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童年期和少年期教育的两个源泉

童年期和少年期教育的两个源泉

【摘要】:可突然发生了这件令人痛心的事。这个事件开始让人们去思考道德教育的两个源泉问题。这一切都是由教育者事先规划、制定好了的。这个源泉在童年期尤其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儿童周围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氛围,是能向儿童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虽然这些信息并不是专门为教育提供的,却能产生强烈的教育作用。

有一件事使教师们震惊不已:科利亚·兹是一个大家公认的文静谦逊的少年,语文老师的骄傲(他的作文写得非常好)。突然,他做了一件可耻的事。在夜里他打开物理专用教室的窗户,爬进去从录音机里偷走了电动机,同时还弄坏了一些零件。他的家庭似乎没什么问题。父亲在一家工厂工作,是一个不错的家长。他多次在家长会上头头是道地发言,大家都还记忆犹新:

“要是父母热爱劳动的话,他们就是一句话不说,这个家庭也已经在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们热爱劳动了。”

可突然发生了这件令人痛心的事。这是在战争结束没几年时发生的,物理专用教室还刚刚在筹建。录音机是学校校友,一位军官送给母校的礼物,它是集体的骄傲。教师们都在想:“人身上的坏东西是从哪儿沾染来的呢?”

大家开始对培养道德信念和习惯这个复杂的教育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师们仔细地考察了科利亚·兹的家庭情况,结果发现了初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是非常令人不安的现象。父亲每天下班总捎带一点小东西回家:或是几段电线,或是几块金属片,或是一根小管子,或是一只轴承。儿子帮助父亲把这些小零件分门别类放在家庭工作间的许多小架子上。儿子从未问过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父亲并不认为这样做是可耻的,他没想到,他的行为能对儿子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父亲从未拿过邻居的一根钉子,因为他认为这是偷窃行为。我们说了一些令这位父亲感到苦涩的话,把他曾对别人讲过的有关父母榜样作用的那段教诲用来提醒他。

这个事件开始让人们去思考道德教育的两个源泉问题。第一个源泉是预先计划好的教育工作,这包括:集体中多方面的道德、劳动、创造和公民政治的相互关系,这些相互关系是为培养人而专门建立的;教育者的话;把老一辈创造的、设法获得的或通过斗争才得到的宝贵财富传给青年一代。这一切都是由教育者事先规划、制定好了的。

但是还有另一个教育源泉同样相当重要。这个源泉在童年期尤其起特别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儿童周围的复杂关系。这些关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氛围,是能向儿童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谁也没有把这些关系当作一种专门的教育方法进行思考,可是,成年人越是不把这些关系看作是一种能对儿童的精神世界起影响作用的力量,这个力量所起的教育作用就越大。这里必须再一次强调一下“关系”这个词,因为儿童把自己周围的一切(不仅是人,还包括事物和现象)看作是具体化了的人的观点、判断、习惯和意向。

长日制班的教导员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的食堂。他自然不会忘记,让大家在吃饭的时候要遵守行为文明准则,以便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进一步巩固道德的和审美的日常生活习惯。但是他带儿童来食堂,并不是为了对他们进行教育,而只是为了让他们吃饱肚子。这是最最主要的目的。在食堂里儿童不仅吃饭,还会看见许多事情,有好的也有坏的。这不,一个七年级学生把一个一年级小学生从餐品柜台边挤开,自己买到了需要的食品,而那个小男孩却被挤到了队伍的末尾。这不,学校食堂的女工,一位接近老年的妇女提着一桶脏水朝院子另一头的水坑走去。迎面走来两个十年级学生,他们比玛莎阿姨高出一头,力气显然比她大得多。他们都闪到一边,让玛莎走过去,生怕她提的脏水桶碰到他们的衣服上。他们皱起了鼻子,因为桶里的东西不那么干净。他们朝小窗那儿跑去,随即就已经从那边传来了他们的声音:

“怎么没有干净的大碗啦?”儿童看见两个女孩子走到餐品柜台前。一个女孩买了一块巧克力糖,另一个买了一张汤票。一个女孩在吃巧克力糖,她的女友忘了买面包,又朝餐品柜台走去。在乱糟糟的食堂里似乎谁也注意不到这些,儿童也不会动脑子琢磨他眼前发生的事,但是任何事情都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眼见的一切,都会反映到儿童的脑子里。这不,儿童已经注意到一件不寻常的事情了。在忘记买面包的那个小姑娘旁边,坐着一个顽皮的男孩。

他绷着脸,一副不满的样子。他面前放着一杯牛奶和一块白面包。他咬了一口面包,就把它放到桌子上,又跑到餐品柜台,买了些饼干。而面包已经被他推到了桌子角那儿。这不,儿童又看到洗脸盆那儿挂着一块脏手巾。谁愿意洗手就洗,不愿意洗就不洗,而谁都不想多此一举,因此谁也不去洗手。

窗台上摆着一盆玫瑰花,盆里扔着一些吃剩的苹果核。玻璃窗被苍蝇弄得很脏。厨房里传来一阵发脾气的声音:是一个男人的嗓音,他正在骂人,说窗户没擦净,脸盆架下面的墙壁没刷白。

儿童所看到的一切似乎只在他的意识表层一晃而过。教导员注意的是谁也别提前离开饭桌。吃完饭,孩子们就站起身(大家都想快点跑到运动场去),在教导员的指挥下齐声说:“谢谢这顿午饭!”(教育工作计划上事先规定好应该这么做)这句话是用来感谢女厨师和玛莎阿姨的,可是她们现在根本顾不上这些,卫生检查员正在呵斥她们,威胁说为了什么事要在卫生手册上记上一笔。

人们的生活一幕幕从儿童眼前闪过,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到儿童的记忆中,有时是绕过意识,似乎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记忆深处。生活不但反映到意识中,也反映到潜意识之中。记忆是自动工作的,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进入潜意识的要比进入意识的多。在潜意识里,信息不是杂乱无章地堆积在一起,而是分门别类、有系统地排列起来,而人的各种社会本能就是由此表现出来的。如果一个儿童吃完了一个苹果,手里拿着咬剩下的苹果核找地方扔,当他没找到垃圾箱时,就把苹果核揣进了自己的口袋里——这里起作用的就是人的社会本能,这种本能是通过潜意识中信息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虽然这些信息并不是专门为教育提供的,却能产生强烈的教育作用。如果没有这种信息,一切善良的劝导都是徒劳的,对儿童来说如同对牛弹琴。

儿童在学校食堂的20分钟里所看到的一切,反映到他们的潜意识里,有好的东西,也有一些事实是与教师平常经常对他们讲的完全相反。这些事实乍看起来无足轻重,然而从教育角度来说就是危险的。儿童的意识和潜意识中,这种在实质上与教育者的教导相互矛盾的信息反映得越多,人的理智就变得越发软弱无力,因为理智如同人的主要守卫者和行动主宰。预测性、筹划性教育方法和非预测性教育方法(这是形成人的各种社会本能的媒介)之间的差异越大,培养和形成实践中所说的“良心的呼唤”就越难。良心的呼唤就是发自内心要求自己做出有益的、必要的和美好的行为。只有当预测性和非预测性、筹划性和非筹划性教育方法协调一致,良心的呼唤才能够形成。(www.chuimin.cn)

良心的呼唤是一种力量,它能促使儿童在没有找到垃圾箱的时候把苹果核藏进自己的口袋;它能促使一个人懂礼貌地抢过妇女手里的脏水桶,把脏水倒进水坑,把桶还给那位妇女而不求人们对他的行动表示谢意。看来,这些都是很重要的。

在潜意识中,如果没有各种信息经常不断地积累,也就无从谈起良心。

因为这些信息中包含着人的高尚行为:热爱人,渴望互相帮助,对以暴力待人的现象疾恶如仇并决不妥协,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怠惰懒散的寄生虫生活的决不容忍,尊敬老人,扶持弱者,富有同情心。

良知服从于意志和理智,即服从于人民的智慧所说的“大脑的主宰”,假如人不受制于这个主宰,假如人的各种高尚行为本身不能使机械的、逻辑的和情感的记忆变得丰富起来,那么这个主宰则毫无意义,因为人的高尚行为是人类自古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如今,在人类道德修养的最高成就——共产主义理想(即用共产主义方式实现人的道德完善)的光芒照耀下,人的高尚的行为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第一个教育源泉与第二个教育源泉的和谐统一,要求受教育者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和建立环境的活动,以便加强各种筹划性、预测性教育方法的功效。

马克思曾写道:“……但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6]教育人的工作只能在人的氛围中进行,人类的道德成就、人的世界、社会和国家的思想在人的氛围中所反映的深度,决定了教育者有筹划、有预测且目的明确的努力会有怎样的效果。道德教养归根结底就是指一个人努力做好事不去做坏事。在我们的社会里,善这个概念具有深刻而多方面的含义:为确立共产主义理想而积极工作,为人民忘我劳动,巩固祖国的强大威力,为祖国树立荣誉、增光添彩,爱劳动、爱人们、诚实、正直、谦逊,与一切坏人、坏事,特别是与祖国的敌人势不两立。善良是道德财富的顶峰,坚信这一点,人的行动就会有无比巨大的动力。

这种信念也就是人民的智慧所产生的、人类和人的世界所创造的“大脑的主宰”。但是人类世界的智慧只有在下述情况下才能驾驭意识:人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的情感,这是一种出自本性的情感,它已成为个人的良心和个人的观点。

一个有道德教养的人,看到妇女拿着力不胜任的重物,就会感到身边发生了某种不好的事情,如果他不去帮助这个妇女,就会感到自己很可恶。这时候发自意识和潜意识深处的良心的呼唤就立即提醒理智:“注意!快行动吧!下命令吧!”理智马上就下命令,双手伸向那个妇女拿不动的重物。形成这种良心的呼唤的,是个人记忆中大量积累起来的实际经验,其中包含着崇高的道德思想。

对未来教育过程的前景和方向考虑得越多,我就越发深信:道德上的纯洁、精神境界的崇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美,形象地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根连接童年期、青年早期(特别是童年期和少年期)的红线的牢固程度如何,观念、真理、思想都是在这个时期在年轻的心灵里确立起来的,这些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不可动摇的、无限珍贵和神圣的东西。

我认为,使少年对世界的观察和他本人对客观现实、各种现象的态度与其内在的潜力、各方面的才能和具备的条件相适应,是教育的最主要任务之一。祖国这个概念,是少年道德教育和道德成熟的基础。一个人在少年期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财富,是他带着对祖国的责任感通过观察世界而获得的。对他来说,最珍贵、最神圣的东西是祖国的荣誉、光荣、强大和独立自主。通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对人们的态度、帮助弱者、爱劳动、谦虚)可以判断出他对人民最珍贵的圣物的态度如何。我们的学校集体首先要关心的是,少年在了解共产主义建设者的过去和现在、生活和劳动的同时,应当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公民;应当使每个少年懂得,我们之所以努力在他们的内心激发一种人类的美,首先就是要让他们从中理解、感受那种鲜明的、有意义的、精神丰富的公民生活。公民的思想、公民的信念、劳动,这些构成了少年期精神生活的氛围,高尚的、敏感的和严于律己的良知(人的良心的召唤)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我们的少年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公民来尊重,这样他才能够珍惜最宝贵的珍品——人民的圣物。少年期的公民生活是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总是力图使公民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以便使他们的感情和体验在高尚的行动中,在为人们、为社会、为祖国的劳动中表现出来。

教育中最细致的方法是表扬好的行为,称赞好人好事,鼓励人们做出从本质上表现人类高尚情操的行为。形象地说,表扬就如同是教儿童阅读那些叙述人类基本素养的书籍。家庭和集体的赞扬,能在儿童心目中提高他自己的地位,确立他的自豪感。但是,如果只有表扬才能给儿童带来欢乐,那就潜伏着一种危险。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

令人不无忧虑的是,有的学校对儿童的一些理应作为日常行为准则的行为过分夸奖(例如,把捡到的一个卢布放到了教师休息室的桌子上,墙报上就表扬了他的行为)。这是在戏弄人生,这种儿戏会使人养成道德上的不光彩:他洗手是因为人们看得见他的手,但他的脚仍然是脏的,因为反正穿着鞋,人们看不见……在人们面前,他极力表现得规规矩矩,可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独自一个人时的诚实,是对人们、对社会尽责的表现,这是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必须培养的重要的道德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