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走跑竞技:心理调节训练的运用

走跑竞技:心理调节训练的运用

【摘要】:但是,诊断毕竟只是调查研究,训练才会对运动员起着影响作用。心理诊断训练与心理调节训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又有各自的特点。而心理调节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它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比赛前和比赛中心理训练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四)临赛中的心理调节情绪的调节。情绪调节主要是帮助运动员在比赛时排除各种干扰,全身

心理训练包括三个方面:心理诊断、心理训练、心理调节。心理诊断是在心理训练之前进行的,有助于训练质量和个人心理定向的实现。但是,诊断毕竟只是调查研究,训练才会对运动员起着影响作用。心理诊断训练与心理调节训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可又有各自的特点。心理训练是有意识地以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心理素质为根据来进行的。而心理调节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它贯穿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比赛前和比赛中心理训练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使运动员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学会控制和掌握运动员心理活动和举止的过程是心理训练的延续。在紧张的条件下,运动员对艰苦的训练和重要的比赛显示心理水平不高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尤为重要。平时心理训练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形成明确的训练方法;二是形成良好的训练欲望。训练动机包括运动员对自己有最大可能实现的远大目标、取得高而稳定的成绩有坚定信念,有能力采取协同作战的措施和激发运动员的荣誉感。运动训练,必须上量,在达到一定训练水平后就应及时加大运动量,但运动员往往没有这样的精神准备,而表现出怕训练和比赛以后恢复不了的顾虑。因此,在加大运动量时,必须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调节,培养运动员的训练欲望,让他们同自己的多疑和恐慌心态做斗争。

(一)动之以情,架设心灵之桥

以教练员的各种优良的认知特征(智力水平知识结构)与人格特征为依据,建立教练员的自身威信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和调节十分重要。但一个教练员在运动员中是否有威信,取决于创建的个性品质以及与运动员交往的性质。教练员的威信意味着运动员与教练员情感上的敬佩和亲近、行为上的尊敬与主动合作。威信在训练中对运动员将产生心理影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威信效应”。例如,师德高尚,仪表大方,使运动员产生崇敬感;性格稳定,幽默风趣,使运动员产生愉快感;有威信,训练方法合适,效果显著,使运动员产生满足感;指导耐心、循循善诱,使运动员产生亲切感。

教练员的威信不是一成不变的,教练员已形成的威信既可随着师生交往的不断深化而增强,也可因某些主客观不和的因素而丧失。因此,教练员要不断更新观念和知识,博学多才,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满足运动员的要求欲望,不断提高训练质量,威信才能持久稳定。

正如我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没有教育”。教练员要充分调动情感因素,通过情感找到训练自身突破口,用情感感化运动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情换真情,以爱心换爱心,点燃学生心灵之火,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使师生在思想上产生“对流”,在心灵上引起“共鸣”,在训练上达到“共振”,搭起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心灵之桥。

(二)用语言和行动来感化运动员

人的行为是在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实现某种需要。人们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是非常自然的。教练员的任务之一就是要随时随地地了解队员的心理,如:经常到学生宿舍与运动员谈心,及时了解队员的各种想法和需要,与他们进行心理上的沟通。善于造就一个和谐的训练环境,必要时应用语言肯定和鼓励运动员,如“你的能力可以的”“你的潜力非常大”“你一定能跑出好成绩来”等,有时运动员有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情,迟到或缺席,教练员应注意问清原因后再做处理,而不应不经调查研究就加以指责。教练员必须处处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感化运动员,善于掌握不同性格和气质的运动员的特点,做到根据不同的个体给予区别对待。

(三)赛前的心理训练与调节

1.赛前提高心理防御能力

针对运动员在多次训练比赛中所出现的问题,扬长避短,提高心理防御能力。大多数科研成果和实践资料表明,其中最重要的有四点:①坚定的信念;②镇静;③自信心;④战斗精神。

提高心理防御的基本途径是对运动员进行意识教育,在训练中不断重复使用标准化的暗示方法,排除所有不利想法,当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时,自我启示的一些积极特点就会如海绵吸收水一样地被吸收,到需要之时,被启动的东西就会再次显现。

2.赛前的呼吸系统的调节方法(www.chuimin.cn)

走、跑运动同呼吸系统有着密切关系,采用呼吸调节法,旨在有意识地主动改变呼吸节奏、深度、强调等调节心理状态,使其在比赛中达到所需的适宜水平并保持稳定。在比赛前,运动员心理出现过度紧张时,常伴有呼吸短促的现象,这时缓慢呼吸可以吸入更多的氧气,便于人体恢复体力和脑力,掌握缓慢、均匀、细长和连续呼吸的要领,就能通过呼吸达到恢复体力、脑力,降低心理活动、强度的效果。

3.让运动员体验突然变化的情况下的心理感受

体育竞技是激烈的,虽然田径项目不是身体直接对抗的运动,但长跑有一个战术的问题,而在比赛中,场上的变化是突然的,有时完全出乎意料。因此,要在平时的训练之中,想方设法让运动员在多种复杂的情况下体验心理感受,以适应比赛时的激烈争夺。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①采用不同距离的变速跑;②在测验的情况下,有意识地进行变速跑,在平时测验中,战术的变化不预先告诉运动员,而是由教练员按计划控制运动员跑进的速度变化;③训练不同对手竞争先跑的实战训练,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成绩,安排不同档次的同场较量,锻炼运动员善于拼搏、不畏强手、勇于争先的意志品质;④干扰模拟训练,干扰因素包括生理干扰和心理因素(如有敌意的观众、不公平的裁判)等,培养运动员应变能力,学会对付这些干扰因素的技巧。

4.难易结合训练

心理学家认为,要有效地发挥人体机能需要有一定的刺激量,因为正刺激和休息恢复平衡,使不同的难度训练和恢复统一起来。在训练中经常运用难易结合训练手段,一天大一天小或二天大一天小。无论运用哪一种训练方法,均需要灵活机动地加以运用。如果运动员尚未从前一天训练中恢复过来,那么当天的训练难度应稍小,或做积极的调整。

(四)临赛中的心理调节

(1)情绪的调节。情绪是运动员对面临的环境(比赛时的周围气氛)和对具体情况的一种心理反应,它直接影响运动员比赛时神经兴奋的高低及运动员的训练水平的发挥。情绪可以激励或抑制运动行为。积极的情绪能够激励运动员达到最佳状态,而消极的情绪则起到相反作用。情绪调节主要是帮助运动员在比赛时排除各种干扰,全身心投入比赛。如沉思,让运动员处于一个相当安静的环境之下,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感觉影像之中;又如回忆自己的训练、比赛中战术采用等,在头脑中重复自己的跑进技术等。

(2)临赛前身体和心理的调节。临赛前,除开赛前会、动员运动员、部署比赛的战术、提前到场、适应场地外,还应做到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准备活动不只是肌体的活动过程,要想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在心理和情绪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心理准备就是集中精力对付现在进行的工作。情绪准备则是振作精神,使运动员处于极佳的临战状态。放松,使运动员处于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有益的状态中,要求运动员在做准备活动时,回忆自己感到心情畅快的景象。

(3)自我暗示调解法。运动员赛前过于兴奋或抑郁时,都可以进行自我暗示,使其达到良好的竞技状态,这种自我暗示是指调神、调气、调身,它们都是在有意识的指导下,进行一种独特的自我放松。要求运动员用积极的语言对自己的心理状况产生迅速的影响,可在比赛前20分钟,躺下后进行自我暗示,使用可控制第一人称“我”的现在进行时,如“我很镇静”“我的全身肌肉放松了”“我感到全身很舒服”“我的身体好放松啊!好轻松啊!在天上飘啊!”等等。作为刺激暗示,暗示的语言要简练,针对性强,不要拖泥带水。这样,通过暗示尽快地进入放松状态,使心理活动受到抑制,以便逐步恢复心理和生理的能量,增强比赛的信心。

结论:心理调节训练,能使运动员更好地掌握和调节心理负荷,帮助他们形成最佳竞技状态,克服不良竞技状态。因此,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和竞赛水平有重要作用。心理调节训练能培养运动员的自我调节能力,消除赛前紧张和比赛中出现的问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运动比赛不仅要消耗运动员很大的体力,而且也要消耗很大的心理能量,如果运动员所需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及心理特征发展不够,即使是身体技术训练水平很好的运动员在比赛中成绩也会受到影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是一个完全出自内心的过程,只有运动员愿意接受训练时才能实现,否则达不到效果。心理训练有别于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比较枯燥、乏味,所以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