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及培养规律

道德习惯的重要性及培养规律

【摘要】: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少年不仅对好的行为,还要对那些不可以做的、不允许的行为做出情感上的评价。对“不可以”的体验,这就是培养个人在社会中判别道德方向。最主要的“不可以”,这就是不可以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我们认为每个少年对这种“不可以”的体验是道德修养的基本特征。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三条规律,是使道德原则与教师促使学生做出的行为互相一致。

道德习惯的源泉,就在于高度的自觉性与对一些现象、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他们的道德品质的个人的情感评价之间的统一。从少年心灵深处所进行的那些理智的和情感的过程来看,道德习惯的培养具有特殊的意义。道德习惯是道德观念和信念的入门。道德习惯的形成,是教育者深入被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中去的途径,不通过这一途径就不可能理解一个人,也不可能用细腻的手段,即用语言和美感去对人施加影响。

由于有了道德习惯,社会觉悟和社会道德的规范就成为个人的精神财富。没有道德习惯就不可能做出自我肯定、进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自尊自爱。道德真理成为一个人心中的某种神圣的、无条件的、极其珍贵的东西,这正是因为人把这一真理的崇高性铭记在心,闪电似的情感信号进入他的意识中:就是应该这样做,因为自尊心不允许他有另外的做法。习惯使内心中良心的声音高尚起来,情感总是保护着意识。这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在少年时代才能完成,因为人正是在这一年龄时期才开始理解道德观念的概括性。少年期似乎对各种思想敞开了通向心灵的道路。如果道德修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期没能成为习惯,造成的损失是永远也弥补不了的。

如何在少年期培养道德习惯呢?必须做些什么才能扩大觉悟的范围,使其包括成为个人的神圣的绝对真理的那些最重要的道德财富。

在少年期自觉性和道德情感的统一对于道德发展具有最重要的意义。道德情感是照耀人的行为道路的光线。苏联心理学家П.М.雅各布松写道:“道德情感使人开始生动地理解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没有道德情感,这些规范在本质上是与他格格不入的。”[8]我努力促使我的学生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产生关切的、同情的情感,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建立起爱憎分明的情感评价,使少年把所有的一切都放在心上,不仅从意识上,而且从感情上去认识它们。

少年们和我一起去了解周围世界,而我仿佛是在向他们传达我自己对事物、现象、事件的态度,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们对它无动于衷。我们沿着树林走,等待着我们的是有趣的一天——休息、散步、阅读、观察、认识世界。

在路上我们看到:一辆卡车停在路上,司机在忙碌地检查发动机。他看到了我们,好像在问能不能帮他一把。我们感觉到,虽然这个人一句话也没说,但他在期待着我们的帮助。在这种场合必须对少年们说几句,促使他们深入地思考现象的本质,用道德真理去激励他们。我说了这样的话,这些话进到了孩子们的心坎上,可能这首先是因为这些话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我们忘掉了树林的诱惑。(当然,没有完全忘掉,我们还惦记着它,但良心告诉我们,袖手旁观是可耻的。)我们中的一些人到村里的机械维修站去,另一些人留下来帮助司机。

发现现象、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道德的方面,用心去认识世界,这是培养义务感的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公民的义务感是在基本的道德习惯中孕育的,这种道德习惯是在少年期通过正确的教育在人的心中牢固地形成的,养成了帮助人的习惯,就无所谓别人是否请求帮助。

很重要的是要使周围世界的现象,尤其是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屡屡地激动少年,促使他们去体验各种各样的情感,从亲切的同情、分担别人的不幸,到对恶行愤懑不平。我坚信,如果少年养成了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他就开始用别人的眼光看自己,产生一些使自己不安的想法,例如,如果我对别人的不幸、恶行无动于衷,人家会怎么想我?人家会怎么想?……这个令他不安的想法,用形象的语言说,就像是一根灵敏的导线,情感信号沿着这根导线从心灵传递到意识:如果我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我就不能再尊重自己。只有这样道德概念才能成为习惯。使道德概念成为习惯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对少年单独面对各种情况时的所作所为做出的公民的、集体的道德评价。集体中的精神交往应该如此地丰富,个人对集体的义务感应该如此的牢固,使得当生活要求少年发挥个人的主动性,表现出决断、毅力、勇气和诚实精神时,即使只有他单独一人,他也能感觉到集体的目光。

我们的任务是要使一些最重要的道德习惯发展成传统,首先要养成当为了他人的利益必须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时牺牲自己的利益的习惯。习惯向传统的转化,这是对意识进行的复杂的改造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这种改造就不可能建成共产主义。长期形成的旧的传统,用列宁的话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势力。在我们的时代正在进行着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这就是建立起新的传统,这样的传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该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成为传统的习惯,对人具有巨大的支配力,其教育力量就在于此。在少年时期的我的学生集体中形成了一种传统:集体对你个人的舆论,取决于你对母亲、姑娘和妇女的态度。这一传统成了推动自我教育的强大力量:每个小伙子都愿意以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证明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www.chuimin.cn)

培养道德习惯的另一条重要的规律,就是对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对那些能反映出对劳动、对自己的亲人、对集体成员的态度的行为,做出情感评价并进行亲身体验。我们总是力求使少年把独立完成作业当作一种乐趣来体验,自己的抄袭和白白享受别人的劳动的行为,使少年产生对自己的不满。

为了产生这种体验必须有一定的准备:要准备好能激发自我评价的词汇。培养和发展细腻的情感就需要发挥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情感上的评价,他就应该调动自己的意志的力量。就有关自我教育方面的问题提出建议,选择专门的练习,所有这些都是形成道德习惯过程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少年不仅对好的行为,还要对那些不可以做的、不允许的行为做出情感上的评价。对“不可以”的体验,这就是培养个人在社会中判别道德方向。最主要的“不可以”,这就是不可以对周围发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我们认为每个少年对这种“不可以”的体验是道德修养的基本特征。让每个少年体验到激动人心的快乐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积极参加那些初看起来不涉及其个人利益的活动,这一切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培养道德习惯的第三条规律,是使道德原则与教师促使学生做出的行为互相一致。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理想、坚持原则等共产主义道德的神圣真理,不必随时随地地反复强调,也不必与属于基本的道德修养的事情联系起来。一个少年在课桌上乱画,给同学下绊,那个同学摔倒了,碰破了鼻子,不必为了这些事开始对少年长篇大论地谈论对祖国的义务和英雄们的功勋。

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有合适的场合,掌握分寸。

我们依据这些规律制定了道德习惯纲要。纲要中列入了下面这些道德习惯:做事要有始有终;做事不马马虎虎,而只能认认真真地去做;任何时候都不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盗用他人的劳动成果;帮助老弱孤寡者,而不管这些人是否是你的亲人或“外人”;自己的愿望要与满足愿望的道德权利相一致;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为了满足我的愿望而使家长受到某些限制或造成困难;自己的快乐、满足和娱乐,要与别人的需要相协调;我的快乐不能给别人带来忧虑或痛苦;不隐瞒自己的不体面的行为,有勇气把这种行为坦诚地告诉你认为必须告诉的人。

培养道德习惯不需要采用什么特殊的方法或方式,道德习惯的培养体现在集体主义者的相互关系的本质之中。在道德教育的这一个精细的领域中,最重要的是使少年自己的良知和意志成为促使他做出好的行为的主要动力。

不应把教育归结为下命令和盲目地服从。少年应该始终感觉到,如果他缺乏意志,就不可能有好的品行。当环境本身要求少年正确评价自己的不良行为时,这一点就尤为重要。从孩子们来到学校的第一天起我就培养他们习惯于这样去思考:承认自己的不体面的行为,这是高尚的。不允许以惩罚相威胁来“逼供”,不允许采用惩罚去培养道德习惯。一般说来,采用惩罚这种手段需要很大的自制力和机智。一个好的、熟练的教师,他随时都准备好了这种手段,但是他从来也不采用它。在盛行惩罚的地方,在为每一件可能的不良行为都规定了相应的惩罚措施的地方,是谈不上道德习惯的培养的。马克思说过:“从该隐以来,利用刑罚来感化或恫吓世界就从来没有成功过。适得其反!”[9]给儿童和少年带来最大危害的是未经过周密考虑的、头脑发热时做出的惩罚。这种危害就是使被惩罚者不需要调动自己内在的精神力量去使自己变好。Ф.М.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惩罚使人摆脱了良心的谴责。这句话饱含着高明的智慧。要让一个人为自己的过失难受,受自己的良心的谴责,是很困难的,与此相比施加惩罚就容易得多了。童年时期,尤其是少年时期的自我谴责、良心的召唤,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我总是尽量让少年自己去思考自己的不良行为,然后他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我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为自己的过失感到难过,这是对其他人的不良行为采取不能容忍的、毫不妥协的态度的重要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