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Z校1917年创校,是甘肃省示范高中,研究实施方法

Z校1917年创校,是甘肃省示范高中,研究实施方法

【摘要】:·Z校简介Z校创建于1917年,是甘肃省原24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Z市普通高中资源整合,与原Z市一所普通中学重组新建,2004年创建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是一所市直中学,隶属于Z市管辖。本研究的实证部分主要通过访谈收集资料。本研究采取参与观察的方式,深入课堂、教研活动、会议、课程实施和课程领导实践的现场,通过参与式观察搜集了所需要的资料。

1.样本的选择

本研究以质性研究的方式为主,采取个案的方式开展实践研究,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没有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而是考虑到研究的需要和行动研究的便利,采取目的性抽样(Purposive Sampling)——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有可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样本,三所个案校的基本情况如下。

·E校简介

E校始建于1956年,1998年8月Z市高中结构布局调整,E校整合Z市所在城区三所高中的教育资源,创建为独立的普通高中。2002年8月,学校创建为省级示范性高中,隶属于Z市所在的G区管辖。学校占地128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现有学生3600多人,教职工312人,省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36人,高级教师142人,研究生学历教师30人。教育教学设施齐全,馆藏图书19多万册,有理、化、生等试验室和通用技术教室,且均按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配备,音乐美术舞蹈专业教室和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等设施完备,多媒体教室完全满足学校发展需要,建有精品课录播室和校园电视台。学校逐步树立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让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坚持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承担国家和省级多项科研课题,28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编辑出版校本教材30册,省级出版教学类专著10余部,学校也被评为“全国科研兴教先进单位”。

·Z校简介

Z校创建于1917年,是甘肃省原24所省级重点中学之一。2001年Z市普通高中资源整合,与原Z市一所普通中学重组新建,2004年创建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是一所市直中学,隶属于Z市管辖。学校现占地面积110亩,校舍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72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3600多名,教职工304名。特级教师2名,高级教师146名,硕士研究生42名,市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术学科带头人79名。学校建有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建有标准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类文体设施齐全,理化生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阶梯教室等教育设施达到了全省领先水平。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的办学理念,着力打造“人文情怀卓越教育”特色品牌学校,从理念、环境、管理、行为等方面进行文化建设,彰显了“文化育人,书香内质”的文化特色。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省级文明单位”等6项国家级和40多项省市级荣誉称号,近年来,先后有32项课题获省市科研成果奖,46名教师在省市优质课评比中获奖,65学生在奥赛、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S校简介

S校是2003年6月在一所中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是一所市直中学,隶属于Z市管辖。学校改办高中以来,沿着“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的发展道路,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支撑,发挥中师办学的传统优势,构建了“办学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高中办学模式。学校占地面积98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用面积1.8万平方米。55个教学班级,在校学生31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28人,其中特级教师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高级称职教师57人,硕士研究生17人,省、市级骨干教师及学科带头人28人。学校实行学校领导宏观调控指导,职能部门分担责任,年级组、学科组实施终端管理,督导室进行外围督察的“四维”管理模式。学校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为重心,实行工作目标责任制、部门问责制和教学预警制。学校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构建了“双领三清”教学模式, “双领”即“两案引领”“高效课堂引领”;“三清”即堂堂清、天天清、月月清。各学科教学坚持“低起点、严要求、稳步走、高效率”的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采取坚持“五定一有”校本教研模式,细化教学科研工作。

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是应然的课程领导者,三所样本学校教职工的构成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样本校教职工构成情况统计

2.资料收集的过程与方法

课程领导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广泛收集资料,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建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要求研究者脚踏实地去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提升资料,从资料中提升理论。本研究综合运用了以下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

第一,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就研究领域的一些问题与相关知情者进行交流,并从被研究者那里获取资料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实证部分主要通过访谈收集资料。两年多来,笔者始终与一线教师和领导工作在一起,在课程领导实践中,几乎每天都在与研究对象场域中的教师、学生和相关领导在合作中开展实践,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访谈是本研究最主要的收集资料的方法,每一项行动研究都以大量的访谈案例作为资料进行分析,访谈样本如表1-2所示,访谈代码如表1-3所示。

表1-2 三所样本学校不同课程领导者访谈样本分布

表1-3 访谈代码

第二,问卷法。

在同一问题的资料收集方法上采取两种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解释,正如陈向明所言:“在同一项目中使用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同时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探讨,为研究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不同方法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揭示研究现象的不同侧面”[30]。本研究把问卷调查法作为一种辅助收集资料的方法,为访谈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访谈印证问卷调查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以校长、中层主任、学科组长、教师四类主体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影响课程领导实施的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信息如表1-4和表1-5所示。

表1-4 三所样本学校问卷调查信息统计

表1-5 不同类别课程领导者有效问卷分布统计

第三,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根据研究的目的和特定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为分析事物发展变化规律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本研究采取参与观察的方式,深入课堂、教研活动、会议、课程实施和课程领导实践的现场,通过参与式观察搜集了所需要的资料。

3.信度与效度的控制

研究的信度也称研究的可靠性,“是指研究结果与研究的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的问题、目的、对象方法和情景)之间的一致性程度”[31]。个案研究中的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32]。尽管质的研究不多考虑研究的信度和效度问题,个案研究的结果只适应于解释特定情景中的问题,不具有普遍类推性。但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代表本人学术水平的博士研究论文,本人在研究的过程中还是始终考虑研究的客观性和知识性,经常提醒自己一定要“逼近”真实,使研究的结果与真实存在的客观实际尽其所能地保持一致。在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研究的客观性规则,力求研究过程与期望结果一致,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客观一致。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一致性,本书在研究中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对事实的评价避免主观偏见。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研究现场收集资料。但本人作为研究者在个案学校也是课程领导的实践者,由于笔者太熟悉研究环境,很容易被社会化,失去对问题敏锐的触角,对研究现象的变化理所当然地视为正常现象。对课程领导实践中的问题也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对有些问题分析思考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意识和情感倾向,从而使研究的结果带有主观偏见。为避免这一现象,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把所有收集的资料和推断的结果拿出来与同行进行交流,通过他们的“局外”判断和评价进行了“校正”。

第二,以三角互证法确保客观真实。

要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真实,就必须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不同来源和形态的资料。三角互证是定性研究中保证信度和效度的主要方法,其基本原则是从多个视域收集有关事件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让不同的人去分析评价同一现象、问题或方案,并比较不同来源的信息,以确定它们是否能相互证实,以此来验证资料的真实性。本研究对每一项问题的研究都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文本分析三方面收集资料,并对验证同一问题的三类资料进行相互比对,以鉴别信息和资料的真实性,相互印证推断的结果,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遵循研究过程的基本要求。

扎根理论研究期望以其严谨的、系统化的程序及其方法论中的演绎归纳思考策略来达到弥补一般质性研究存在的信度偏低、观察偏差、资料琐碎、不易系统化、观察情境限制等缺陷。[33]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尽量从多元渠道获取信息,并对研究的资料进行多次编码,修正完善编码系统,以确保研究的效度。笔者穿梭于三所样本学校之间,围绕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与学校领导、师生、家长等研究对象进行攀谈聊天,对一些与研究问题关联度较高的话题,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跟踪调查,就问卷调查的结果,与不同课程领导主体进行验证性访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www.chuimin.cn)

【注释】

[1]靳玉乐,董小平.论学校课程领导的范式转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4):44-48.

[2]李叶峰.教研组长课程领导角色的质性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

[3]徐超圣,李明芸.课程领导与教学领导关系之研究[J].教育研究与发展期刊,2005(1):129-154.

[4]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的观点[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2.

[5]潘慧贞.国民小学课程领导角色与任务之研究——以盛世国小为例[Z].台北:台北师范学院,2001:17-52.

[6]余进利.五向度课程领导框架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7]刘力.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带来的六个困扰[J].教育科学与研究,2005(5):15.

[8]余文森.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三个基本要素[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03(28):18-19.

[9]徐佳.课程领导的多种形态与研究动向——访澳大利亚柯尔廷大学科林·马什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08(3):4-11.

[10]L.Lambert.Building Leadership Capacity in Schools[M].Alexandria.VI: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8:59.

[11]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99-103.

[12]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71.

[13]张志旻,赵世奎,等.共同体的界定、内涵及其生成[J].科技政策与管理,2010(10):14-20.

[14][英]保罗·霍普.个人主义时代之共同体重建[M].沈毅,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

[15][德]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顾忠华,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4.

[16][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17]Thomas J.Sergiovanni.Building Community in Schools[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4:48.

[18][英]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1.

[19]李慧凤,蔡旭昶.“共同体”概念的演变、应用与公民社会[J].学术月刊,2010(6):19-25.

[20]Darling-Hammond.The Right to Learn:A Blueprint for Creating School That Work.Jossey-Bsaa,John Wiley and Sons Inc.,1997:144.

[21][加]迈克尔·富兰.改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54.

[22]钟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23]刘莹,罗生全.课程领导共同体的实现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41-43.

[2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

[25]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14.

[26]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8.

[27]徐宗国.质性研究概论[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97:56.

[28]Glaser,B.&Strauss,A.The discovery of groun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Chicago,IL:Adline,1967:10.

[29]温忠麟.教育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72-473.

[31]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

[32]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0.

[33]周海银.扎根理论:学校课程管理研究的生长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7(3):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