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组织构架,学校宏观层面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主要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在宏观层面,校长和中层主任共同合作,形成课程领导的重要主体构成。尤其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的参与者,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者,在教师群体中作为同僚课程的协作者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是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重要主体”。......
2023-11-23
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反思我国目前课程领导研究中的问题,笔者对本研究的设计产生了诸多的想法,但本研究不可能解决我国学校课程领导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只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个别问题寻求突破,针对能解决的问题寻求本研究立足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
1.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构建模式
学校课程领导的实践研究是目前国内研究的一个薄弱点,课程领导的理论和实践比较滞后,而且实践的滞后并非来自于理论问题,而是基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有效理论相对不足,一线课程领导实践者所能接受和掌握的理论匮乏。因此,本研究将以超越现行的校长课程领导模式为出发点,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的实际,立足于课程领导的实践,并基于课程领导实践中的问题构建有效的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建立能为课程领导者所掌握的实践理论,能被课程领导者实际运用的操作模式,以指导学校课程领导的有效实施。
2.立足于共同体构建课程领导模式
如前所述,学校课程领导的研究成果丰富,但共同体与学校课程领导相结合的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和课程领导的理论具有一致性,把共同体与学校课程领导结合起来,构建基于共同体的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将具有生命力的课程领导实施方式。因此,本研究将以共同体的思想为基础,运用共同体的理念思考课程领导问题,并以共同体的理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形成基于共同体的学校课程领导模式。
3.立足于实践开展模式的构建
任何一项模式的构建,都必须基于实践,为了实践。课程领导模式是改善课程领导现状的实践模式,必须有基于实践的经验,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理论体系,也才能在实践中实施。因此,本研究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立场,以行动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导,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理论,构建模式,在学校课程领导的实践行动中寻找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寻找提高课程领导实效的路径。通过相关理论的关照,设计既符合课程领导的运行规律,又能在实践中操作的模式,以改进普通高中课程领导的现状。
【注释】
[1]黄显华,徐蒋凤,朱嘉颖.校本课程发展下课程与教学领导的定义与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2(7):49-56.
[2]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台北:师大书苑,2002:31-32.
[3]高博诠.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J].教育研究月刊,2001(8):59-65.
[4]于泽元.课程改革与学校课程领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19.
[5][美]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6-99.
[6]张华.论课程领导[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
[7]李定仁,段兆兵.试论课程领导与课程发展[A].第五届海峡两岸课程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59-60.
[8]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8-12.
[9]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02(12):24-28.
[10]韩春梅.在校本课程开发背景下校长的课程领导[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8.
[11][美]格拉特索恩.校长的课程领导[M].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26.
[12]黄旭钧.课程领导的理论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2
[13]钟启泉,岳刚德.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内涵、极限、责任和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6(3):7-14.
[14]Glatthorn,A.A.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M].Califoenia:Corwin press,2000:23-24.
[15]李子建.课程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的观点[C].兰州:第五届海峡两岸课程研讨会论文集,2003:82.
[16]李子建.课程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知识管理的观点[C].兰州:第五届海峡两岸课程研讨会论文集,2003:82.
[17]黄显华,徐蒋凤,朱嘉颖.校本课程发展下课程与教学领导的定义与角色[J].全球教育展望,2002(7):49-56.
[18]林一钢.课程领导内涵解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06):23-26.
[19]陈美如.教师专业的展现与深化:教师课程领导之为何?如何?与限制[J].教育研究月刊,2004(10):20.
[20]许占权.论教师的课程领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3-5.
[21]李子建.课程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C].兰州:第五届海峡两岸课程研讨会论文集,2003:82
[22]TTA.National standards for subject leaders[M].London:TTA,1998:9-12.
[23]黄旭钧.课程领导的理论与实务[M].台湾:心理出版社,2003:74.
[24]蒋敦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领导: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J].2004(3):24.
[25]徐君.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应有之举[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12-16.
[26]郑东辉.教师课程领导的角色与任务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7(4):11-15.
[27]黄腾蛟.小学校长的角色与权力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23.
[28]程红兵.领导力:课程改革与教研组建设的核心要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28-31.
[29]这些成果包括《学校课程计划编制指南》《我们的课程领导故事》 《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为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 《基于问题解决: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小学快乐活动日方案的编制与实施》。
[30]吴岩,周敏.我国小学教师课程领导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J].新课程研究,2001(11):9-11.
[31]王嘉毅,等.透过行动研究培养课程领导能力:在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05(5):32-36.
[32]王利.学校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课程领导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69-72.
[33]钟启泉.学校层面的课程领导:内涵、极限、责任和困境[J].全球教育展望,2006(3):7-14.
[34]许占权.论教师的课程领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11):4-7.
[35]宋艳梅.西部农村地区教师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困境与出路[J].河南社会科学,2010(3):143-145.
[36]董小平.教师参与学校课程领导:意蕴、缺失与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8(5):40-45.
[37]熊鑫,钟兴泉.从自发走向自觉:促进教师课程领导的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0):9-10.
[38]陆燕萍.基于课程文化建设提升教师课程领导力[J].江苏教育研究,2011(12):56-58.
[39]陈效飞,傅敏.美国批判视域下的课程领导:解读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13(8):70-75.
[40]余进利.对“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甄别[J].当代教育科学,2005(20):23-25.
[41]罗伯特·G.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窦卫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51-328.
[42]李叶峰.教研组长课程领导角色的质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6-22.
[4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1.
[44]马俊峰.共同体哲学意蕴刍议[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38-42.
[45]龚群.自由主义的自我观与社群主义的共同体观念[J].世界哲学,2007(5):72-78.(www.chuimin.cn)
[4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4.
[47][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4.
[48][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7.
[49][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7.
[50]李亚美.伦理共同体的构建及其维系[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9.
[51][美]富勒.法律的道德性[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5.
[52][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22.
[53][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22.
[54]Robert Redfield.The Folk Culture of Yucata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Illinois,1941:16.
[55][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
[56]张庆东.公共利益: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问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4):22-26
[57]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19-25.
[58]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19-25.
[59]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张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2.
[60]王有升.重建“共同体”:学校教育改革的体制关怀[J].当代教育科学,2011(14):3-7.
[61]汤琳.萨乔万尼学校共同体理论述评[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6.
[62][日]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01.
[63][美]托马斯·J.萨乔万尼.校长学:一种反思性实践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88-100.
[64]金生鈜.为什么要塑造学校的道德文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3.
[65]Boyer,Emest L.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of Learning[J].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1995:388.
[66]马和民,周益斌.走向对话与支持的教育共同体[J].南京社会科学,2010(3):116-121.
[67]Henderson,J.G.and Hawthorne,R.D.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2nd ed)[J].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 Prentice Hall,2000:181.
[68]李斌.行动研究:中小学科研兴校窥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9]阴祖宝,刘莹.我国课程领导共同体的主体模式及其建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3-156.
[70]阴祖宝,刘莹.我国课程领导共同体的主体模式及其建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53-156.
[71]刘莹,罗生全.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实现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41-43.
[72]刘莹,罗生全.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实现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41-43.
[73]Brubaker,D.L.Cre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Inspiring and Empowering Your School Community(2nd ed).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4:109.
[74]指学科知识(Subject Matter)、民主自我(Democratic Self)和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75]Henderson,J.G.and Gornik,R.Transformative Curriculum Leadership(3rded.).Upper Saddle River,NJ:Merrill Prentice Hall,2007:11.
[76]Glatthorn,A.A.and Jailall,J.M.The Principal as Curriculum Leader:Shaping What Is Taught and Tested(3rd ed.).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2009:181.
[77]刘永福,李保强.近二十年西方课程领导理论的进展与根本转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3(8):67-72.
[78]Ylimaki,R.M.Critical Curriculum Leadership:A Framework for Progressive Education.New York:Routledge,2011:21.
[79]徐高虹.学科组长的课程领导实践[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32-35.
[80]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81]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82]新课程发展的四个时期任务不同,发展期(Development)主要撰写并实验课程,实施期(Implementation)主要将课程传递给学生,维持期(Maintenance)要不断更新课程,评价期(Evaluation)要正确评价课程符合目标的程度及其实施的成效。
[83]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84]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
[85]张树德.试谈当前西方的学校课程领导重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28-31.
[86]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311.
[87]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311.
[88]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311.
[89]黄旭钧.课程领导:理论与实务[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3:231.
[90]蓝恭勤.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我国课程领导模式的构成[J].实践探索,2013(10):92-94.
[91]张树德.试谈当前西方的学校课程领导重构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5(10)28-31.
[92]崔成前.基础教育课程领导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1-123.
[93]钟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2-56.
[94]丁荣森,黄洁.课程领导下的学校共同体建设实例探析[J].科教文汇,2011(5):3-5.
[95]惠婉婉.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中小学课程领导共同体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3.
[96]惠婉婉.基于多元主体参与的中小学课程领导共同体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23.
[97]胡浩,邓欣.完善学校课程领导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0(4):94-95.
有关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的文章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组织构架,学校宏观层面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主要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在宏观层面,校长和中层主任共同合作,形成课程领导的重要主体构成。尤其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的参与者,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者,在教师群体中作为同僚课程的协作者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是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重要主体”。......
2023-11-23
能动分享模式是指在学校课程领导过程中,建立相应的课程领导组织并赋予一定的职责,采取由内到外的领导方式,在团队领导中向个体分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实施与评价学校课程的模式。能动分享模式凸显了学校课程领导的民主性,强调团队领导特征,是课程领导共同体思想的萌芽。澳大利亚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美国部分学校的课程领导模式也体现了这一模式的特点。......
2023-11-23
布拉德利认为,课程领导的作用集中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教师参与决策对提高教师的自主权、发言权,保证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享德森和霍索恩指出革新的课程领导者在民主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扮演教育理想家、系统改革者、协同合作者、公开支持者、建构认知者的角色。......
2023-11-22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主要集中在交往行为、生活世界的理论和交往的合理性三方面,主要观点如下。因此,哈贝马斯视野中的交往行为是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通过话语调节的行为,通过相互之间的言语交流,达到主体间性的相互沟通和规范,通过“相互理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的过程。......
2023-11-22
学校课程规划是以本校为基础,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规划与安排的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分层面的具体规划,本研究仅选择特色学校创建的课程发展规划作为行动研究的范围,并以艺体特色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为重点。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三类特色课程的实施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课程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
2023-11-23
分布式领导理论弥补了变革型领导的不足,成为课程领导研究发展的取向,本研究把分布式领导理论作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直接理论依据,启发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