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思路与方法

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研究:思路与方法

【摘要】:不同研究范式的取向不同,具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也有别。扎根理论是一种螺旋式的由现场到理论,由理论到现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收集资料主要是采取开放式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路径和方法设计与扎根理论方法的要求完全吻合,主要采用的也是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路径设计也是从现场到理论,从理论到现场的研究过程。其一,本研究的目的与行动研究的特点相符。

1.研究思路

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是本研究的基本目标,作为一种课程领导的实践模式,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一种理论构建,必须源于实践。为此,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取向,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论路线,围绕研究的目标,按照以下思路展开研究。

第一,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文献,对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形成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第二,根据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构建的设想,在相关学科领域寻找理论依据,明晰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第三,分析国内外现行课程领导模式的存在形态和优劣,深入样本校实践场域,对普通高中现行课程领导模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第四,根据相关理论,紧密结合普通高中实际,对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进行理论构建,分别从宏观学校层面、中观学科组层面、微观课堂层面的课程领导共同体进行分析,并从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运行机理出发,分析影响实施的因素。

第五,在样本校开展行动研究,在实践中验证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对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在实践中运行可能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实证调查。

第六,基于现状的调查和研究者多年从事学校课程领导的实践经验,提出普通高中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在实践中有效运行的实施对策。

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按照现行模式分析、共同体模式构建和共同体模式实施三个基本环节开展研究,研究的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 研究的基本框架

2.研究方法的选择

对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选择比问题解决更重要。“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应该根据具体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研究的时空情境和研究对象等因素而定”[24]。社会科学研究中主要有“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两种范式,二者在指导思想、关注焦点及操作手段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研究范式的取向不同,具体研究的路径和方法也有别。“没有理论的具体研究是盲目的,而没有具体研究的理论是空洞的”[25],本研究是课程实践领域关于学校课程领导模式研究,在研究取向上以质的研究为主。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的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认为,质的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做后实证的、经验主义的考察和分析,强调的是自然主义的传统,注重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探究。它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解释性理解”,强调的是阐释主义的传统,关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和“视域融合”[26]。质性研究的方法有许多种,本书认为扎根理论和行动研究的方法更契合本研究问题的特点和研究目的,也符合研究者本人长期从事课程实践的实际。在具体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本人既作为研究者又作为课程领导实践的行动者以“双主体”的身份参与研究和实践。

第一,扎根理论。(www.chuimin.cn)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以研究者深入教育现场进行实地研究,从事件和事实发生的现场收集资料,总结经验提升理论。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是一种面向实践、来自实践、为了实践的理论生成与建构形式,关注的不是思辨研究的纯理论性问题,也不是实证研究的纯科学性结论,关注实践基础上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寻,选择这一方法基于以下考虑。

其一,扎根理论符合本研究的目的。“扎根理论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或者说是一种质的研究风格”[27],其主要宗旨是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研究领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理论与实践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彼此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追求同时达到理论性与实践性。本研究是基于课程实践的研究,核心任务是要构建一种有效的课程领导模式,理论的构建和实践的运行都必须从实践中寻求支撑,而课程实践的问题只能依靠实践行动的经验而获得有效的解释。

其二,扎根理论符合本研究的情景。课程领导不仅是一种手段、方法和策略,也是一种态度和历程,是课程领导共同体成员民主平等的互动过程,课程领导的这种特性决定了扎根理论应成为学校课程领导研究的生长点。学校课程领导具有一定的情景性,不同学校的课程领导具有与特定环境相适应的模式,扎根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敏感性、创意性的特点有助于某一环境中“微型理论”的建构。本人始终在课程领导实践的现场工作,以实践体验者和行动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浸泡在研究对象的现场,能随时把握研究对象场域中的各种变化,便于随时捕捉发生在身边的课程现象,并能追踪了解课程事件和问题背后的原因。

其三,扎根理论的方法要求与本研究设计吻合。扎根理论是质化研究方法中的一种方法,强调“从行动中产生理论,从行动者的角度建构理论”[28],在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理论。本研究构建的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是在本人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的理论,与扎根理论倡导“面向实践、来自实践、为了实践”生成新理论的理念完全一致。扎根理论是一种螺旋式的由现场到理论,由理论到现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收集资料主要是采取开放式访谈、文献分析、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构建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路径和方法设计与扎根理论方法的要求完全吻合,主要采用的也是访谈、观察和文献分析的方法,路径设计也是从现场到理论,从理论到现场的研究过程。

第二,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多种研究方法继融的结果,以复杂多变的问题情境为研究对象,坚持文化主体的立场,承认有主客之分也倡导主客互动,通过对话获得情境理解,尊重事实的同时也强调理解。行动研究旨在行动,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而后提出改进措施,并回到实践中再研究。行动研究是针对特定的情景、特定的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和研究活动,问题的解决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之中,通过教师自身持续的反思和探究寻求答案,本研究选择行动研究的方法基于以下思考。

其一,本研究的目的与行动研究的特点相符。行动研究具有“直面实践”的特性,需要研究者深入实践,成为行动者,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践构建理论模式,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本人作为学校的一名课程领导者,主要的工作就存在于课程领导的实践场域,而且从事课程领导工作,成为研究的“在场者”,便于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也有利于面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构建理论,行动研究的特点符合本研究目的。

其二,本研究构建的理论需要实践。行动研究要求教育工作者研究他们的实践及实践的逻辑关系,把研究结果与当前的实践进行比较。行动研究的出发点来自实践,是为了改变实践的研究,是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研究,最终归属仍然是实践。不管理论的建构多么完美,必须以实践为依托,在实践中生成理论的线索。本研究构建的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基于课程领导实践的需要,基于实践中现实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性实践不断修正理论,行动研究的实践性与本研究的旨趣完全一致。

其三,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式需要在行动中验证。本研究构建的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尽管基于实践,但理论模式毕竟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实践运行中进行验证,并通过反思性评价进行修正完善。这一过程就需要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把理论模式应用于课程领导的实践场域中进行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修补理论模式方面的不足。

第三,个案研究。

本研究对普通高中课程领导模式的研究采取个案研究的方式,沿着“寻求个案背后的问题,寻求问题背后的价值”的认识路径展开研究。

个案研究(Case Study)指采用各种方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单一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过程。通常个案研究是对特定的人、事、物所进行的描述和分析,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社会团体等。个案研究以系统的方式对个体、个别事件或案例做深入的研究及调查,结合主观评判试图用推理方式解释、分析事实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策略。个案研究不是以质化与量化研究来划分的,而是以研究对象的单一性来界定,被看成是自然主义的、描述性的、质化的研究,与实证主义的、验证性的、量化的研究相对应。

个案研究是通过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与认真细致的分析,来认识个案的现状或发展变化过程的研究方法。[29]教育是实景场域中真实而独特的问题,教育问题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可以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斯塔克(Stake,R.E.)认为,个案研究法包括本质性个案研究、工具性个案研究和集体性个案研究三种类型。本质性个案研究,即了解一个特殊个案的本身情形,并不涉及其他利害关系,也不需要了解其他个案或有关推论的问题。工具性个案研究,即研究特殊的个案,目的在于试着借由了解一个特殊个案以作为了解其他特殊个案的工具。集体性个案研究,即选取多重个案进行比较。本研究无法对全国范围内的普通高中展开研究,行动研究和扎根理论的方法也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研究,本研究选择了个案分析的方式。为便于比较和相互印证,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把研究对象进一步聚焦,选取了甘肃省Z市区域范围内的三所普通高中作为个案学校。

此外,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阅读,梳理了相关研究的成果,为课程领导共同体模式的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研究参阅了课程领导研究领域的期刊文章和相关学位论文,扩展了理论视野,明晰了研究思路,借鉴了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