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弊端及分析成果

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弊端及分析成果

【摘要】:现结合前一部分关于校长课程领导模式的实证研究,从原因与问题弊端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课程领导的意识和相关理念尚未普及。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中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存在课程领导主体缺失的问题,课程领导资源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学校课程领导主体范围窄化,必然导致合力不足。

国内学校课程领导主要采用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和校长与中层领导协同模式。其中,内地主要采用第一种模式,也有个别学校采用第二种模式,香港地区主要采用第二种模式。近几年来,国内对教师课程领导也有一定研究,但主要集中于理论的探讨,对课程领导实施模式的研究很少有学者进行探讨,没有形成成熟的实践模式。课程领导的理论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校长课程领导模式的探讨,或者在校长课程领导的框架下探讨教师课程领导,并没有走出校长课程领导的范畴。现结合前一部分关于校长课程领导模式的实证研究,从原因与问题弊端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存在的原因分析

校长课程领导的模式其实就是以校长为首的课程领导,强调校长在学校课程领导中的核心地位,校长集行政领导和课程专业领导于一身,以校长的法定领导权威,在推进学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实现课程领导。中层领导协同参与课程领导,也是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之下发挥一定的课程领导职能作用。尽管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运行的这一模式弊端重重,问题较多,但这一模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第一,与我国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相适应。

西方课程领导理念与模式的产生,与政治民主化的文化背景相适应。而我国课程管理的权力集中于上级教育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手中,在“他控文化”的影响下运行,学校课程领导受制于集中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尽管存在诸多问题,但也是无奈的选择。新课程改革强调民主、合作、共享的课程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领域尚未形成良好的生长“土壤”,在学校课程领导实践中也无法有效地贯彻落实。在我国,伴随新课程改革产生的学校课程领导理论尚不成熟,课程领导实践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够摆脱国内文化的影响。

第二,与我国新课改渐进式改革进程相适应。

诞生于新世纪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方面尽管具有“革命性”的变化,改革过程是复杂的持续不断的重建过程,但实践中课程改革的实施也只能选择“渐进式”的改革策略,而不能采取“突变”策略。同样,与新课程改革相伴而生的课程领导,受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束缚,解构这一模式而重建新的学校课程领导模式,不仅需要时间,而且需要一定的条件。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国家在课程政策上并没有为学校的自主管理创造一定的条件,学校课程领导仍然受制于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课程资源和课程评价几乎完全受制于政府主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突破现有的课程领导模式难之又难。同时,学校的课程领导也受制于教育主管部门课程领导的制约,与我国大部分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课程领导职能的发挥都滞后于学校课程发展需要的环境相适应,学校只能选择校长课程领导这一模式。尽管这并不是校长们所希望的,也不是教师们所认可的,尽管该模式的存在不合理,但它又是合理地存在着。

第三,与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相适应。

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相适应,新课程改革在不同地区的进程不同。我国香港地区采用校长与中层领导协同领导的模式,已经有二十年的实践历程,我国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等一线城市的部分地区也采取这一模式,而大部分地区普遍采用校长课程领导模式,极个别条件较好的学校采取校长与中层领导协同领导模式,这一现状的存在与课程改革的进程相适应。就上海与甘肃对比而言,上海进入二期课改以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上海市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并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建构课程领导的实施模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我国大部分地区,课程领导的意识和相关理念尚未普及。在这种背景下,校长与中层领导的课程领导与行政领导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也就成为必然。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和校长与中层领导协同模式属于一个过渡性的模式,它需要重建,但需要探索和尝试,需要循序渐进地逐步完善。

第四,与课程领导主体的意识水平相适应。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领导者通过学习培训,掌握了一定的课程实践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课程素养,大部分校长的课程素养应该与其身份和扮演的角色相适应,部分中层领导也具有一定的课程意识和素养。但构成课程领导主体的所有成员,在课程素养方面与课程领导主体所扮演角色的职责要求还不适应,导致校长和部分中层领导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只能采取行政命令强力推行,出现“单打独斗”的局面也是在情理之中。比如,部分中层领导、教师和家长,对课程的理解、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校本课程开发意义的认识、课程领导的观念等基本的课程素养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水平上,与重建有效课程领导模式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尚不具备课程领导主体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还处于“应然主体”的状态或走向“实然主体”的过渡状态,这就决定了学校依靠校长或校长与中层领导协同领导学校课程的现实。

2.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的问题及弊端(www.chuimin.cn)

如前所述,普通高中校长课程领导模式与我国特定的教育发展背景和学校传统的管理体制相适应,但其问题和弊端已经成为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瓶颈,具体表现在前面的实证研究中已经有所描述,用一句话概括——校长课程领导模式的低效运行窒息了课程领导的活力,存在的弊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主体单一导致课程领导合力不足。

主体是人,或是由人组成的团体,个人是主体的基本单位。只有具备主体意识并有能力去实践的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课程领导主体是对课程领导具有一定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团体。校长的课程领导模式强调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尽管中层主任也参与学校课程领导,但视校长为课程领导的核心主体,无疑窄化了课程领导的主体范围,造成学校课程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在学校课程领导中的主体地位旁落于课程领导的实践之外,也忽视了学校外部的家长、课程专家、社区人士等应然的课程领导主体。

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中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存在课程领导主体缺失的问题,课程领导资源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学校课程领导主体范围窄化,必然导致合力不足。学校课程领导的主体范围应该包括学校课程发展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只有他们都能积极参与课程领导,才能形成学校课程领导的合力。校长一个人的课程领导力量单薄,校长的课程领导也无法代替其他课程领导者的作用,课程领导主体的缺失,造成关心、支持、帮助学校实施课程的力量不足,无法形成整体的合力推进课程改革。作为校长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应该做的不是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而应该是如何把所有潜在的应然课程领导者变为实然的课程领导者,构建不同层次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发挥集体力量促进学校课程发展。

第二,职能集中导致课程领导活力不足。

在学校课程领导过程中,不同的课程领导主体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只有每个主体在课程领导过程中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课程领导才能具有活力。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中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存在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错位的现象,学校内部的课程领导主体课程领导意识淡漠,课程创生活力不足,参与课程领导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校长的课程领导模式把课程领导的权利主体集中于校长,校长和中层主任的课程领导职能细化分布到课程实施的所有领域,校长和中层主任承担了学校课程发展的全部责任,造成教师、学生、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搁置”,应该发挥的功能“抛锚”,应该承担的责任“弥散”,学校课程领导因为缺失了基层教师和学生的力量而最终导致创造性不足,缺失了教师的课程创生导致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无法提高。

第三,行政权威过度导致课程领导民主性不足。

课程决策科学性和合理性需要民主化的课程领导方式才能保证,课程领导主体的创造性需要民主化的课程领导方式才能激发和保持,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只有依靠民主化的课程领导方式才能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和校长与中层主任协同模式在领导方式上主要依靠行政权威的影响力,借助行政领导的法定权力来推行学校的课程领导。这种模式依靠行政权威推进课程改革,在提高效率和追求现实结果方面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依靠行政命令的模式明显缺乏民主性,与促进课程创生的价值追求相悖,只能看到表面的“繁荣”,无法实现提升课程品质的目的。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中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存在行政化管理替代课程领导的现象,教师“领导的安排”,对没有组织或领导安排的课程开发活动视为“领导的事情”,把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视为“额外”的工作,这就充分说明课程领导已经“被行政化”,一线教师也缺乏参与课程决策的民主性,依赖于“领导”决定,大部分工作通过会议安排和通知命令的形式出现。普通高中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最大问题就在于背离了课程领导民主化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课程创生的活力,只能保证课程发展的“有序”而无法实现“有效”。

第四,管理方式通行导致课程领导实效性不高。

校长在课程管理中通常会把这有限的课程权力无限化,独占学校课程实施的权力。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为避免责任追究,一切都要按校长的旨意行事,“权力独占最终会导致教师工作被动和应付”[19]。在学校内部的课程运作过程中,一切按照管理的持续自动化运行,缺乏了人文关怀,缺乏了弹性空间,缺乏了应有的沟通交流和必要的对话,课程领导者的作用自然无法发挥。调查研究发现,普通高中现行校长课程领导模式普遍通行程式化的管理运行方式,“谁说了算”成为大家默认的潜规则,校长签字、学校发文、会议安排、领导指示、逐级上报等等管理方式渗透于课程实施的所有环节,这种等级体系造成教师课程实施中创造力的逐渐散失,不利于教师课程实施主体作用的发挥。作为最具有创造性活力的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处于“失语”状态,甚至处于“不作为”状态。领导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严重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外交往等级分明,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许多问题的存在已经暴露出校长课程领导模式的弊端,尽管没有走到“穷途末路”,但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