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控制力,提升自主感与自我负责能力

增强学生自我控制力,提升自主感与自我负责能力

【摘要】:包括生活习惯的自我控制,身体锻炼的自我控制,劳动的自我控制,尤其是智力领域的各种自我控制。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劝告、监督反馈等各种手段,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感以及自我负责的能力。他很反感对学生的过度控制:许多教师相信,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控制”少年,吸引他们参加文化教育机构和体育组织的活动。

教育中,历来有两种错误的倾向。

一是认为生命应该按某一种样子生长(例如有名的螺丝钉理论),教育应该通过灌输、诱导以及奖惩的方法,把孩子引向指定的方向。人文主义、白板说等,都有这种倾向。有些老师(甚至是大部分老师),都会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观念(偏见)当成绝对真理,然后以各种方式灌输给孩子。

一是认为生命不应该受到任何抑制,不应该受到各种干涉,主张生命自然而然地发展。例如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反映在道德教育中,就是主张不用任何明确的道德目标去影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

但是,成熟的老师,会对自己的观念进行区分:(1)必须坚持的共识,例如道德领域、纪律领域以及学习领域的基本规则,以及应该加以继承的文化传统,这是学生顺利发展的保障;(2)不确定的、必须通过对话来不断相互启发和达成共识的部分,例如涉及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方式等内容。

举个例子,假如将道德养成或学习比作吃饭,老师与学生一起进餐,那么:

1.饭菜的种类越丰富,越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价值多元……)

2.尽可能是自助餐,越是自助餐,越能够满足学生的身体需要,因为每个身体的状况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是道德抉择的主体……)

3.自助餐并不意味着饮食的绝对自由,老师有义务绝对禁止有毒以及过期食品,无论它们看上去多么诱人并且学生强烈地想吃;(任何道德抉择都不是绝对的,都必须基于传统以及底线共识……)

4.老师要不断地介绍各种食物的利弊,示范合理饮食,或表扬能合理安排饮食者,这会形成良好的导向,协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但导向不是强迫规定,而且导向的重点不是食物本身,而是食物与人的关系;(教师秉持在与传统以及异质价值观对话的过程中形成主导价值观,并以此作为共同体的方向……)

5.如果学生长期偏食,老师要进行积极干预,确保学生理解偏食的危害并逐渐纠正,必要时也要采取强制措施。(学生丧失了自主能力或自我教育能力时,教师要果断干预并培育道德自主力……)

总之,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他律逐渐走向自律,从被动地接受外在规范走向形成自己的良心法则。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与自我教育必须紧密地结合起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成学生的自我教育。因为孩子的道德感,必须源于主动的建构,而无法进行外在的灌输。

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从小就应该开始:

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在7~11岁时,就要教会一个人自我管理。而如果需要的话,还要学会“强制自己”的能力。若是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重新教育的问题。(www.chuimin.cn)

这种培养,其实就是各个领域(或者说全部精神领域)的自我控制训练。包括生活习惯的自我控制,身体锻炼的自我控制,劳动的自我控制,尤其是智力领域的各种自我控制(这在小学尤其重要)。教师的作用,是通过劝告、监督反馈等各种手段(甚至包括必要的强制),来提升学生的自我控制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感以及自我负责的能力。

而到了少年期,就进入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是个人智能、道德和社会意识自我肯定的年龄期。在这个年岁上,学生精神上的正常发展,取决于他在集体人际关系和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在智力生活中、在劳动中、在道德信念的形成中)自我肯定的深刻程度。只有当少年不仅学会仔细观察周围世界,而且学会仔细观察自己时,只有当他不仅渴望认识自己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渴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时,只有当他心灵的力量集注于使自己变得更美好、更完善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里谈的是在精神生活一切领域里的自我教育。

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自我教育其实已经成为少年或青年内在的强烈诉求,外在的强制越来越无法令少年或青年信服。少年迫切地需要自我肯定,急于显示自己的力量。而对学校教育来讲,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训诫,而是提供丰富多彩的途径,让少年了解和显现自己的力量与才干,在不同的领域尤其是自己热爱的领域里获得成就找到幸福,一天天地发现自我,形成自己的个性。唯其如此,道德发展才是可能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少年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关系,关心人,帮助人。这些领域,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劳动(例如帕夫雷什中学众多的兴趣小组),可能是一些公益性的活动(少年特别喜爱这些活动)。

除了通过劳动或活动获得自尊感和荣誉感,进而发展道德之外,阅读也是少年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但是指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更是指阅读会刺激学生思考自我与人生。而在这类阅读中,以传记类作品的阅读最为明显。因为少年迫切地在寻找自己,想知道“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而在传记类作品中,少年更容易找到自己的榜样并燃烧起向榜样学习的热情,这是塑造个性的重要途径,也是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少年时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自己甚至找到自己倾慕的伟大人物或卓越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远比说教更为有效。

另外,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了闲暇的问题,即要让学生自我教育,必须有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探索。他很反感对学生的过度控制:

许多教师相信,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控制”少年,吸引他们参加文化教育机构和体育组织的活动。少年成了罪犯或破坏了道德规范,大家都痛心疾首:我们的俱乐部、青年咖啡馆、运动馆太少啦,少年不得不聚集在街头——由此也便发生了放任自流和犯罪现象。对犯罪根源的这种解释,会把家庭、社会人士、共青团和学校引入迷津。在这种解释里,有一种牢牢抓住少年之手一步不放的强烈意愿,害怕他独身自处时就抵御不了坏榜样的诱惑和罪恶的钓饵。

这种情形,源于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学生在学校里被控制得死死的,被机械地灌输各种所谓的知识;另一方面,只要一放假,学生就仿佛囚犯出了监狱,又厌恶任何学习,常常容易迷恋于一些低级幼稚的活动,包括上面所说的“放任自流和犯罪现象”。到现在,这种现象更加严重,许多孩子的闲暇时间,都交给了电脑游戏,QQ聊天,以及另外的一些低级的活动,而不肯从事有意义的探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课上与课下割裂,校内与校外割裂?杜威有一段话一针见血:

凡是所做的事情近于苦工,或者需要完成外部强加的工作任务的地方,游戏的要求就存在,只是这种要求往往被歪曲。通常的活动进程不能给情感和想象适当的刺激。所以在闲暇的时候,不择手段地迫切要求刺激,不惜求助于赌博、酗酒等。或者,在不怎么极端的情况下,求助于无所事事,寻欢作乐,消磨时间,但求即时的惬意。休闲活动,按英文原意是恢复精力的意思。人类天性没有比恢复精力更迫切的要求,或者说没有比这更少要避免的。有人认为这种需要能够加以抑制,这是绝对错误的。清教徒的传统不承认这种需要,结果造成大量的恶果。如果教育并不提供健康的休闲活动的能力,那么被抑制的本能就要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有时是公开的,有时局限于沉迷于想象。教育没有比适当提供休闲活动的享受更加严肃的责任;还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健康,更重要的,如果可能,是为了对心灵习惯的永久的影响。艺术就是对这个需求的回答。

由此可见,课外或校外的问题,或者学生是否能有效地利用闲暇时间发展个性的问题,即自我教育的问题,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必须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