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组织构架,学校宏观层面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主要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在宏观层面,校长和中层主任共同合作,形成课程领导的重要主体构成。尤其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的参与者,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者,在教师群体中作为同僚课程的协作者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是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重要主体”。......
2023-11-23
课程领导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初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语系国家开始,我国台湾地区在非英语语系地区中率先开始课程领导的研究,随后传入香港地区。近年来,在西南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专家教授的带领和推动下,学校课程领导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上海市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带动下,学校课程领导的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国各地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和教育专业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和研讨,形成了研究探索学校课程领导的良好氛围,部分地区和学校在实践中已经开始课程领导模式的实验,但受课程管理思想的束缚,目前的研究还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国内将“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学校课程领导的研究,我国学者钟智开启了先河,他在硕士学位论文《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构建之研究》中从必要性、条件和实施策略几方面论述了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思想。随后,国内学者刘莹和罗生全从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意蕴、模式选择、运作机理几方面论述了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实现机制,西南大学的阴祖宝和刘莹从主体模式构建的角度论述了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思想。国内以课程领导共同体为主题的研究极少,只是在课程领导的相关研究中偶尔提及。笔者查阅CNKI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和硕博论文库,直接研究课程领导共同体的文章只有三篇,硕士学位论文只有两篇。
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反思目前国内研究现状,本研究认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这些问题也成为本研究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1.研究内容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校课程领导涉及学校课程实施的所有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构建学校课程领导的理论体系需要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目前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理论方面较多地翻译西方的研究成果,研究中存在大量套用西方课程领导研究的一些现成文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紧密结合学校课程实施现状的本土化研究还未进入实质层面,缺少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研究成果;二是研究对象过于宽泛,大多研究成果都探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领导的共性问题,没有区分不同教育阶段课程领导的实际问题,针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具体研究较少,研究缺乏针对性,聚焦普通高中范围的研究极少;三是现有研究内容集中于学校宏观层面校长的课程领导,而缺乏学科、年级、课堂层面课程领导的研究,也缺乏学科组长和学科教师课程领导的研究。
2.学校课程领导的研究方法实证不足(www.chuimin.cn)
课程领导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课程实践的方式,课程研究最有效的方法是行动研究,但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较多的研究采取理论思辨的方式,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构建理论,由于缺乏实证支持,“地气”不足,许多研究成果对问题的揭示浮于表面,脱离具体的课程实践;二是大多数研究者没能“沉入”到课程实践场域了解真实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行动研究的方式,结合课程实践进行研究才能在动态中把握课程领导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三是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课程领导需要理论研究,更需要实践研究,仅仅采取调查的方式很难触及问题的本质,应该以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采取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课程领导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策略。
3.学校课程领导的实施模式单一
我国学校课程领导模式是在课程管理基础上的构建,“脱胎”于课程管理的课程领导仍然受课程管理的影响较大,新课程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与学校课程领导的实效性没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实践中运行的课程领导只有一种尚不成熟的校长课程领导模式,更多的学校存在校长一个人领导学校课程发展的状况,学校课程创生不足,课程发展滞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此受到影响。个别地方实施校长和中层主任协同模式,这种模式是课程管理的一种转化,尚未脱离课程管理“专制”和“层级”化的影响,实践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建立一种更为有效的民主的课程领导模式。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已经有学者进行探索,但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仅仅是一些局部问题的探讨或理论方面零星化的构建,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4.学校课程领导实践研究滞后
我国学校课程领导的实践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逐步深入,尽管大部分地区实践一线的领导和教师尚未意识到自己实施课程领导的行为,但事实上已经在不自觉地扮演着课程领导者的角色,也在履行着课程领导的职责,课程领导的行为也存在于学校课程实施的各个层面。从已有研究情况来看,更多学者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资料,对课程领导现状的研究停留于感性层面,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对课程领导问题的揭示浮于表面,大多研究者都从校长的课程领导知能不足、课程管理的制度不健全、教师的课程观念滞后等层面进行分析,而课程领导行为实施层面的深入分析不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肤浅而不透彻,对课程领导实践中存在问题的揭示并没有真正触及本质,缺少理性反思和深刻分析。
有关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的文章
根据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学校管理组织构架,学校宏观层面的课程领导共同体主要是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领导共同体。在宏观层面,校长和中层主任共同合作,形成课程领导的重要主体构成。尤其是教师作为课程领导的参与者,作为校长课程领导的实施者,在教师群体中作为同僚课程的协作者和作为课程创生的主体,是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的“重要主体”。......
2023-11-23
梳理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反思我国目前课程领导研究中的问题,笔者对本研究的设计产生了诸多的想法,但本研究不可能解决我国学校课程领导研究中的所有问题,只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个别问题寻求突破,针对能解决的问题寻求本研究立足点。基于这样的思考,本研究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不足。......
2023-11-22
布拉德利认为,课程领导的作用集中于课程开发和课程决策,教师参与决策对提高教师的自主权、发言权,保证课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享德森和霍索恩指出革新的课程领导者在民主化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扮演教育理想家、系统改革者、协同合作者、公开支持者、建构认知者的角色。......
2023-11-22
学校课程规划是以本校为基础,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进行的整体性规划与安排的过程。学校课程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分层面的具体规划,本研究仅选择特色学校创建的课程发展规划作为行动研究的范围,并以艺体特色课程实施方案的研制为重点。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为三类特色课程的实施计划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课程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要充分调动共同体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参与。......
2023-11-23
不同研究范式的取向不同,具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也有别。扎根理论是一种螺旋式的由现场到理论,由理论到现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收集资料主要是采取开放式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路径和方法设计与扎根理论方法的要求完全吻合,主要采用的也是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路径设计也是从现场到理论,从理论到现场的研究过程。其一,本研究的目的与行动研究的特点相符。......
2023-11-22
这一界定,把课程领导指向于课程领导实现确保学生学习品质的目标。这一界定,明显带有行政监控和管理的倾向,体现了西方管理主义性格对课程领导的影响。按照格拉索恩对美国课程领导的层级是按“州、学区、学校、教室”从上到下四个层面进行界定。......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