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领导理论弥补了变革型领导的不足,成为课程领导研究发展的取向,本研究把分布式领导理论作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启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023-11-22
尽管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产生的思想,勾勒了交往行为的理想化图景,但对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具有理论支撑作用,启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基于平等主体间的交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实现平等交往,承认和遵守共同的规范标准是实现交往合理化的前提。他认为,理想的言谈环境就是交往双方的机会均等前提下的交往,任何一方都不能独占发言的机会,任何一方都能对对方的意见进行检讨或批评。哈贝马斯认为,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是互动的“相互关系”的交往,主体或者客体必须均为主体。本研究构建的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中,课程利益相关者都是共同体的成员,每个成员之间的交往应该是基于平等主体间的对话合作,学校课程领导就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间的关系应该是一种互视对方为主体的相互平等的关系,共同体成员不应把交往的对象看成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和手段,而应是与自己处在相同主体地位的另一主体,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课程领导者应该凭借自己经验、智慧和知识积累,通过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条件,由单面触动的交往转向双向融合的对话与沟通,消除内心的芥蒂,从而达成对课程发展的“共同领悟”。课程领导过程中要坚持平等交往的原则,把握好与交往对象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真正实现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自由平等。
2.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在对话中实现理解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把人与世界的最基本关系看作是理解和被理解的关系,认识和改造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为了理解而进行的交往,通过交往提供一个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实现彼此的理解。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动的核心是相互理解,交往行动的关键是理解,最终目的是理解。“理解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理解就是交往者为达到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达成共识、取得一致的相互作用过程”[5]。哈贝马斯主张人们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矛盾冲突,以对话的方式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在相互理解基础上达成共识。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必然存在对共同问题理解和认识上的差异,由差异造成的矛盾冲突也自然地存在于课程领导的过程中,这就需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互相走进对方的内心世界,相互走进“你”“我”的世界,围绕课程发展的共同“话题”,在完全“敞开心扉”和“相互接纳”的情景中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最终达成对课程实践问题的理解。(www.chuimin.cn)
3.学校课程领导的过程应该基于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观点强调尊重实践者的话语权、贴近生活世界的交往。他认为生活世界是对话的平台,其所构成的背景知识为对话提供导向,这样才能使交往主体间的互为理解成为可能。对与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成员而言,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践活动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对于学生而言,校内外的日常生活就是他们的生活世界。校长的课程领导就是要基于课程实践中的真实问题与共同体的其他成员进行交往,学科组长的课程领导就是要基于学科课程开发实施的专业生活实践与教师进行交往,教师在课堂层面的课程领导就是要基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中的经验与学生进行对话交往。学校课程领导要为共同体成员民主的生活世界和对话的实现创设必要条件,以同侪角色为基点,养成并提升学校作为民主的生活世界的每个成员的领导力。学校课程领导的真正使命就在于引领共同体成员在课程与教学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互动交流和有效合作,以平等参与和对话的形式来推动团队合作精神的构建。
4.有效课程领导的实现基于合理性交往
交往理性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基石,他认为交往实践的进行需要遵守一定的规范原则,真实、正确、真诚的三个有效性要求就是主体在交往过程必须遵循的对话准则。交往理性与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的工具理性根本不同,它强调相互理解和沟通,强调批判和反思,以相互理解、宽容、和解的立场处理不同价值观和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与冲突。交往的主体要尊重彼此的分歧,求同存异,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彼此的一致。现行课程领导由于过分强调校长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教师主体的主体性和权威性,造成其他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主体地位的忽视,甚至否定他们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地位,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之间形成了一些非对称的、不平等的、单向度的交往,造成课程领导实效性不高。哈贝马斯主张交往行为主体间的平等,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就是要试图打破这种交往中的“话语霸权”和“高高在上”的特权地位,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对话的沟通机制,彰显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的主体性,使共同体成员在主体间平等交往中发挥应有的课程领导作用。
有关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的文章
分布式领导理论弥补了变革型领导的不足,成为课程领导研究发展的取向,本研究把分布式领导理论作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启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023-11-22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组织构架,学校宏观层面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主要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在宏观层面,校长和中层主任共同合作,形成课程领导的重要主体构成。尤其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的参与者,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者,在教师群体中作为同僚课程的协作者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是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重要主体”。......
2023-11-23
4.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构建需要制度规范和文化建设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提供了如何进行社会整合的方法,他认为社会系统本身可以进行自身的整合,这种整合是通过“社会化机制”实现,这里的机制主要指制度和规范。......
2023-11-22
能动分享模式是指在学校课程领导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课程领导组织并赋予一定的职责,采取由内到外的领导方式,在团队领导中向个体分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实施与评价学校课程的模式。能动分享模式凸显了学校课程领导的民主性,强调团队领导特征,是课程领导共同体思想的萌芽。澳大利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部分学校的课程领导模式也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特点。......
2023-11-23
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反思我国目前课程领导研究中的问题,笔者对本研究的设计产生了诸多的想法,但本研究不可能解决我国学校课程领导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只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个别问题寻求突破,针对能解决的问题寻求本研究立足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
2023-11-22
布拉德利认为,课程领导的作用集中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教师参与决策对提高教师的自主权、发言权,保证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享德森和霍索恩指出革新的课程领导者在民主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扮演教育理想家、系统改革者、协同合作者、公开支持者、建构认知者的角色。......
2023-11-2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生活世界的理论和交往的合理性三方面,主要观点如下。因此,哈贝马斯视野中的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话语调节的行为,通过相互之间的言语交流,达到主体间性的相互沟通和规范,通过“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2023-11-22
学校课程规划是以本校为基础,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规划与安排的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分层面的具体规划,本研究仅选择特色学校创建的课程发展规划作为行动研究的范围,并以艺体特色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为重点。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三类特色课程的实施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课程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