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孩子对待生物的冷漠和美的践踏,令人不安的残忍行为

孩子对待生物的冷漠和美的践踏,令人不安的残忍行为

【摘要】:个别孩子对待生物和周围世界的美的冷漠态度使我非常不安,孩子的那种乍看起来令人不解的残忍行为也使我不安。所有的学生都爱护长在院子里的美丽的美人蕉,可是柳夏走近花坛把这株花拔掉了。我为孩子们这种既赞美美好事物而又对美的践踏无动于衷的混乱现象感到诧异。在她成为新生命的创造者之前,爱护生命的情感早已在她的心灵中确立了。善的根源在于建造、创作、确立生命和美。

个别孩子对待生物和周围世界的美的冷漠态度使我非常不安,孩子的那种乍看起来令人不解的残忍行为也使我不安。譬如,我们走在草地上,草上飞舞着蝴蝶、野蜂和甲虫,尤拉捉了一只甲虫,从兜里掏出一块玻璃片就把虫子剖为两半,“研究”起它的内脏来了。在我们学校的一个僻静角落里连续多年都有好几窝燕子。有一次我们到那里去,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几句燕窝的事,舒拉就已经往燕窝里扔了一块石头。所有的学生都爱护长在院子里的美丽的美人蕉,可是柳夏走近花坛把这株花拔掉了。凡此种种,在“快乐学校”的最初日子里就出现了。我为孩子们这种既赞美美好事物而又对美的践踏无动于衷的混乱现象感到诧异。在我没和这些学生相处之前我早就确信,欣赏美——这只是良好情感的最初萌芽,必须发展它,使它变为要求行动的积极愿望。科利亚和托利亚的行为尤其使我不安。科利亚有捣毁麻雀窝的一种狂热。据说,他常把那些从被毁的鸟巢里跌落下来的羽毛未干的小雀扔进榨油厂的污水管里。小雀久久地在里面唧唧叫,而科利亚竟然还把耳朵贴近管壁去听。孩子的残忍性不只表现在目睹过家里丑恶行为的科利亚一人身上,也出现在正常环境里生长的孩子身上。而最令人焦虑的则是孩子们不以这些“微小”的凶狠行为和对美、对生活的冷漠为耻,这种行为和态度会逐渐发展成麻木不仁,乃至冷酷无情。

怎样才能唤起孩子们的快乐、善良的情感?怎样在他们的心灵中培养起对生物和美好事物善意的爱护态度?一次在田野里游玩时我们发现一只翅膀受了伤的云雀。鸟儿拍打着双翅艰难地在地上挣扎,但是飞不起来。孩子们捉住了这只小云雀。这小小生命在孩子手里颤抖着,珠粒般的两只眼睛仰望着晴空。科利亚攥紧了拿着鸟的那只手,小鸟发出凄厉的叫声。孩子们笑了。

“难道他们当中谁都不怜悯这只被它的同类遗弃在旷野的小鸟?”我这样想着看了看孩子们,看到莉达、塔尼娅、丹卡、谢廖扎和尼娜几人的眼里含着泪水。

“你干吗要折磨小鸟?”莉达抱怨地问科利亚。

“怎么,你可怜它吗?”科利亚问,“那你就拿去伺候它吧!”他就把鸟扔给了莉达。

“就是可怜,就要伺候。”莉达抚摸着小云雀说。

我们来到了林边空地。我给孩子们讲,秋天候鸟都要准备飞到很远的南方去,只有一些孤苦伶仃的鸟遗留在荒凉的田野里,有的因为翅膀受了伤,有的是从猛禽的利爪中挣脱出来而致残的……可是严酷的冬季带着暴风雪和严寒就要来了。这只小云雀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可怜的小鸟一定会冻死。可是它鸣叫得多好听啊,它使春天和夏天的原野充满令人神往的音乐。云雀是太阳之子,童话里讲“这种鸟是从太阳的火焰中诞生的”。因此,咱们的人民把它称为“жаворонок”,即“жар-воронок”[2]……你们当中有人知道吗,当手指冻得发僵的时候是多么疼痛,令人窒息的凛冽寒风吹来时是多么难忍。你们可以赶快回家,到火炉旁烤烤暖融融的火……可是小鸟到哪里去躲避呢?有谁去管它呢?它冻得僵硬僵硬的。“可是我们不会让小云雀冻死,”瓦利娅说,“我们把它放到暖和的地方,给它搭个窝,让它等着春天的到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出主意,怎么给小云雀弄个住处。每个人都愿意把小鸟带到自己家里去过冬。只有科利亚、托利亚和几个男孩没说话。“孩子们,干吗要把小云雀拿到家里去?咱们给它在学校里搭个暖和的窝,咱们喂它,给它治伤,到春天就放它回晴空中去。”我们把云雀带回学校,放进笼子,摆在房间里(这时已经给这班孩子拨了一个房间)。每天早晨都有一个孩子来照看小云雀,饲料由孩子们带来。

几天之后,卡佳拿来一只啄木鸟,是她爸爸从森林里捡回来的。看样子,它是从猛禽爪中侥幸逃脱的。啄木鸟的翅膀无力地耷拉着,背部还凝着一层血。我们把它和云雀放在了一起。谁也不知道该给啄木鸟喂什么,是喂小甲虫吗?上哪里去找,在树皮里去找吗?

“这我知道,”科利亚带着自诩的神情说道,“它不光吃小甲虫和蚊蝇,还爱吃柳树嫩芽和草籽。我看见过……”他本想再说些什么,但是有些不好意思了。可能是他捕捉过啄木鸟。

“好吧,既然你知道怎样喂啄木鸟,那就由你来弄饲料吧。你看,它的眼神多可怜啊。”

科利亚便给鸟送起饲料来了。当时他还没有怜悯生物的情感,他只是由于小朋友的赞扬(“咱们的科利亚真行,知道该给鸟喂什么东西。”)而感到高兴而已。不过,即使良好情感始于虚荣心也无妨。先让好行为形成习惯,过后它就会唤醒心灵。

我追忆了男孩子们对于“你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的几百种答案:想成为力气大的、大胆的、勇敢的、聪明的、机灵的、无所畏惧的人,但谁也没说成为善良的人。善良为什么没能跟英勇和无畏这样一些高尚品质列在一起?为什么男孩子甚至会因善良行为而感到不好意思?要知道,没有善良,没有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的那种出自内心的温暖,就不可能有心灵的美。我也思考过,为什么男孩子比女孩子的善心要少些?或许,这只是一种感觉?不,实际就是这样。女孩子之所以比较善良、富有同情心、温柔,大概是由于她从幼年起就已经带有一种尚未意识到的母性本能的缘故。在她成为新生命的创造者之前,爱护生命的情感早已在她的心灵中确立了。善的根源在于建造、创作、确立生命和美。善与美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费佳带了一只黄鹂到学校的那天早晨,简直成了孩子们的节日。这只鸟不知因为什么也飞不动了,它是费佳在饲养场附近的树丛中找到的。孩子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小鸟身上色彩美丽的羽毛。我们总是在“小鸟医院”(孩子们这样叫自己房间里的那个角落)旁迎接新的一天并在这里送走这一天。

科斯佳拿来一只瘦弱不堪的麻雀,这是他在路边捡到的。小麻雀连一粒粮食、一粒面包渣都不吃。科斯佳为小麻雀的病而心里不好受。当这只麻雀死了的时候,我们都很难过。科斯佳哭了,女孩子也都哭了,科利亚变得郁郁不乐,沉默寡言。

我记得亚努什·科尔恰克的一段话:“那纯净的孩童的民主是不顾宗法制度的。长工的汗水和同年伙伴的饥饿,小黄马和被宰杀的母鸡的厄运,都很容易地会使他伤心。鸡犬使他感到亲切,蝴蝶和花朵被他视为同类,石子和贝壳被他当作兄弟。孩子不会带有爱出风头的人的妄自尊大,他不知道唯独人才有心灵。”[3]是的,事实就是如此,不过善良的孩子不会从天而降,那要去培养。(www.chuimin.cn)

有一次在山谷中散步时,孩子们找到一只一条腿受伤的小兔。我们把它带回自己的活动室,养在一个新笼子里。又办起了一所医院——小兽医院。

一周之后,拉里莎抱来一只冻得发抖的小瘦猫。我们把它跟小兔养在了一个笼子里。孩子们操心的事多了起来:他们给小兔带胡萝卜,给小猫带牛奶

一天早晨,当我们看到小猫和小兔彼此紧紧偎依在一起熟睡的情景时,孩子们的欢喜劲,简直难以形容。他们担心吵醒小动物,都低声细语地说话。冬天,“小鸟医院”里又添了几只山雀,是孩子们在给过冬的鸟设的食槽旁边捡回来的……还有一件使我非常高兴的事:有些孩子在家里也设了自己的“鸟医院”和生物角。而当我们的活动室有了养着小鱼的鱼缸时,孩子们便央求家长在家里也搞一个鱼缸。许多家长来到学校,询问该怎么搞。当时很难为鱼缸物色水草和鱼苗,饲料也不好找。可是由于孩子非要搞不可,所有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孩子们既不让家长也不让我安宁。斯拉瓦和季娜的母亲来说,孩子们让人不得安生,别人有金鱼,可咱们家没有。只好向高年级同学求援了。

那些年还没有学校工厂,为了制备鱼缸,迫使我们装备起第一个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小工厂来。

我们永远也忘不了大家围坐在有小灯泡照明的鱼缸旁欣赏小金鱼的那些夜晚。我给孩子讲大洋的深渊,讲海洋生物非常有趣的生活。我那些很早就毕业现已长大成人的学生终生都铭记着那些夜晚。前不久科利亚对我说:

“我常常梦见那只小灯泡。它那亮光成了知识的第一个源泉。它使我想更多地知道海洋深处的奥秘,知道神奇的鱼类……”

既然年已24岁的成人还能怀着这样的热情回忆那些鱼,这说明那不是微末琐事,而是善良情感的一条渠道。我一直怀着急切不安的心情期待周围世界的美什么时候能在最冷漠的心灵中唤起善良的情感——爱抚和恻隐之心。

我永远忘不了那年秋季初寒的日子。我们来到花园的玫瑰丛旁,看到开着一朵鲜艳的花,细嫩的花瓣上挂着露水。这朵花出奇地熬过了夜寒幸存下来。

我们看着花朵,内心产生了忧伤之情:严寒不久即将摧毁这幅美景。我的眼睛跟科利亚的目光相遇:第一次在他的眼神里看到了忧伤和牵挂——纯洁的幼儿情感。随后我们又到暖房,那里有几盆在我们当地少见的花卉——杜鹃花、仙人掌等。我们围在了一朵小红花旁,这是仙人掌开的花。我们久久欣赏着这朵花。

对生物和美的事物的关爱,逐渐融入孩子们的生活。1951年深秋,正当树木落叶时,我们到树林里去挖了一株幼小的椴树,带回来栽在校园里。小椴树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想象、幻想、创作关于它的故事,把它当作会感受和体验我们的关怀和不安心情的人物。每当下起温和的秋雨时,孩子们就高兴:我们的朋友正需要多一些水分。而当严寒封冻了大地、刺骨寒风在旷野呼啸时,我们又担忧:我们的朋友会感到寒冷。孩子们便铲起积雪培在树干周围。女孩子们拿来一些芦苇把树干包扎起来。春天到来时,我们常常到我们的朋友那里,怀着不安的心情察看:发出新芽了没有。第一批嫩绿的小叶子使孩子们欣喜若狂:椴树活着。夏天我们给它浇水。

集体的爱抚和善良情感,集体的良好意愿,是一股多么巨大的力量。它犹如汹涌的巨流把那些最不易动情的人也触动了。我高兴地看到科利亚、托利亚、斯拉瓦、彼得里克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自己的朋友——葱绿的小树旁,看到他们喂鱼缸里的鱼时眼睛如何闪耀出喜悦的光芒。

那些曾因想到小小的椴树在隆冬严寒中会觉得冷而心情不安的人,如今已是成熟的成年人了。我们的朋友也已长成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来到它身旁的已经是青年男女、年轻父母了,当他们回忆起童年时代那黄金之秋时,他们的心还激荡着美好的情谊。

经验证明,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善良情感、情感修养这是人性的核心。如果在童年培养不出善良情感,那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因为在心灵中确定真正人性的东西,是和认识最初的最重要的真理和体验与感受本民族语言的细微色彩同时进行的。人在童年时期应当经历一个培养情感的学校——培养善良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