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书》曰:“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平章百姓,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先修其身而以渐推之于九族,而百姓,而万邦,而黎民,其重秩位如此,而其修身之道则为中。其禅舜也,诫之曰“允执其中”是也。是盖由种种经验而归纳以得之者,实为当日道德界之一大发明,而其所取法者则在天。故孔子曰:“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公上》)
又曰: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尽心下》)
又曰: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尽心上》)
此皆道德之膄溢而为文字者,诚于中形于外,不可以伪为者也。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又曰: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尽心上》)
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如曰: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万章上》)
孟子学说最合世界大同公理、民贵独夫等说,允具共和之精神,为二千年其他载籍所远不及。此章主旨亦同,而兼天人二义,立言尤为通达精到。盖共和之真谛,在合大多数之公意,此大多数之公意,非仅民字所得面包,不得不属之于天,而其实仍自人心之同然者。征之天视民视、天听民听,其义实精妙绝伦。欧美最近之政治家,持论不能有过也。
至于舜,则又以中之抽象名称,适用于心性之状态,而更求其切实。其命夔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言涵养心性之法不外乎中也。其于社会道德,则明著爱有差等之义,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为司徒,敬敷五教在宽。五品五教,皆谓于社会间,因其伦理关系之类别而有特别之道德也。五伦之教,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其实不外乎执中,惟各因其关系之不同,而别著其德之名耳。由是而知中之为德,有内外两方面之作用,内以修己,外以及人,为社会道德至当之标准。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如曰:(www.chuimin.cn)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尽心上》)
闻一善言则从之,见一善行则识之,辟若江河之流无能御止其所欲行,非圣贤果能如是乎?
其论舜之大孝,见其答万章之间: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万章上》)
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此大舜之孝心也。又曰: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离娄上》)
瞽瞍顽父也,尽其孝道而顽父致乐,使天下化之,为父子之道者定也。由是可知天下化天下定而后谓之大孝,舜之所以为圣在此。
其论舜之爱弟,如曰:
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之,在弟则封之。”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万章上》)
至舜之道德,亦舍己从人,与人为善。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公孙丑上》)
朱晦庵释之曰:与,犹助也。取彼之善,而为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能使天下之人,皆劝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如此。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第一项施行仁政之方针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第二项施行仁政之纲要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
2023-11-22
吾国周代主张以心性为教育之基点者,除孔子、子思而外,厥推孟子。此不独能洞悉孟子以前之教育思潮,且能借知孟子教育思想之渊源焉。及至孟子时,性的善恶问题,已成为当时教育哲学上之争辩问题。然《大学》《中庸》之心性教育,洵可代表那时代教育思潮之精神也。第二项教育之目的《大学》中所云教育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将教育目的分成两面,一为明明德,一为亲民,结果须止于至善。......
2023-11-22
吾国古代圣贤,素爱和平,志在仁民,故有非战之议、废兵之举,古书胪列,在在可考。然古代诸圣贤中反对兵家者,以孟子为尤激烈。关于此类之文句,在《孟子》书中屡见不一见。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之禁攻寝兵,发挥淋漓尽致。今日世界已成战争之场,使彼战争之邦,得开孟子非战之说,以戢其相攻之野心,而使其有仁爱之同情,则不难一举战争之场,而变为和平世界。......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