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外形特征及分类管理-宁夏啮齿动物地理区系区划

外形特征及分类管理-宁夏啮齿动物地理区系区划

【摘要】: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啮齿动物的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在颅部两侧生有一对外耳,其耳壳的长、短和形状因不同鼠种营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差异很大。啮齿动物的体躯较长而略呈弓形弯曲。雌性的生殖口,阴门位于肛门前方,其前方另有一尿道口。因此,通常需用剖检法确认此年龄段鼠类的性别。

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啮齿动物的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图1-1)。

(一)头部(head)

头部偏圆而略长,两侧生有两只眼睛。

1.眼部(eye)眼的位置大致居中,将头部分为颜面部和颅部。多数种类的眼较小,但松鼠亚科(Sciuridae)、鼯鼠亚科(Petauristidae)、跳鼠科(Dipodidae)和沙鼠亚科(Gerbillinae)种类的眼较大;少数几乎终生营地下穴居生活种类的眼极为退化,如竹鼠亚科(Rhizomyidae)和鼢鼠亚科(Myospalacinae)仅存细小的孔洞,而鼹形鼠(Spalax)则已全盲。

2.鼻吻部(snout,proboscis)鼻和嘴分别生在颜面的上、下部,通常合称为鼻吻部。鼻孔(nares)生于鼻吻部的先端,下方为上、下唇包绕的嘴,其尖端称鼻端或鼻吻端,是啮齿动物身体最靠前的部分。啮齿动物的鼻吻部较向前伸长,但不似食虫类动物那样尖锥。

3.颜面部(face)两侧称颊部(gena)。颊部下方,下唇的下后方为喉部(laryngeal)。在上唇和颊部生有坚硬的刚毛,为其触觉器官,称触须(palp,tentacle)。

4.颅部(skull)也称脑颅部,其前部称额部(frons)。在颅部两侧生有一对外耳,其耳壳的长、短和形状因不同鼠种营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差异很大。兔类(Lepus)的耳壳很长,多达120 mm以上,而与其近缘的鼠兔类(Ochotona)的耳长则都在30 mm以下,长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的耳长接近其体长之半,而旱獭类(Marmota)和黄鼠类(Spermophilus)的耳壳退化,只存痕状物,竹鼠科和鼢鼠亚科等营地下生活的种类则已完全没有外耳壳。

(二)颈部(cervix)

颈部在头部后方,是头与躯体连接的部分,一般均较短。在密林、灌丛和草丛中栖息的鼠类,如常年在林木枝杈或植物丛中穿行的某些松鼠科和鼠科(Muridae)种类,以及以跳跃为其主要运动方式的跳鼠科种类,都有较长的颈部,以保持行动的灵活。挖洞居住的鼠类,如沙鼠亚科和仓鼠亚科(Cricetinae)等的颈部均较短,有利于其挖掘、推送洞土及洞内转身;在坚硬的基岩层挖掘深洞的鼠类,如旱獭(Marmota)和完全营地下生活的鼠类(竹鼠科和鼢鼠亚科种类),则已几乎没有明显的颈部。

图1-1 鼠类外形示意(引自韩崇选等,2005)

1.吻2.须3.颊4.眼5.额6.耳7.喉8.颈9.背10.腹
11.臀12.尾13.股14.后足15.肩16.前足17.趾18.爪

(三)躯干(body)(www.chuimin.cn)

躯干部体积最大,为动物的主要部分,许多重要的器官均位于体躯内。啮齿动物的体躯较长而略呈弓形弯曲。

1.背部体躯的上面,介于颈部和骨盆之间的部分称背面或背部(body back),由前向后,背面可分为前背(上背部)和后背(下背部)。前背的前部两侧,连接前肢的部位称肩部(shoulder),后背后部连接后肢的部位称臀部(buttocks,fundament)。

2.体侧体躯的两侧称体侧。

3.腹面体躯的下面称腹面,由前向后,腹面可分为胸部(bosom,breast,brisket,chest)和腹部(venter,abdomen)。

4.泌殖口在体躯的后面生有消化道的排出口肛门(anus)。肛门前有泌尿生殖孔,雄性有阴茎,其尿道口位于阴茎的末端。雌性的生殖口,阴门位于肛门前方,其前方另有一尿道口。在雄性个体的阴茎两侧,生有薄壁皮肤隆起的阴囊,睾丸藏于其中。

5.乳头在雌性繁殖个体的腹面两侧(分胸位和腹位)生有乳头数对,哺乳期乳头膨大分泌乳汁,有供乳史的乳头伸长。

6.睾丸雄性幼体的睾丸很小,隐于腹腔内;雌性幼体和亚成体的乳头也不显露。因此,通常需用剖检法确认此年龄段鼠类的性别。

7.鼠鼷腺在泌尿生殖孔两侧的鼠鼷部有分泌鼠臭味的鼠鼷腺,麝鼠(Ondatra zibethicus)和河狸都具有能分泌芳香气体的香腺,短尾仓鼠(Cricetulus eversmanni)的腹部还生有发达的腹腺,俗称“大肚脐”。

(四)尾部(trail)

尾在躯干的后部、肛门的上方,不同种类尾的长短、大小和形状千差万别。鼠科种类的尾较长,多与其体长相近,蹶鼠属(Sicista)等的尾可达体长的1.5倍或更长;仓鼠科(Cricetidae)一些种类的尾却较短,仅有体长之半或更短;兔尾鼠属(Lagurus)、毛足鼠属(Phodopus)和鼠兔属则没有外尾,仅残存几节尾椎骨。巢鼠(Micromys minutus)和攀鼠(Vernava fulva)等的尾细长,有利于缠绕植物的枝和茎向上攀爬;松鼠科中的一些树栖种类的尾巴很粗大,当其在枝杈间蹿跳时起舵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还可减少身体下落的速度;河狸的尾极为特殊,甚大而扁,覆有大型鳞片,游水时用以掌握航向。多数种类的尾均覆密毛,但许多鼠科种类的尾却几乎无毛,环状鳞片清晰可见,豪猪科(Hystricidae)的尾部还生有许多用以防御天敌的角质长刺。一些跳鼠科种类的长尾端部生有黑白相间的毛穗,其在夜间跳跃时用甩尾方法传递信息及改变行进方向,以摆脱天敌追捕。

(五)四肢(extremity,limb)

四肢生于躯体的前后两侧,是主要的运动器官。营穴居生活的种类四肢多短粗,在森林或高草丛中栖息的种类多体形纤细,四肢修长,行动敏捷。生活在荒漠草原的跳鼠,由于长时间远距离的跳跃觅食,后肢大于前肢几倍。鼯鼠科种类的体侧前后肢间均生有皮翼,是它们在空中滑翔的特化适应器官。与地下挖掘活动有关的竹鼠科和鼢鼠亚科种类的前足掌很粗大,鼢鼠亚科种类的前爪长超过其趾长;巢鼠的脚趾末端变粗,脚掌有垫状物,爪弯曲而锐利,均有助于攀树和在枝上奔走。在戈壁滩上生存的种类通常足掌裸露;潮湿环境中的鼠类除足掌裸露外,还多具发达的掌垫;而生活在草原和沙丘中的种类的后足掌常密覆短毛。营水中生活的河狸和水的后足趾间具半蹼,在水中起浆的作用。长期营地下生活的鼢鼠,由于经常挖掘洞道,前肢和爪都比后肢健壮发达;也有少数指甲扁平,如旅鼠、田鼠类的前肢爪短,中间的三趾爪长小于趾长;又如三趾跳鼠拇指和末趾退化缺失。这些都是长期对自然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