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研究反思与启示

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研究反思与启示

【摘要】:本研究比较认同张华教授的界定,它在深入反思课程领导概念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地定义,他把课程领导视为不同课程利益相关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民主合作,促进课程创生的过程。

学校课程领导的研究领域,国外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国内尚处于探讨阶段,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许多观点也有一定的差别,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

1.国内外研究的共性问题

第一,对课程领导的内涵理解缺乏发展的视角。

国外大多研究者从功能的角度解释学校课程领导的内涵,只从某一方面来理解课程领导的内涵有失偏颇,应该从更为全面的视角揭示课程领导的本质。我国学者倾向于课程领导行为过程,更加接近课程领导的本质,但把课程领导的行为主体仅仅界定为校长或具有“领导身份”的管理者身上,忽视了其他课程领导主体的作用,也是不全面的。只有结合领导学的理论,把概念放置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以发展的视角来理解,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课程领导的内涵。本研究比较认同张华教授的界定,它在深入反思课程领导概念产生背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地定义,他把课程领导视为不同课程利益相关者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民主合作,促进课程创生的过程。

第二,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理解尚存争议。

领导与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领导行为发生在群体中,“是个体影响一群个体实现共同目标的一个过程”[40],领导依靠影响力实现领导行为,管理依靠行政权威实现课程领导,以照章办事和管理者的要求落实工作;领导更加注重组织创新与领导事务的改革,更加关注组织团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管理注重开展具体活动,完成特定任务。就主体而言,“管理者是做事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事情的人”[41]。课程领导的实现,依赖于课程领导者发挥影响力和专业权威,以成员间的彼此合作、互动交往为领导方式。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并不是要取消“管理”,而是超越管理的领导。课程改革不仅需要课程领导,还需要课程管理,只有在课程管理过程中有效发挥课程领导作用,才能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也才能提高课程管理水平。在课程改革深化阶段只有依靠课程领导,才能推进课程改革,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用更为全面的观点来理解,而不能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来理解。

第三,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存在静态化定位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对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定位过于宏观,把所有课程领导者放置在同一视角下进行定位,过于笼统,也欠具体。角色定位的不明确在实践中往往容易引起角色混乱。本研究认为,基于共同体的课程领导,课程利益相关者都应该是共同体的成员,在课程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课程实施的不同场域,共同体的成员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应该随时变换不同角色,需要动态把握,也需要多样化的角色并在不同阶段互换。在学校层面,校长在课程实践的某项工作中是领导者,此时教师可能处于追随者地位;在课程实施的具体工作中,骨干教师可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成为领导者,校长和其他教师可能成为其追随者;在班级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而成为课程领导者,学生是其追随者。(www.chuimin.cn)

2.国内学校课程领导相关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实施策略方面的研究过于分散。

对学校课程领导实施对策的研究,集中于课程领导者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能力层面和学校文化层面,概括较为全面。更多的研究者把目光聚焦于观念更新层面,诸如通过加强培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提高自觉意识,强化管理提高课程领导效率等等。在课程实施的技术层面进行策略探讨的也比较多,主要是对教师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行为要求。而对学校课程领导主体系统构建、课程领导行为转变、课程领导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文化的构建等具有实质意义的具体对策探讨较少,个别学者也提及这些问题,但策略的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足。

第二,国内对学科课程领导重视不够。

国内研究过于重视校长在课程领导中的主导地位,而对学科组长和教师在课程领导中的主体地位关注不够,作用发挥也不充分。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对教师课程领导进行研究,但对课堂层面教师的课程领导研究不够。对学科组长课程领导角色和地位的探讨刚刚开始起步,笔者赞同李叶峰的观点,他把学科组长视为重要的课程领导者,并认为学科教研组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者、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者、课程意识的激发者、教研文化的倡导者和学科教学指导者的课程领导者”[42]。这一观点明确了新时期学科组长在课程领导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如何有效发挥学科课程领导中不同主体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第三,已有研究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关注不够。

对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责和任务,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更加注重课程开发的领导,国内更加注重课程文化的领导,在这方面认识上的差异主要源于国内外课程政策、文化背景和课程实践发展的程度本身的差异。本研究认为,学校课程领导的职责任务应该从课程技术(包含课程开发、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两个层面来界定。课程领导的任务在课程改革不同阶段所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学校作为一个课程领导共同体,每一个共同体的成员在不同的课程领导情景中发挥的作用不同,但都指向于课程发展的愿景目标,课程领导的任务应该包含于促进课程发展的目标达成的过程之中。就我国目前而言,课程领导职责任务应该坚持目标导向,要放置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具体分析,在学校课程实施的主要环节——课程决策、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定位。同时,要充分考虑课程文化建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