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训练有效恢复运动性疲劳

心理训练有效恢复运动性疲劳

【摘要】:对于心理训练研究者而言,重点在于对积极情绪的认识。因此,心理训练的任务就是帮助运动员去发现运动训练过程中自身的需要和这些需要得到的满足,以产生积极情绪,进而对体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这两项内容是在心理训练之前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1.积极情绪的作用

好的心情有利于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所熟知的常识。但对于什么是好心情,好心情是怎样产生的,好心情为什么有利于健康,这些问题要依据心理学理论做出解释。心理学关于情绪和情感的定义为: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就能够引起积极的内心体验,凡是不能够满足需要的事物,就会伴随着消极的内心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情绪情感反应,只有那些与需要有关系的事物,才能引起体验。而且,并非所有与人的需要密切关联的事物都会引起情绪与情感反应,像空气是人所需要的,但这种需要未被意识到,其体验也就不明显。情绪和情感产生时,会通过皮下中枢的活动引起身体各方面一系列变化,使人更好地适应所面临的环境。积极的情绪与情感,有利于调节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使之协调、平稳,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消极的情绪与情感则扰乱人正常的生理机能,并容易导致疾病。上述理论解释了心理活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心理活动作用于机体健康的作用机制和积极情绪的产生机制:(1)积极情绪能够作用于人的植物性神经系统,调整其他系统机能,进而对人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2)产生积极情绪的基础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事物。(3)需要和满足都必须是人能够明确意识到的。对于心理训练研究者而言,重点在于对积极情绪的认识。积极情绪是心理活动与机体健康之间的介质,心理活动通过积极情绪对人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这也成为一项标准。判断某项心理训练方法是否能够调节人体各系统机能,对人体健康起到促进作用,就要看该项方法的练习能否有积极情绪产生。

2.渐进式放松法和放松训练的方法缺陷

渐进式放松法和一般性整理活动的不同点在于注意感觉,注意做动作过程中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感觉,雅各布松希望以此获得高于一般性整理活动的效果,即能够使大脑皮层处于低唤醒水平,进而调整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根据情绪与情感的定义,实现这一目的要依赖于积极情绪,但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感觉不能等同于积极情绪,感觉和动作都是被动产生的,和人的意识中的需要以及需要的满足没有联系,因而不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因此,渐进式放松法的作用难以超越一般性整理活动,只能起到集中注意力的作用。放松训练也是如此,放松训练以语言暗示为主,虽然语言的内容都是和人的需要有关系的,但它们都存在于幻想之中,无法满足人的需要,因而也不能够产生积极情绪。

3.心理训练方法设计原则

心理训练就是采用具体的方法使运动员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获得好的心理品质。这里所说的控制,实质就是通过具体的方法,改变并规范心理过程中的心理指向,把原来指向事物甲改为指向事物乙。因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离开了客观事物,意识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说控制心理就是强制改变心理指向。但不论心理指向如何改变,心理指向的客观事物都在幻想之中,幻想不能够产生积极情绪。渐进式放松法和放松训练的方法设计,都是遵循了上述设计原则,如果练习不能够产生积极情绪,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新的心理训练方法的设计要有新的理念,把强制性改变心理指向改为顺应和寻找发现,丢掉幻想,去发现自身的需要及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

4.心理训练过程中的需要和满足按照情绪与情感的定义

积极情绪产生的条件基础是人能够意识到的需要得到满足。这里所谓明确意识到的需要,即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高层次需要。对于低层次需要,无论多么重要,都要排除在外。以空气为例,空气对人是十分重要的需要,但呼吸就没能带来积极情绪,因为这个需要是没有被意识到的。高层次需要是指被尊重的需要,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被认可、被尊重。这样的需要,在运动员的意识中最明显的,是领奖台上的金牌和鲜花,是比赛场地上健与美的充分展现。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各式需要,都会自然地从属于这个核心需要,围绕这一需要,运动员希望自己的身体更强壮,形体更健美,骨骼与肌肉更结实,更富柔韧性,并且有武侠人物般的飘逸、通透和空灵。这些目标的实现,即明确意识到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会给运动员带来积极情绪。在上述目标中,核心目标和从属目标不同,夺冠得奖这个核心目标在比赛之前,只能存在于幻想中,而训练阶段的从属目标则随时可以实现。即从属需要随时可以得到满足。但这些需要的满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却意识不到,他们对训练过程的感受只是苦和累的感觉,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乏味。因而会常常伴有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心理训练的任务就是帮助运动员去发现运动训练过程中自身的需要和这些需要得到的满足,以产生积极情绪,进而对体能恢复起到促进作用。

5.核心需要(自我实现)的物质基础(www.chuimin.cn)

比赛夺冠是运动员思想意识中的最高目标,这也被看作是心理训练过程中的核心需要。但这个核心需要在比赛进行之前只能存在于幻想之中,幻想不能给人带来积极情绪。因此,心理训练过程中所要寻找发现的需要,不是比赛夺冠的抽象概念,而是这个概念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夺冠依赖于人的强健身体,强健的身体依赖于体能的逐步提高,体能的提高则是机体内部结构与机能在运动作用下的损伤与重建过程。这一过程是运动员核心需要的物质基础。心理训练的任务就是对这一过程的寻找和发现,当运动员能够明确感受并形象地观察到自身机体内部的这一变化过程,他的心理训练任务也就圆满完成了。

6.对体能变化提高过程的形象认识

体能的提高来自机体内部结构与机能的破坏与重建过程。但这一过程在运动员的意识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对其进行形象的表述。由于缺乏形象认识,也就难以明确意识到这一过程在机体内部的存在。因而导致在训练过程中常常伴之以消极情绪的产生,这也是诸多心理训练方法总是难以突破幻想局限的主要原因。运动员要想做到形象地认识自身的体能提高过程,首先要对骨骼、肌肉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态建立起形象的概念,还要正确认识运动与机体新陈代谢过程的关系。这两项内容是在心理训练之前必须做的基础工作。

7.机体结构与机能在运动作用下的损伤与重建过程,和机体新陈代谢过程具有同一性

新陈代谢过程具有物化的、形象可视的特征,可作为心理训练过程中运用内视方法进行观察的对象。

代谢过程产生的分解物,道家称之为浊气。静坐激浊扬清,排出浊气,与新陈代谢理论中代谢分解物的产生与排出相吻合。这也可以证实心理训练借助内视方法对体能提高过程进行观察的可行性。

体能观察法解决了传统心理训练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这种将心理学积极情绪理论和生理学新陈代谢理论及古代道家的静坐内视养生方法有机融合的练习法,简便易行,能够帮助运动员产生积极情绪,进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其他系统和器官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