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称为地球保护伞的臭氧层却遭到了破坏。2014年,美国航天局又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达到2990万平方公里,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氟利昂的破坏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造成臭氧层的空洞,使紫外线长驱直入辐射到地面,对生物杀伤很大。......
2023-11-23
地面紫外辐射量的上升将同时加强其对人体皮肤所造成的长期和短期有害后果。大量暴露于太阳辐射中可能会导致严重晒伤。长期暴露于辐射中可能导致皮肤变厚以及产生皱纹、失去弹性并增加得皮肤癌的可能。晒伤和皮肤癌主要是由UV—B所致其波长最多在300毫微米左右,而其他不良后果则与UV—A有更多关系。
高加索种人群中得皮肤癌的危险性最大,其中又以浅色人种危险性最大,根据进化论观点可以理解这点。古代深色皮肤人群从他们的原居住点(假定在太阳暴晒的东非)移居到高纬度的欧洲、中国及其他地区,这使他们所受的太阳照射减少了。为了保持皮肤中足够的由于阳光才能产生的维生素D,自然选择可能致使皮肤色素沉着减少以使更多的紫外辐射进入。这种选择的机制可能有着相当无情的直接后果;因缺少维生素D会引起软骨病 (骨头变软、变形),在高纬度地区居住的深色皮肤的女人不正常的盆骨可能在身体上已经直接反映出她们的生育受到了损害。这就是自然选择的主要准则。浅色皮肤的移居者可能因此就最终在基因库中取得优势。(有趣的是,现在向欧洲国家移民的南亚、非洲和西印度人显示出了这一古老问题重新出现的证据,已有报道说在那些深色皮肤移民中有人得佝偻病。)在那些移民高纬度地区的早期人群中,由自然选择所产生的肤色变浅从长期来看可能提高了他们得皮肤癌的危险性,然而,在下一代成人身上所增加的得皮肤癌的危险性与自然选择几乎没有关系。
太阳辐射增加是皮肤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臭氧层空洞而引起人体暴露于太阳辐射的机会增多,使人们认为会引起皮肤癌的上升。但上升到怎样的程度?近年来许多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已解决了这个问题。传统的流行病学家可能偏好于一种等着看的个体计数的方法;而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回答是从由现在作出的估计中得出的,而不是从21世纪初开始出现的真正的临床观察中得出的。
首先,如果我们知道存在于同温层中的假定的臭氧减少量与相应的地面上UV—B辐射量的变化结果 (被称为辐射放大因素)之间的关系。其次,如果我们知道存在于更多接触UV—B机会与更多得皮肤癌的机会之间的剂量反应倍数 (生物放大因素),这样,随着臭氧减少而与其有关的将来皮肤癌上升的危险性就有可能被估计出来。第一个关系正通过直接的环境测量而得到明确结果,包括阐明由于对流层污染物而正在造成的混乱。第二种关系可用几种方法来估计,尤其是通过估计浅色人种与接触紫外辐射程度的不同而导致的皮肤癌发病率的地区性差异。但这里我们要注意,我们所观察到与纬度有关的皮肤癌发病率的差异有多少是由于周围辐射水平的差别造成的?有多少是由比如职业、娱乐和服饰这样的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别造成的?由于这些复杂的反映局部太阳平均辐射程度的行为变化 (被流行病学家确认为一种“复杂”的变量,一种使在自由人口中进行非实验性研究很困难的变量),从沉溺于吃喝玩乐的人群中获得的数据可能不能精确地反映真实的剂量反应关系的强度。比如说,处于低纬度的昆士兰人戴着宽边帽而高纬度人则不戴,则澳大利亚真实的与纬度有关的得皮肤癌的危险性就会因为简单地比较他们的皮肤癌发病率而被低估。(www.chuimin.cn)
199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臭氧每消失1%,引起癌症的UV—B的剂量就会上升1.4%,并引起基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发病率分别上升2.0%和3.5%。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臭氧每消耗1%,会引起非黑素皮肤癌上升2.3%。根据IPCC的全球变暖的估计,这些对辐射和生物放大因素的估计都存在一个不确定区,大约增减1/4。黑素瘤的生物放大因素则更不确定,它处于0.5%~10%之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测,如果臭氧平均减少10%(像那些在高纬度已经出现的情况),并且全球性持续30~40年,将会引起全世界每年至少多出30万例的非黑素性皮肤癌及多出4500例恶性黑素瘤,也许两倍于此数。
增加与UV—B接触的机会对皮肤癌发病率的影响相当于将人群移居到低纬度地区。比如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 (南纬40度左右),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再过40年,比如1980年~2020年,臭氧层的消耗将每年增加15%,而这又将使非黑素皮肤癌增加约1/3。对塔斯马尼亚地区的人而言,这等于沿着澳大利亚东海岸往上走到一半的地方居住,约在南纬30度。从长远来看,到21世纪中期,在住在两个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浅肤色人群中,由于同温层臭氧的持续消耗,皮肤癌的发病率会由此上升50%~100%。
目前,所有这些估计都由于技术上和统计上的不确定性而不太明确。这些不确定性是由于人们行为的难以预测的适应性变化 (如臭氧消失报告已成为我们日常天气报道中的常规部分)及对流层空气污染的局部性波动的结果所造成的。对全世界敏感人群中真实皮肤癌发病率的监测至少在几十年中不会提供危险性改变的明显的证据。针对这种滞后情况,国际癌症署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机构)正在研究开发建立一种提供早期警告的人群监测体系的新方法。这种系统可能包含对早期与癌症有关的皮肤细咆损伤的测定,包括有特别基因变异的发生情况,这些测定是在居住在不同地理位置因而与UV—B辐射接触的程度也不同的选择的人群中进行的。
有关大自然的报复的文章
然而,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被称为地球保护伞的臭氧层却遭到了破坏。2014年,美国航天局又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的面积达到2990万平方公里,与北美洲面积相当。氟利昂的破坏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它造成臭氧层的空洞,使紫外线长驱直入辐射到地面,对生物杀伤很大。......
2023-11-23
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是大气平流层中臭氧浓度大量减少的空域。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另外还有太阳活动说等说法,认为南极臭氧层空洞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臭氧层空洞的成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臭氧层空洞面积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南极臭氧洞的发现使人们深感不安,它表明包围在地球外的臭氧层已经处于危机之中。......
2023-10-28
第一节皮肤癌的放化疗护理皮肤癌是指皮肤表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皮肤癌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如头、面、颈、手背等部位。皮肤癌有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之分,主要发生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2024-07-15
目前还没有由于免疫系统受影响而导致的健康紊乱是由与地理环境中UV相关的变化造成的流行病方面的系统的证据。为了获得良好的免疫活力,机体对疫苗的抗原必须作出强有力的反应。免疫系统也是身体抵御癌症的一个部分。对此强有力的证据来自对那些先天免疫系统缺陷的人、有免疫抑制且进行了器官移植的病人及由于免疫受损而得艾滋病的人进行的研究。......
2023-11-22
另外,因为投射的紫外辐射中通过晶状体的比例随着年龄上升而下降,孩子们对作用于视网膜的后果尤其敏感。因为我们对白内障与紫外辐射间的关系及对面临的臭氧层损害的趋势还没有把握,所以对未来白内障上升的估计也只能是非常大概的。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持续10%的同温层臭氧的消失引起世界每年高达175万例额外的白内障病例。光化学损害的结果会使视网膜退化,从而损害视力。......
2023-11-22
与UV—B接触的增加会对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起负面影响。这一过程为海洋动物食物网需要吸收的养分及太阳能的提供打下了基础。无脊椎浮游动物会在海洋表面度过一段时间找吃的并繁衍后代,而与UV—B接触增多会减少这段时节的长度,这就产生通常情况下的物种丰富程度减少的后果。目前关于臭氧层枯竭对在海洋上层的海洋生物造成的危险的估计有大有小。......
2023-11-22
有人因平时角质比较多,自认为是干性皮肤,但了解后却发现,原来自己是油分较多的油性皮肤。所以,若想正确地处理皮肤问题,首先要确认自己的皮肤类型。□每天使用吸油纸3次以上。□使用营养霜或面膜,皮肤容易产生问题。□就算干冷的天气,皮肤也并无紧绷感。......
2023-08-17
人口、财产在灾害频发区的密集化趋势的增强、标的价值的提高则大大增加了损失的严重性。这些风险事故的发生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发巨大,影响越发深远。......
2023-08-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