的选择方向。调查研究发现,教师对重建课程评价制度的期待最为强烈,而在课程评价制度中,教师考核评价的意见较为集中。存在评价制度内容不全面、标准不统一、评价的方式方法不合理,评价的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第三,学校课程领导对教师评价重视不够。校长、中层主任、学科组长和教师都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也是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应该充分发挥在课程评价方面的领导作用,依据制度规范引导共同体成员围绕课程发展的愿景目标而努力。但实际运行中,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对评价考核的制度都不满意,严重影响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和谐发展,也影响教师课程领导作用的发挥。
第四,教师评价存在主体单一的问题。学校的课程评价涉及每个教师的自身利益,需要共同体成员共同有序参与,体现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在参与课程评价中发挥课程领导作用。调查研究发现,S校在课程评价实践中存在“官本位”的倾向,学校领导和年级组长是最主要的评价主体,而学科组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作为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成员,参与机会很少,评价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2.计划生成
调查研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行动研究的方向,作为课程领导应该“瞄准”课程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未解决教师考核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积极性,激发教师课程创新的内驱力,在征求课程领导共同体不同参与主体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重建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的行动项目,初步形成了以下思考。
第一,明确教师评价制度的价值取向。评价制度应以充分调动教师课程创新的积极性为基本原则,以促进教师、学生和课程发展为基本取向,发挥制度规范的行为导向作用,以评价内容和标准引导共同体成员围绕愿景目标共同努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课程发展。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研制过程要体现民主参与,调动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决策,实现制度由大家制定、规范为大家遵守、评价由大家参与。
第二,明确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模块。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对学校发展而言是最重要的一项制度,教师的积极主动性能否被激活,关键看评价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作为一项制度,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符合现实,也要适度超前,发挥引领作用。基于这一思考,结合学校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笔者初步设计了由教学常规评价、德能评价、工作量评价、科研成果评价四个内容模块组成基本框架,根据评价内容的特点,具体设计评价方式。
第三,注重制度规范的科学性。教师考核评价是对教师课程行为和结果的判断,也是引导教师选择行为方式的依据,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体现科学性,制度规范的制定过程必须体现民主性。为此,要按照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运作要求实施,要在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评价内容要突出重点,具有引导性;评价方式要科学合理,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标准要统一规范,便于操作;评价过程要突出评价者的主体性,体现多元参与。
3.实施及结果
基于以上思考,在校长的大力支持下,笔者根据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运作的实施要求,按照起草、征求意见讨论修改、审定三个阶段的基本程序,开始了四项重点内容的研制。起草工作由本人负责,在学科组的共同努力之下,形成了制度草稿。初稿成型之后,召开学科组长会议进行了讨论,并做了修改。此后,又分别召开青年教师、中年教师、老教师三个层次的座谈会,对修改稿进行了讨论学习,经过再次修改之后形成了送审稿。审议阶段由校长主持召开不同层面的教师代表进行了最后的审定修改。本项行动研究形成了系列性的课程评价制度规范,限于篇幅,在此仅以典型的几项制度规范的部分内容作为案例来展示行动研究的成果。
第一,教学常规评价制度。
教学常规是规范教师课程实施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根据学校课程发展的实际,结合多年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和调查研究阶段的意见,以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五个环节为重点,分别形成了教案备写、课堂教学、作业批阅、课外辅导、考试评价五项制度规范及评价标准。在此,仅以教案设计及评价规范和作业批阅及评价规范两项制度为例来展示。
案例6-15 S校教案备写基本规范及评价标准[9]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引导教师认真备课,规范教案备写,创新教学设计,为教学常规检查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标准。
一、备课的基本要求
教案是备课的书面表达形式,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课题或章节)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设计三部分。学期教学进度计划由备课组(语、数、外)和学科组根据学科课程计划统一制定,按周次合理安排课程与教学内容。单元教学计划在备课组或学科教研室集体研讨的基础上由教师个人备写,基本内容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和课时分配等。课时教学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内容要点、学习目标、重难点分析及解决策略、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具资料准备等案头内容,其中教学内容、方法和程序设计是主体部分。任课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分析考纲、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明确考点、梳理知识点的基础上备写教案,基本要求如下。
(1)备课标。课程标准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教师备课前要认真学习本学段课程标准,领会基本内涵,明确落实要求,并适当了解相关学段课程标准。
(2)备教材。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要求和重点、难点,确立教学课型(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实验课),科学设计课堂结构,做到层次清楚,过渡自然。
(3)备学生。要熟悉学生,分析所教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特征,预测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可能出现的问题。
(4)备教法。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原则,从教学内容、目标要求、能力要求出发,积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讨论式”“发现式”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重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5)备学法。要结合学科特点,对不同章节内容、不同课型、不同知识技能进行学法指导设计,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堂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规范训练、自主归纳和建错题笔记本的良好习惯。
二、课时教案设计要求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符合课标要求,体现三维目标,切合学生实际,做到明确、具体、适度、便于检测。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立足学习目标,围绕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重、难点,并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措施。
(2)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符合新课改理念,方法的选择要科学合理、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操作,并能根据教学内容需要优化组合。
(3)教学思路策略的设计要体现出以启发式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方法,要有学法指导,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教学准备的设计要突出教具和学具的选择,合理选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4)教学内容备写完整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难易适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拓展延伸符合学生实际和考纲要求。
(5)教学环节的设计要体现组织教学、复习导入、教学新授、课堂练习与检测、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等基本环节,教师可根据个人风格创新教学内容与程序部分的备写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突出问题教学和动态生成,体现教学内容问题化、讨论问题情境化和方法选择多样化的特点。具体教学程序的设计要体现小步骤设计,各环节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合理。
(6)学生活动设计要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为师生互动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典型精当,符合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体现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知识巩固和能力提高为目的。
(7)板书设计要做到精炼巧妙、条理清楚、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文图并用,力求多样化,体现艺术性和实用性。教案的书写要详略得当,格式规范,书写工整,文辞通达,图表设计体现学科特点和艺术性。
(8)课时教案要有教学反思或教后记。课后反思要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重难点把握、教学方法应用、师生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等情况的总结与分析,重点要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素材。
三、教案备写的差异性要求
(1)教案备写要遵循基本的规范,根据个人风格,结合学科特点,备写具有个性特点和创新性的教案。所有教案的案头部分必须按教学常规要求规范备写,不同课型教案的主体部分可适当区分。新授课要求备写详案,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教案的主体部分可略写。
(2)除高三专题复习和其他年级学业水平考试专题复习可根据教学特点备写专题教案外,其他教案应严格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分课时备写。
(3)课时教案主体部分备写要符合基本要求,教学环节备写完整,讲授及学习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备写具体,备写练习内容和典型例题并有分析和解答思路,板书设计完整,有教学反思。具有多年高考辅导和高中教学经历的中老年教师,经教导处认定,教导主任同意,教案的主体部分可略写。
四、评价与管理
(1)语文、外语和数学学科由备课组长每两周签阅一次教案,教研室每月查阅一次,其他学科由教研室每两周签阅一次教案。教导处采取抽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检查、评价教师的教案备写情况。
(2)任课教师应提前一周备好教案,学科教研室每月检查评定一次本组教师教案备写情况,评价结果作为教学常规检查成绩的依据。教案检查应综合评价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设计的备写情况,以分课时备写的质量为主要依据。
(3)各学科要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交流教学经验,共同研讨问题,改进教法。各年级语、数、外备课组和其他学科教研室每两周开展一次集体备课或专题研讨活动,对重点课型、典型课例进行研讨,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点、统一教学进度。
案例6-16 S校各学科作业布置及批阅标准[10](节选)
一、语文作业布置及批阅标准
1.高一、高二年级
(1)大作文每学期学生完成8篇作文。其中,教师精批3篇,“插标”批阅1篇,每月至少完成1篇批阅;面批作文1篇,也可视学情精批;按学练目标和要求评分1篇,先由学生互批,后由教师评价;学生互批2篇,学生写出评语,教师签阅并讲评。
(2)教辅资料以教学单元为单位(包括单元检测),按学期单元数确定。每个单元教师可抽查签阅部分,亦可普查全部,每学期普查签阅不少于4次,每月至少签阅1次。
(3)课后练习作为预习内容或课后巩固、消化的内容,教师可随堂检查或讲评,亦可课后收查或讲评,该项不作为教学常规检查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随机补充课本以外的练习。
2.高三年级
(1)大作文第一学期完成10篇,其中教师精批2篇,面批或“插标”批阅1篇,略批1篇;按学练目标和要求评分3篇,先由学生互批,写出评语,后由教师评分并讲评;学生互批3篇,学生写出评语并评分,教师抽查签阅。第二学期完成6篇,其中教师精批1篇,面批1篇(亦可精批),按高考评分标准评分2篇,对优秀作文或典型的问题作文进行必要的讲评;略批2篇。
(2)专题测试卷及模拟套卷教师每两周布置一套模拟试卷,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可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每学期教师按考试要求累计批阅学生试卷每生不少于6次(不含月考、统考),教辅资料查阅4次,每月至少1次。
二、物理学科作业布置及批阅标准
1.高一年级
(1)书面作业每周至少1次,全学期学生完成不少于16次,每生批阅不少于12次。
(2)教辅资料根据教学进度,以督促学生完成巩固练习为主,教师每学期查阅4次,每月至少1次;实验报告每学期不少于2次,全收全改。
2.高二年级
(1)书面作业,理科班每学期学生完成16次,教师批阅每生不少于12次;文科班每学期学生完成14次,教师批阅每生不少于10次。教师检查督促学生完成《学业水平考试指导》,每生查阅不少于4次,每月至少1次。
(2)教辅资料根据班级学情布置不同量的练习题,督促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练习。每学期教师查阅4次,每月至少查阅1次。实验报告:每学期理科班学生完成实验报告2次,教师全批全改。
3.高三年级
(1)练习检测卷每周布置一套模拟试卷,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每学期累计批阅学生试卷每生不少于6次(不含月考、统考)。
(2)教辅资料以督促学生完成巩固练习为主,教师每学期查阅不少于4次,每月至少查阅1次,根据需要完成试题套卷的编制和批阅。
第二,教师工作量评价标准。
教师的工作量主要以课堂教学实际上课节数为依据,是一个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是体现教师劳动成果最直观的评价内容。为解决教师考核评价中“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尊重教师劳动,体现考核的公平性,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教师工作量考核评价办法。
案例6-17 S校教师工作量核定及教学津贴发放办法[11]
一、常规工作量核定
(1)教师系列人员工作量的认定采取周标准课时计算方法,每周10个标准课时为满工作量。周标准课时=周实际任课节数(基本课时)×学科系数,语文、数学、外语学科系数为1.00,其他所有学科系数为0.825。
(2)跨年级(或学科)代课,每周加计1节基本课时(最多不超过2节)。以下情况认定为跨年级(或学科)代课:各学科兼任高一、高二或高三年级的课;兼任艺体类课程特长班的专业课与普通班的公共课;兼任复读班与应届班的文化课。
(3)学校物理、化学、生物兼职实验员每周分别加计6、8、6节基本课时,通用技术兼职实验员每周加计4个标准课时。
(4)信息中心网络管护、全校多媒体设施设备专职管理人员周工作量为基本课时12节;学校各部门干事兼职任课,每周加计4个标准课时。
(5)校级领导岗位工作量为每周7个标准课时;办公室、教导处、科研处和政教处主任岗位工作量为每周5个标准课时;学校其他主任岗位工作量为每周4个标准课时。
二、特殊情况下工作量的核定(www.chuimin.cn)
(1)高三特长班任课教师,音乐、美术班专业课教师全学年每周按满工作量计;文化课教师第一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每周按4节基本课时计,文综或理综各学科每周按3节基本课时计;文化课教师第二学期语文、数学、英语每周均按6节基本课时计,文综或理综各学科每周按5节基本课时计;体育特长生专业测试期间,带领学生参加考试的专业课教师按满工作量计算,该班文化课教师不计工作量;其他时间根据课程安排(课表)计算工作量。
(2)高考结束后高三任课教师工作量的核定。每年高考结束后,高三任课教师调休10天后正常上班,参与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调休及正常上班期间全勤教师一律按满工作量计。
(3)军训期间,全勤教师一律按满工作量计,请假教师则按时间扣除相应的课时;教师请产假期间不计工作量;每学期最后一周所有全勤教师均按满工作量计算。
三、教学津贴发放
教学津贴发放以周标准课时为依据,根据不同岗位和职称核定标准,以月为单位核算实际完成的工作量,按月造发。
(1)教师每超1个标准课时,按职称分别以一定的标准造发津贴,月超课时津贴=月累计超标准课时数×职称超课时标准。
(2)学科组长、实验室管理负责人、图书馆馆长每月按一定标准发放岗位津贴。年级主任、支部书记、学科教研室主任、班主任按学校有关办法享受相应津贴,不另计岗位工作量。
(3)凡工作量不满的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兼职工作或临时性工作。否则,奖励性绩效工资则根据本人实际工作量按比例发放。
第三,教师德能评价。
一所学校教师的师德师能水平代表着学校的软实力,体现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对于教师而言,师德师能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是教师能否成为课程领导者的基本条件。在教师考核评价的内容体系中,师德师能评价是重点,因无法以客观的测评方式进行评价,需要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评价,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得出一个综合评价结果。在广泛论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我们研制了教师德能评价考核办法。
案例6-18 S校教师德能评价办法[12](节选)
为激励广大教师修身立德,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形成课程领导共同体多元主体评价教师的制度,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评价内容及原则
教师德能评价主要针对全校任课教师的师德和课程实施能力进行评价,由教导处负责组织实施,评价过程要坚持客观、公正、公平、公开,定量测评与定性分析结合。
(1)师德评价。主要对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进行测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敬业爱岗、师表形象、廉洁从教、出勤考核、团结协作、责任心六个方面,具体指标由测评的组织单位根据实际选择确定。
(2)师能评价。主要对任课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进行测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评价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课外辅导、作业批阅六个方面,具体指标由测评的组织单位根据实际选择确定。
二、师德测评方式
(1)同行测评。由教导处组织各年级任课教师,采取匿名测评的方式对本年级组任课教师从敬业爱岗、师表形象、团结协作、廉洁从教四方面进行评价,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2)学生反馈。由教导处根据测评的重点项目内容编制师德师风学生反馈表,组织任课教师所带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匿名问卷测评,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3)家长反馈。由年级组根据测评的重点项目内容编制师德师风家长反馈表,在家长会期间组织家长代表对本班任课教师的师表形象、廉洁从教、工作态度和责任心进行评价,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4)同行评价。由年级主任负责召集本组教师测评会议,根据本组任课教师师德师风方面的平时表现,采取匿名评价的方式进行测评,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5)学校评价:由学校组织年级联系领导和教导处主任、副主任、年级主任组成评价小组,采取集体评议的方式,对任课教师违反师德师风、受到教学事故通报和师德师风举报查实情况进行考评。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三、师能测评方式
(1)同行测评。由学科组组织本学科任课教师,采取匿名测评的方式,对本学科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六个方面进行等级评价(优秀、良好、较好、一般),优秀不超过20%,良好不超过40%,等级量化后计入考核,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2)学生反馈。由教导处根据测评的重点项目内容,编制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学生反馈表,组织任课教师所带班级的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匿名问卷测评,测评采取等级评价(优秀、良好、较好、一般),优秀不超过30%,良好不超过40%,等级量化后计入考核,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20%计入总成绩。
(3)校外专家评价。由学科组负责从校外聘请高中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本学科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听课性评价,每学年评价一次。采取排序评价计分的方式进行,限定最高分和最低分,根据本学科组教师的人数确定等距分值,按序依次递减计分,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4)师能评价小组评价。由教导处负责聘请骨干教师,分学科组成课堂教学评价小组,小组成员随机进入课堂进行听课,对本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每月期至少听课一节,根据多次听课的情况,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排序性评价(计分方法同上),教导处汇总评价小组成员的学期评价成绩,计入测评,本项测评满分为100分,按10%计入总成绩。
四、评价结果及使用
(1)评价成绩的界定。教导处负责统计汇总成绩,整理档案资料,并公示结果,评价成绩以客观分值计入教师年度考核。教师德能测评得分=师德师风测评得分×30%+课堂教学能力测评得分×70%。每学年结束后,按照学年得分(两学期平均分)由高到低确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次。其中“优秀”等次占30%,“良好”等次占40%。
(2)评价结果的使用。德能测评结果由学校纳入教师绩效工资和年度专业技术考核,并按“优秀”5分、“良好”3分的标准计算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凡晋升高一级职称的教师,近三年德能测评结果必须有1次“优秀”或2次“良好”。同时,测评结果作为教师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
第四,科研成果加分制度。
科研兴校、科研兴师是S校提出的学校发展策略,但长期以来教师参与校本科研的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教师仅仅为了职称评定应付性地参与科研活动,在学校的考核制度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制度。在此项行动研究中,校长多次提醒要把科研加分制度确立起来,制定明晰的标准,以制度引导、激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为此,参照兄弟学校的相关制度,我们把科研成果加分切入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制定了教师科研成果加分办法,以此调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主动性。
案例6-19 S校教师科研成果加分办法[13](节选)
一、论文
(1)论文发表。国家级期刊每篇论文记15分,省级期刊每篇论文记10分,正式出版的合法刊物、专科院校的学报每篇论文记3分,地方非正式出版刊物及正式出版合法刊物的增刊、副刊、专刊、专辑等每篇论文记1分,校刊每篇论文记0.5分。
(2)获奖论文。由市行政部门发文,并经学校科研处安排参加的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记5分、3分、2分、1分,省级和市级依次低减计分,论文在报刊上发表并同时获奖的论文,依等级按照发表论文得分的100%、50%、30%、10%计分。
二、专著出版
(1)公开出版本专业专著,独立完成记20分。合作完成的作者或主编记15分、副主编记10分、编委记5分,按人数平均分配到个人。
(2)未公开出版的校本教材纳入教学计划,并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独立完成记8分,合作完成的作者或主编记5分、副主编记3分、编委记2分,按人数平均分配到个人。
(3)内部交流供学生使用的读物,独立完成记5分,合作完成的作者或主编记3分、副主编记2分、编委记1分,按人数平均分配到个人。
三、课题研究
(1)课题认定。国家级课题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文件安排申报,国家部委或直属的业务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有关教育教学的课题,省级课题以省课题规划办下达的课题立项通知书为准,市级课题以市教育局文件为准。
(2)计分标准。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立项分别记5分、3分、1分,国家级、省级、市级、其他课题结题分别记8分、5分、3分、1分。课题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记20分、15分、10分、5分,省市级依次递减计分。
四、教师个人获奖
(1)优质课评比。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评比中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记20分、15分、10分;省市级依次递减计分。
(2)教育教学业务技能竞赛。市教育局明文通知参加的各项与教师专业技能相关的比赛、竞赛、成果展示活动中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分别记10分、8分、5分,省市级依次递减计分。
五、教师辅导学生获奖
(1)学生团体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记10分、8分、5分、2分;省市级依次递减计分,市教育学会及学科研究会等组织的活动分别按市级50%计分。
(2)学生个人获奖。国家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分别记8分、5分、3分、2分,省市级依次递减计分,市教育学会及学科研究会等组织的活动分别按市级50%计分。
注:各项加分最多记100分,所有计分依照学校考核办法,按比例计入年终考核总分。
4.评价及反思
从制度规范的起草、讨论修改到制度的实施,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在实践中还需不断修正调试,但形成了教师评价制度体系的基本框架。从制度制定的过程和实施运行的结果来看,此项行动研究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发展,也验证了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可行性。反思这项行动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第一,多元主体参与决策有利于提高课程领导效能。课程评价的领导是学校课程领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运作要求,充分发挥了共同体成员的主体作用,从校长到中层、从学科组到教师、从学生到家长都以不同方式参与教师评价制度的制定。主体多元是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基本理念,在制度规范的制定过程中,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核心主体参与了制度规范的起草工作,并征求各个层面共同体成员的意见,体现了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多元参与性。实践也证明,参与面越广泛,制度的合理性越强,通过访谈可以得到印证。
教师:现在出台的制度很好,与以前的制度相比更加合理,大家也没啥意见,许多老师在征求意见阶段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没啥问题,关键是执行好……(S—T—C—33)
教师:我觉得很细,也很全面,与目前咱们学校的实际相符合,我看最近大家都开始动起来了。我也参与过几次讨论,当然,“众口难调”嘛,个别意见可以保留嘛。(S—T—M—32)
学科组长:就为这制度的讨论修改,我们都搞烦了,上上下下好多次。但后来也想,大家的意见都问到了,执行起来老师们就没话可说了,要不老师们有意见,顶住落实不下去,制度就变成了“聋子的耳朵”。(S—DL—C—1)
第二,制度规范发挥了行为导向的作用。制度是一定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共同体成员参与学校课程领导的依据。制度本身不是目的,制度和规范仅仅是一种手段,创建制度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引领发展方向。研制出台的教师评价制度,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检验,已经充分发挥了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从访谈中反馈的意见来看,预期的目的已经实现。
教师:这学期出台的教师评价制度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我参加工作才几年,以前也不知道咋干,许多方面随大流,自己也没主见。看了现在的制度,我似乎找到了感觉,依据评价的要求我能做好工作,谁不希望考核成绩走到前面呀……(S—T—S—15)
教师:我也快退休了,制度对我也不起作用了。但参加了几次讨论,我觉得很好,尤其是对这些年轻教师,给他们明确了方向,按照制度规范的要求去做,那专业成长肯定就快一些,当然,也给老师们“套了个笼头”,不好好干就落到人后面。(S—T—A—17)
学科组长:……现在好了,我今后干工作也会轻松些,以前我总是对老师说呀、催呀、骂呀,老师们对我还有意见。现在,我不再多管了,他们看着办,考核评价成绩也不仅仅是代表着他们专业发展的情况,也关系到个人的利益,职称、评优、待遇都受到影响。不需要我们再“扬鞭催马”了。(S—DL—A—11)
学科组长:毫无疑问,这次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会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促进专业发展,评价就是方向,谁都想考核评价走到前面,按要求去做好的老师就能走到前面。(S—DL—IS—12)
副校长:我看,这次搞得好,就应该这样。有了评价的标准和依据,努力的方向,管理压力就小一些,让制度规范去领导大家,我们当领导的就轻松一些……(S—H—IS—6)
第三,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运作实施的效果明显。评价制度的设定要有利于不同层面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能以不同方式参与评价,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学校课程领导的格局,形成共同促进课程发展的合力。此项行动研究发挥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课程领导共同体在课程决策和评价方面的作用,调动了共同体成员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和家长能参与到教师德能评价的过程中来,体现了他们作为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的主体地位,也发挥了学生和家长在师德方面的监督作用。
教师:我觉得对教师德能评价中教师同行互评的方式很好,我们年轻教师也有了考核评价的资格,以前总是被别人评,现在我们也可以评评别人了,本来早就应该这样。(S—T—C—16)
学科组长:让大家都来相互评一评,老师们也就没啥怨气了,以前的成绩出来,有些老师不认可,还以为我们“搞了关系”,现在公开了,大家都参与,意见就少了。(S—DL—M—2)
学生:我们在教学反馈中给老师打分,大家的心都“公”着哩,好老师肯定打得分高,有几个老师大家都有意见,平时也不敢说……(S—S—12)
学生:有几个老师的以前不好好教,还经常骂我们。那次反馈我们就给他打了个最低分。最近,他可能知道了,态度变好了,大家都说,让咱们评老师最公平。(S—S—13)
家长:我们对老师上课的情况,不大了解。主要是孩子回家说,有些老师确实不错,孩子也经常夸。有个别老师,师德就存在问题,我们几个家长的意见也比较一致,看来确实存在问题。学校搞的家长评老师活动很好,我们的意见和态度也有了反映的渠道。(S—P—9)
家长:在上周的家长开放日中,年级组要我们家长给老师打分,尽管有些难为情,家长们都觉得“对劲”,好老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家长也不会给有问题的老师打高分,通过孩子也了解老师的情况,不知道学校给老师反馈了没有,我们也只是想要促进教师。(S—P—10)
校长:我们几位校长在审议制度的时候,也反反复复斟酌,总想让制度规范发挥好引导作用,也给你们提了些意见,最后我看都改过来了。我觉得这一系列的制度还不错,能不能发挥好作用,就要看执行的过程。(S—H—M—7)
第四,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促进了学校课程发展。教师评价制度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依据,为教师考核评价明确了标准,使学校的教师评价走上了规范化的道路。在制度实施一年后,笔者做跟踪反馈,通过访谈调查,印证了制度规范研制的初衷。
教师:那几项评价制度,效果很好,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抱怨情绪也少了,大家都觉得很公平,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从最终的成绩上能看得出来。(S—T—M—28)
教师:制度运行的很顺,有些年轻教师的成绩走到了前面,年龄大的老师压力很大,科研成果年轻人占优势嘛,再说学生对年轻教师的评价成绩也高。(S—T—IA—29)
学生: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很认真,也经常口头征求我们的意见,包括上课了,作业批改了,拓展教材内容了,师生关系了,等等方面吧,都有新的变化。(S—S—14)
学生:老师们都紧张起来了,也开始想办法创新教学方法,和我们商议教学怎么样改,就能让我们能听得懂。总之吧,老师们都有变化……(S—S—15)
学科组长:评价的结果很客观,对大家的触动也很大,学校的变化明显,有新的起色,与那几项制度的落实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当组长的也轻松了许多。(S—DL—M—2)
主任:那几项制度实施以后,老师们课程开发和校本研究的积极性高了,个别老师已经开始组织团队开发课程了。学生和家长参与评价的效果非常好,老师们课堂教学也认真了许多,谁都不敢应付,闹不好学生和家长就有意见,评价上不去。(S—D—M—9)
副校长:你负责起草制定的那几项制度,在你走了以后一年多的时间,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制度约束人、引导人、激励人的作用看来是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在课程改革和科研方面的工作,落实起来不那么费劲了,成果也逐步展现出来了。看来,在课程与教学创新方面就得靠制度引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在让他们继续研究,逐步完善……(S—H—IS—6)
有关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的文章
这是因为当前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的价值目标及其引起的经济发展方式与我国目标经济发展方式之间存在着的矛盾,具体地说,这些矛盾主要表现在:1.以“物”为核心和以“人”为核心的矛盾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这种“物”的目标,而忽视了GDP本身增长的目的在于为了“人”,在于使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协调的提高。......
2023-11-30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科知识的要求逐渐提高,学习任务的综合性也逐渐加强,在实施实践性任务评价的同时,还要改革学科的过程性评价,将各项学习能力要素落实在平时的学习项目检测中,学校制订的部分学科免试评定制度就是其中的改革之一。显然,这样的评价制度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某一学科的总体学习状况。......
2023-08-08
蒋乃平等创造的《集群式模块课程》经过在全国18个省市的近百所学校的实验研究,证明是一种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模式。我相信蒋乃平先生将会不断创新,集群模块式“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也会继续发展。......
2023-10-03
(五)按照教师评价的功能划分,有问责性教师评价和欣赏性教师评价所谓问责性教师评价是指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存在的不符合规范的问题,从而追究教师的相应责任。问责性教师评价容易放大教师的“问题”,带给教师较大压力。所谓欣赏性教师评价是指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因创造性工作而表现出的优势和特色,据此欣赏教师的开拓创造。欣赏性教师评价容易发现教师的“优势”,激发教师的创造动力。......
2023-11-23
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实施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数学新课程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性为根本目的,无论是定量评价还是定性评价都要适应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并指向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不断建构和完善合理的定性评价方式,而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可供利用的、具有丰富潜在价值的数学新课程评价模式。......
2023-08-13
然而,就一般而言,各种评价模式都要经历一些基本的过程和阶段。在小学美术课程评价中,评价者通常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评价者要识别实施评价所必须做出的决策程度,以及为评价的各个方面做出时间安排。评价者要注意到信息编码、组织、贮存和提取的手段。选择何种特定的技术,取决于该项评价的焦点在何处。在通报评价结果时,评价者所要做的,不仅仅只是提出报告、表明结果。......
2023-07-15
(一)尚未完全凸显本课程的实践性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前儿童游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三)缺少学生学业评价标准在对第一轮教学改革进行反思时,笔者就发现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缺少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就想在第二轮教学改革中结合本课程的特点自主编制一份对学前儿童游戏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标准。......
2023-08-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