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借鉴西方理念,重构共同体模式-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成果

借鉴西方理念,重构共同体模式-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成果

【摘要】:该模式所倡导的组织文化,是以民主为核心价值的组织文化,以多元参与和民主协商为主要特征,重视共同体成员利益主体的意见参与。

国外的课程领导从理论探索到模式建构,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如前所述,比较典型的学校课程领导模式是层级模式和能动分享模式,这两种模式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代表了课程领导理论发展的趋势,也蕴含着课程领导先进的理念。国外课程领导模式尽管我们不能移植,但需要学习借鉴其合理的价值理念和实施方式。美国是层级模式的典型代表,澳大利亚是能动分享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和英国的部分学校采取的课程领导模式也具有这一模式的一些特点。本书在此不赘述这两种模式的运作方式,而仅仅对其中蕴含的思想和理念进行梳理,以便于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重构适应于我国的有效课程领导模式。

1.借鉴层级模式民主参与的理念

层级模式是对传统的课程领导的超越,直接体现了亨德逊和霍索恩转型的课程领导思想,其核心价值取向是民主的课程理念,对我国课程领导模式的重构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第一,体现了课程领导的民主参与。

该模式把学校课程利益相关者都纳入课程领导的主体范围,倡导这些利益相关者参与课程领导,并成为课程领导的共同主体,按照课程实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赋予一定的课程领导权,“使课程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共同承担责任,构建领导共同体”[20]。民主是课程领导的本质内涵,尽管层级模式带有“科层化”管理的特点,但民主的课程领导理念贯穿于每一个层面,与西方国家民主的文化理念一致。

第二,重视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文化。

该模式所倡导的组织文化,是以民主为核心价值的组织文化,以多元参与和民主协商为主要特征,重视共同体成员利益主体的意见参与。层级模式把课程领导构成主体分配于不同的课程领导层级,各层级的课程领导者既拥有各自的权责和功能,能各司其职地发挥在课程领导过程中独特的作用,又能在协同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促进课程发展的合力

第三,体现了分权的课程领导思想。

层级模式的课程领导运作方式体现了分布式领导理论的思想,强调各层级之间课程领导权力的分享,共担课程发展的责任,各层级领导主体独立自主地领导课程事务,能调动各层级中主体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参与课程领导,为实现共同的课程愿景付出相应的努力。在制度规范健全和合作意识较强的组织环境中,这一模式能提高课程领导的效能。(www.chuimin.cn)

2.借鉴能动分享模式团队领导的理念

该模式是对层级模式的质疑和超越,体现了分布式领导的理念,是目前为止课程领导模式的典范,澳大利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部分学校也采取这种模式,其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体现了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的理念。

这一模式为应该参与学校课程领导的所有可能的主体创造了条件,为课程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种教育愿景和民主参与的机会,为教师、家长、学生及社区人士等课程利益相关者成为课程领导的主体预设了可能性,拓展了课程领导的空间,不管是否能成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至少在理论模式的建构中,为他们成为实然的课程领导主体设计了行使课程领导权力的空间,明确了参与课程领导的身份和地位,界定了课程领导中应该履行的职责,这对对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第二,体现了团队领导的课程领导理念。

这一模式的理论依据来自美国课程专家兰姆博特的课程领导理念,他把课程领导视为一个团队组织,并为组织内每一个成员的课程领导权进行了预设,团体内的所有成员一起学习、一起合作。他认为,“通过成员间的交谈,价值观信念、信息和假设表面化,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工作并赋予意义,促进有助于工作的行动,要求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或共享学习、目的、行动和责任”[21]。能动分享模式把学校视为一个组织团体,一个学习型组织,一个道德共同体,把学校课程领导视为一个团体的共同行动,强调课程领导过程中的权力分享和责任共享,倡导民主对话、赋权合作、批判反思的课程领导理念,体现了团队领导的思想。

第三,体现了合作的课程领导思想。

合作是分布式领导的核心理念,能动分享模式把课程领导的权力分布于不同的课程主体,使他们享有一定的课程领导权力,也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使不同的课程领导者在追求基于实现共享性目标的过程中共同行动,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负责,形成一个基于共同愿景目标实现的课程领导团队。这一模式倡导创建合作性的工作关系和团队精神,体现了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