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理控制运动量的必要性及方法

合理控制运动量的必要性及方法

【摘要】:运动量是糖尿病运动方案的核心。运动量过大会造成机体伤害,甚至使病情恶化;运动量过小则达不到预期效果。运动量的另一因素为运动持续时间,以每次10~30分钟、每日2次为宜。(三)运动量控制的必要性一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存在一个合理安排运动量的问题,锻炼效果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

人体需要锻炼,锻炼时如何控制好运动量,是人们在锻炼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所谓“运动量”,又是指什么呢?在锻炼时,又该如何通过调节控制自己的运动量呢?对于运动量的概念问题,诸多学者说法不一,下面是对运动量概念的综述。

(一)运动量的概述

刘新民主编的《内科学》认为:运动量是指运动所造成的热能消耗量,是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根据最大耗氧量(VO2max),把运动强度分为低强度运动(VO2max40%,即最大耗氧量的40%)、中等强度运动(VO2max50%~70%)和高强度运动(VO2max 80%以上)。运动量是糖尿病运动方案的核心。恰当的运动量起到治疗作用,运动量过大或者过小都不行。运动量过大会造成机体伤害,甚至使病情恶化;运动量过小则达不到预期效果。其中运动强度尤其重要。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无临床并发症且血糖控制平稳的Ⅱ型糖尿病既可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又不至于增加血管并发症的危险。高强度运动使收缩血压达180mmHg以上,对伴有微血管病变和冠心病患者有害。运动强度用运动时测得的最大脉率来估算。最大耗氧量(VO2max%)的脉率=运动强度×(最大脉率-基础脉率)+基础脉率。基础脉率指清晨起床前安静状态下的脉率。最大脉率为VO2max运动中最快的脉率,各例不同,临床上不易测定。运动量要以适度为原则,不能有疲劳的感觉,以免过劳引起酮症,反而会使病情加重,这个适度需要根据个人的成熟能力而定。运动量的另一因素为运动持续时间,以每次10~30分钟、每日2次为宜。

阮智富、郭忠新编著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中介绍,运动量指体育运动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量,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又称“运动负荷”。

黄河清编著的《近现代辞源》中认为:运动量指体育运动所给予人体的生理负荷量。也称“运动负荷”。1924年程瀚章在《运动生理·总论》中说:“运动之强度亦因人而有差异,故人每日所营为之运动量,不免甚有移动。”

运动量(Amount of exercise),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其大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多种因素来决定。根据自身的耐受力,坚持每天都跑,持之以恒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从事不同运动项目所消耗体内能量的总和,用公式表示就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量。从公式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运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运动强度中等,甚至运动强度比较小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但每天运动时间应该适当延长,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运动量。运动量的大小和身体的总耗氧量成正比,而总耗氧量和心率成正比,因此心率是反映运动强度的生理指标。

成人运动量心率公式:最高心率次/分钟=(220-年龄)×0.75

(二)控制的概述

控制论包括了几种概念,而它的基本概念之一就是要使其对象(称为“被控物体”)适应外界条件变化,使其某种功能达到可能的相对更好的状态,或向某种预期功能发展。被控制物体是人造系统,则更好的状态由设计者的目的而定;若被控制物体是生物,目的是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则其更好的状态是增进其生存和繁殖后代的能力。

控制任一对象,必须以某种方式改变控制变量,这种改变可由控制信号引起,控制信号携带关于控制变量所需的信号。

我们可以对“控制”定义如下:为改善某个或某些对象的功能,并向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选出的加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

如果控制的目的是使对象稳定,那么可以把控制解释为对干扰的积极防御。例如船的定位,可用抛锚方式避免水流、风向的干扰,这是一种消极方法,控制则是应用信息的输入,通过适当的操作达到目的。又如保持物体的温度,消极方法是尽可能限制它通过周围介质的热传递,积极的方法则是通过信息反馈控制热流的传输来实现。通常把控制对象和与它相联系的控制装置一起称为控制系统。

(三)运动量控制的必要性

一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但如果运动量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所以,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开始体育锻炼前就应学会监测运动量的方法。在适宜的运动量影响下,经过适时的休息和恢复以及合理的运动量,运动者机体会产生适应性变化,通常运动量大的人,心脏更强壮,因此心率较常人慢,肺活量也更大。在锻炼时只有运动量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量过小过大都不行。锻炼好的效果和健康的方式很重要。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量。(www.chuimin.cn)

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跑步,每次跑步的时间不应少于5分钟,否则对心肺功能的提高没有好处。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跑步,则每次跑步时间不应少于20分钟,速度要慢一点,保持均匀呼吸。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存在一个合理安排运动量的问题,锻炼效果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

运动量过小,不用动员内脏器官的潜力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担负下来,这样就达不到提高内脏器官功能的目的,因而锻炼的效果甚微。可是,如果一个人运动量过大,运动的时候也没有一定的节奏,长期这样,往往还会对锻炼者的健康有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

客观生理指标的测定:目前常用指标包括锻炼前后及安静时的脉搏、血压、体重、肺活量、心电图、尿蛋白、血色素等。测量脉搏是最简便易行,且最能反映机体情况的一个指标,如果安静时的脉搏与以往比较是逐渐下降或者不变,则表明机体反应良好,运动量安排合适,并且还有潜力。每分钟脉搏的正常变化幅度为2~6次。如脉搏频率超过10次/分,说明机体反应不佳,如无疾病或其他原因,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予以调整。安静时正常的血压变动范围应在10毫米汞柱以内,体重不超过0.5千克。如血压明显升高,肺活量显著下降,体重持续减轻,且减轻幅度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时,说明运动量有可能安排不当,要引起注意。尿蛋白也是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的一个常用指标。

(四)如何控制运动量

通常在进行锻炼时,可以通过调节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来控制自己的运动量。调节运动时间比较容易,一般来说,中老年人每次锻炼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而运动强度则不太好把握,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据有关人士介绍,若想知道锻炼中什么样的心率比较合适,在锻炼之前最好做一些运动机能测试,这对患有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做运动机能测试,可以在功率自行车或活动跑台上进行,试验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数乘以60%~85%,即为平时锻炼中最适宜的心率范围。例如,试验中达到的最大心率数为每分钟160次,那么,你在锻炼中心率的安全范围应是每分钟96~136次。除了测定心率外还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那就是你还可以根据运动中的呼吸状态来判断自己的运动程度,适宜运动量的呼吸状态是运动时呼吸逐渐深长,呼吸次数增加,但呼吸的节律保持不乱,说话时也没有明显的气喘现象。此外,你还可以通过自我感觉来衡量自己的运动量,每个人对运动量的感觉不一样,锻炼后感到全身舒适、精力充沛、食欲增加、睡眠改善,或者虽有疲劳感,但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后疲劳感就消失了,这也表明运动量大小是适宜的。

1.测运动时脉搏

运动前首先要测量并纪录每分钟的脉搏数。小强度运动后,脉搏数以每分钟130次以下,运动后5~10分钟可恢复到运动前的脉搏数为适宜;中强度运动后,脉搏数以每分钟160次以下、130次以上,运动后5~10分钟可比运动前的脉搏稍快10~30次为适宜;大强度运动后,脉搏数以每分钟200次以下、160次以上,运动后5~10分钟可比运动前的脉搏数多30~50次为适宜。

2.根据年龄控制运动量

年龄与体育锻炼中的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体育活动量也应随之减小,现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用“180-年龄”的值作为体育锻炼者的最高心率数,即30岁的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心率数不要超过150次/分,而70岁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10次/分,这一公式已广泛应用到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之中。

3.根据第二天晨脉调节运动量

晨脉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的脉搏数,一般无特殊情况,每个人的晨脉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体育锻炼后,第二天晨脉不变,说明身体状况良好或运动量适中;如果体育锻炼后,第二天的晨脉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说明前一天的活动量偏大,应适当调整运动量;如果长期晨脉增加,则表示近期运动量过大,应该减少运动量,或暂时停止体育锻炼,待晨脉恢复正常后,再进行体育锻炼。

4.主观感觉

体育锻炼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不同,要看自己的感觉。其基本原则为:锻炼时要轻松自如,并有一种满足感,自己感觉很舒适。如果锻炼后有一种适宜的疲劳感,而且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则说明运动量适合机体的机能状况;如果运动时气喘吁吁、呼吸困难,运动后极度疲劳,甚至厌恶运动,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