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跑步的步态周期-普里奥、米勒罗伊的观点

跑步的步态周期-普里奥、米勒罗伊的观点

【摘要】:普里奥、米勒罗伊在《跑步运动系统训练》中提出站立期是指双脚自然站立初次接触地面的时期,摆动期是脚离开地面向后向前的摆动时期。当单腿处于步态周期的循环中,另一腿的步态周期也正准备开始。基本上,跑步时人体结构的状态取决于负责向前推动的主要运动肌肉,以及负责抗衡或稳定动作的对抗肌肉。而在走路的步态周期中,同一时间只会有一个部位的肌肉产生作用。

跑步爱好者可以由分析跑步的步态周期进一步认识跑步,跑步和走路不一样,走路过程中是一脚初次触地,直到同样的脚再次触地的过程,脚始终是接触地面的,而在跑步的过程中双脚是有悬空状态的,是同时离开地面的,跑步的步态周期是由站立期、支撑期及摆动期这些阶段所形成,当一腿进入站立期时,另一腿则处于摆动期。

普里奥、米勒罗伊在《跑步运动系统训练》中提出站立期是指双脚自然站立初次接触地面的时期,摆动期是脚离开地面向后向前的摆动时期。在跑步过程中,脚是在人体处于悬空状态时完成向前或向后摆动的动作的,之后脚会落于地面并吸收冲击力,同时脚上的循环动作也准备开始。如图3-3-1

图3-3-1

(图片来源于普里奥、米勒罗伊《跑步运动系统训练》,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版)

(1)站立期(www.chuimin.cn)

人体肌肉中的四头肌群,特别是股直肌,在脚初次触地之前就已经开始剧烈的运动。脚一接触地面,肌肉、肌腱、骨骼、关节和腿的下半部都会产生作用,其目的是减缓脚接触地面时所产生的冲击力。在理想的状况下,小腿结构中所产生的作用会让脚进行轻微的旋前运动,也就是后脚向内翻的动作。旋前运动会将脚落地时产生的冲击力分散到足弓表面,以减缓对双脚造成的影响。当处于站立中期而脚部没有确实地进行旋前运动时,会造成脚的侧边单独接触地面,而无法减轻落地时的冲击力。另一方面,如果在站立中期频繁地进行旋前运动,由于胫骨会产生内旋,此时将会引起胫骨的疼痛,并导致小腿前侧受伤和膝盖内侧疼痛。忽略旋前或旋后运动、异常僵硬的足弓及过度运动的足弓都不是理想的脚步动作;而轻至中度的脚步旋前运动才能有效地减轻脚触地时所产生的冲击力。

(2)摆动期

脚在初次触地,大腿的腘绳肌群、髋屈肌、四头肌群及小腿肌肉(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会同步运动,促使脚做出正确的起步动作。当单腿处于步态周期的循环中,另一腿的步态周期也正准备开始。在骨盆向前转动的同时,腰大肌会促使髋关节产生屈曲的动作,那么,触地之后的腿就会开始向前移动,当腿在向前摆动时,大腿的腘绳肌群会拉长,此时,四头肌群则开始伸展,限制小腿向前伸展的范围,加速所产生的作用力会让人体从头到脚形成与地面垂直的直线,而小腿和脚则会回到跑步的起始阶段。

双腿的循环是同时发生的,当一脚起步离地准备进入摆动期时,另一腿也开始进入站立期。跑步时站立期和摆动期的核心作用其实完全相同,也就是保持人体上半身平稳的姿势是一样的,骨盆也会在正常的范围内进行扭曲和旋转,由于跑步的步态周期是由双腿在同一时间各自在站立期和摆动期运动,因此在这个阶段中让骨盆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跑步时人体结构的状态取决于负责向前推动的主要运动肌肉,以及负责抗衡或稳定动作的对抗肌肉。而在走路的步态周期中,同一时间只会有一个部位的肌肉产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