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啮齿动物越冬习性与地理区系管理

啮齿动物越冬习性与地理区系管理

【摘要】: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啮齿动物,通常以贮藏食物越冬或进入冬眠。夏眠与夏季的干旱有关,不一定每年都出现;冬眠则是每年一定出现的习性。在冬季较温暖的日子里,甚至可以外出活动,并有贮粮的习性,如花鼠。入蛰是温度下降、光照缩短以及食物丰富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饥饿状态下,更容易进入冬眠。因此冬眠动物的越冬窝巢都土冻土层以下,温度在1~10℃之间。不同年份的出蛰时间相差可达数周,因而影响它们的繁殖和危害期。

低纬度的热带地区的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水、热变化的幅度不大,气候温和,食物丰富,鼠类全年都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家栖鼠类,因生活在人为的环境条件下,故自然界对它们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高纬度的温带、寒带地区,气候的变化十分明显:夏季温度较高、雨量较多、食物丰富、冬季气候寒冷、食物减少、生活条件极为严酷。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啮齿动物,通常以贮藏食物越冬或进入冬眠。

(一)贮存食物

自然界中食物条件明显地季节变化,尤其是食物丰富与贫乏季节有规律的交替,使许多哺乳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贮存食物的本能。贮存食物的本能在非迁移的全年活动的种类表现得最典型。例如松鼠贮藏蕈类,它将蕈搬到两个树枝之间,一般都挂于1.5~5.0 m高度,很易干燥和发现,但多数其他啮齿类难以找食。

布氏田鼠从8月就开始清理旧的洞穴,它们成群储存食物,将冷蒿等青草切断或整根地拖到洞穴中,一层层堆积在粮仓中,多的可达10 kg,有人曾在内蒙古挖出一洞18 kg的粮仓。每一洞群有仓库1~4个,平均体积20 cm×40 cm×20 cm。其进行储存时间长达2.0~2.5月。在干草原少雪、多风的严寒季节里,他们很少到地面活动,而依靠储存的食物越冬,像这样进行集体储存食物的啮齿类还有很多,如大沙鼠、红尾沙鼠、子午沙鼠、达乌尔鼠兔等。

(二)蛰眠

蛰眠是北方小型啮齿动物度过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现象,包括夏眠和冬眠。夏眠与夏季的干旱有关,不一定每年都出现;冬眠则是每年一定出现的习性。啮齿动物的冬眠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

1.不定期冬眠如松鼠、小飞鼠等在冬季特别寒冷的日子里,可以暂时进入蛰眠状态。

2.间断性冬眠蛰眠的程度较深,体温也有下降,但容易惊醒。在冬季较温暖的日子里,甚至可以外出活动,并有贮粮的习性,如花鼠。

3.不间断冬眠例如旱獭、黄鼠和跳鼠等都是典型的冬眠鼠类。这些动物进入冬眠之后,不食不动,完全依靠体内贮存的脂肪维持其有限的代谢作用和生命活动。机体呈昏睡状态,心跳、体温和呼吸都急剧下降,血液中CO2的含量增高,对外界的刺激和疾病的感染抵抗能力都比平时差,甚至受到轻度伤害也不惊醒。(www.chuimin.cn)

入蛰是温度下降、光照缩短以及食物丰富等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饥饿状态下,更容易进入冬眠。

除外界因素的作用之外,冬眠动物本身还有其自身的生理基础。在体内贮存有一定数量的营养物质,作为冬眠时能量消耗的物质基础;体温能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升降;当代谢作用降低时,仍能维持机体内各种生理过程的协调作用。

冬眠动物的体温,一般认为在0.1~1.0℃到8~10℃之间。低于0℃或1℃时,动物会被冻僵;高于10~12℃时,会使动物苏醒而恢复活动状态。因此冬眠动物的越冬窝巢都土冻土层以下,温度在1~10℃之间。

黄鼠一般在气温低于10℃时开始冬眠。圈伏巢内,嘴鼻紧贴肛门,不食不动,体温由活动期38℃左右下降至2℃左右,心脏跳动由每分钟120次以上,降为5~10次,维持最低的血液循环。在0℃左右时,机体的各种生理过程正常协调,其脂肪凝固点降低,由于内分泌的控制作用,脂肪积累增加,代谢减弱,使血液中二氧化碳增加,血液酸性加大,麻醉呼吸中枢神经,减少呼吸次数,以调节冬眠时热量的消耗,使体温大大降低,黄鼠处于昏迷状态。这是黄鼠长期适应不利环境的一种表现,是在冬眠过程中所获得的生理特点。

随着春回大地,草木萌发,沉睡一年的黄鼠,在洞穴内头、脚发生痉挛动作,加强呼吸作用,加快了心脏跳动,睁开惺忪的大眼,进入正常的活跃状态之中,便钻出洞外到地面活动,这叫做“出蛰”。黄鼠出蛰的个体,有早有迟,出蛰的顺序是先雄后雌、最后是亚成体。

据研究黄鼠从3月下旬雄鼠先出蛰,到5月10日雄雌鼠数才相接近,这时出蛰也基本完毕。到5月中旬捕获雄鼠逐渐减少,雌鼠逐渐增多。这与它们洞穴位置、所处光照、温度高低、营养状况和个体生理转化快慢等条件有密切的关系。在山西不同地区观察,当大气温度日平均2℃以上,地面温度在6℃以上,雄鼠开始出蛰;气温上升到10℃,地面温度上升到12℃时,雌鼠开始出蛰。

冬眠期一般长达半年或更长。冬眠的鼠类有以下特点:每年仅有1次,繁殖期短,冬眠期鼠的死亡率较小,它们的种群数量能够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活动期较短,栖居地比较稳定(跳鼠例外),因而其活动范围不大,一般也不做远距离的迁移。不同年份的出蛰时间相差可达数周,因而影响它们的繁殖和危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