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教学法及学习法详解

孟子教学法及学习法详解

【摘要】:第一项孟子之教授方法孟子之教授方法,归纳之可分为四,即:(甲)正身,(乙)诚意,(丙)出之审慎,(丁)施以规矩,是也。第二项孟子之学习法孟子之学习法有八项。(甲)知耻知耻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一要素。(乙)尽力尽力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二要义。(丙)用心用心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三义,亦为求学不可缺之条件。(丁)虚己虚己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四义。

第一项 孟子之教授方法

孟子之教授方法,归纳之可分为四,即:(甲)正身,(乙)诚意,(丙)出之审慎,(丁)施以规矩,是也。

(甲)正身 正身为孟子教授方法之第一要义。正身对于教授之重要之关系安在乎?因正身对于教授之重要点有二:(一)因教授最易收效之方法,是以身作则。所谓以身作则者,即已依所主张立身行事。否则,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而独教学者行其所言。学者必谓,汝尚不能,何况我等,致不遵行。(二)因人之通病,是以人尊言,以人废言。人重则其言重,人轻则其言轻。教者若欲使学者重己所言,必先修其身。所谓修身者,使一己正大光明,无疵可指之谓。不然,性邪行乖,虽佳言,学者亦视同粪土。由是观之,教育正人必先正己,己正而后学者始正。孟子曰:“教者必以正。”又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此之谓也。

即就孟子自身言之,孟子所主持者为仁义,所排斥者为势力。彼自己立身,诚能不淫富贵、不移贫贱、不屈威武,故能得万章,公孙丑之徒信仰焉。

(乙)诚意 诚意为孟子教授方法之第二要义。诚意对于教授有何关系乎?诚意与教授之关系有二:(一)教授而且诚意,能使学者勤勉。因学者,或勤或惰,是可由教者态度而定;教者若抱苟且塞责之心而不尽力以教导之,学者势必因循;教者苟具不负学者父兄付托之意,尽心督责,学者必因以勤勉。(二)教授而且诚意,能使学者奋励。因学者或奋或懈,大半可由教者动机而定;教者假若以教授而为唯利是图,或为无聊栖身之位置,则学者对教者,便漠不关心;教者假如立志在造就学者,使至完成,不杂其他私念,则学者感于大义,虽懦必奋。由以上二者,吾人可知以诚意教授,学者必勤勉奋励;不以诚意教授,学者必怠惰疏懈。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又曰:“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即系此意。

(丙)审慎 审慎为孟子教授之第三要义。何谓审慎?其重要安在?审慎为不可轻易执教授之事。既执之之后,即应黾勉从事。其原因有二:(一)因求学时代为一生行事之基,一切智识技能,皆从学塾得来;教者苟不审慎,不揣自己能否,贸然而为教授,或虽为之,而不黾勉,以致学者毫无所得,而空耗青年宝贵光阴,岂非作孽之甚?(二)因求学时代,为终身立身之本,为君子,为小人,为善,为恶,全从所学而定;教者不揣己之品格,率而为教授,或虽担任,而不尽力改善学者性情,以致学者染于恶习,而入下流,岂非害人终身?孟子曰:“人之易其言者,无责焉耳。”此乃谓教授职责非常重大,人不可轻易其言,而任教职。又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非谓人不可为师,乃系言为师一事,须出之审慎耳。

(丁)规矩 规矩为孟子教授之第四要义。何谓规矩?其用处如何?规矩为学习之方法,学习方法之功用有二:(一)免致学者劳苦无益。(二)可使学者力半功倍。(1)语云: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无六律不能正五音。求学亦然,如无方法,即施以大力,而其结果,虽非毫无所得,即得之而亦未能中肯,或者误入歧途耳。(2)欲为方圆平直,必须准绳,欲正五音,必依六律,此定理也。为学,何曾外此?若无方法,则用力多,成功鲜;反之则事半功倍。故教者,如欲使学者得佳而且大之效果,必不可不告以学习之方法。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此之谓也。

第二项 孟子之学习法

孟子之学习法有八项。(www.chuimin.cn)

(甲)知耻 知耻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一要素。其重要原因:即(一)学问非易于求得者。学者若不勤苦,恐无得之希望。但通常人无高远之见解,坚决之意志,大半倾向于怠惰一途之耻字上。依孟氏之见,可作为学者最善之刺激。例如学者若知耻,学不及人,甚为羞耻,则彼必能奋发勉强,以脱耻辱。反之,学不如人,毫不介意,甚或教者施以责惩,亦不改悔,焉能向上乎?故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二)求学之方法,积极在勤苦,消极则在去私欲。勤正固然系得知识顶妙之路,但欲勤苦,非先去私欲弗成。因物莫能两大,此胜则彼衰,此衰则彼胜,学者若私欲决不能勤苦,若欲勤苦,不能不去私欲。去私欲之法,最有力者莫过知耻。孟子曰:“人能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能有所不为,即知耻,能知耻,而后能勤苦用功焉。

(乙)尽力 尽力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二要义。何以故?因无论为何事业,全非逸豫所能成功,求学亦何尝不然?求学若想成功,势非尽力不可。何谓尽力?(一)消极在不依他人催促。因(1)自己若无能力,他人如何贤智,亦不能使己有能力。故孟子曰:“梓匠输与,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2)学者不止一人,己无能,教者弗能牺牲共同格律,俯从自己。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二)积极在己努力。因教者教若干生徒,势不能个个耳提面命,最上乘者,作普通讲习,授以温习方法。学者欲明了一切,在乎自己。故曰:“君子引而不发,道而立者,能从之。”依上之论,则有志者,须自为兴奋,学业决不致不佳。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夫道若大路焉,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夫人岂不以胜为患哉?弗为耳。”

(丙)用心 用心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三义,亦为求学不可缺之条件。(一)孟子曾云:“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彼以为无论为何事,必须有相当之方法,即如用力之事,则气力为方法,用心之事,则思索为方法。一种特具之相当方法,乃不可缺者。而用心之事,思索方法,尤不可少。因用心者,多半深微奥妙,唯独思索道理方能深出。故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有得。”“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二)用心之事,若不加以思索,则不能了解其理。不了解其理,即不易记忆。即记忆亦易遗忘。即不忘亦不能用。求得知识,不会应用,等于未得。故孟子曰:“……不思则不得也。”是以求学,最贵用心,用心然后能得,不用心必失败。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求放心,亦即用心思索之意也。

(丁)虚己 虚己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四义。因求学莫贵于多闻多问,欲多闻多问,首须虚己。(一)学者欲要多闻,必须有相当之态度,而后他人乐于告诲。使人乐告之态度,即系虚己。虚己者,即表示自己空无所有,而乐取他人所知以为善。他人见求之之切,自然乐与之谈。反之,自以多才多艺,小视一切,则虽仁厚者,亦不能就而教之。故曰:“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二)欲多问,必须有相当方法,然后他人乐于对答。使人乐答之法,亦系虚己。虚己是去成见及恃有势之傲态。苟如此,他人观汝虚心下气,自然乐于回答。反之,倔强傲慢,无人应对。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戊)循规 循规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五义。(一)学习须有一定之方法,照方法为之,可事半功倍。教者教授一种教材,不但自己预备教授方法,当能给学者一种学习法,以便有所遵循。在学者方法,教者既与以一种学习法,即应谨慎遵守,以便达到教者所期望。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二)教者目的,固然是在造就学者。但学者苟不能使他欲望满足,亦不足使他尽力教诲。使他欲望满足之方法,即系循规。因遵照教者之学习方法工作,学业必能如彼所期之进步。如此彼岂不乐于训诲乎?故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此之谓也。

(己)忍耐 忍耐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六义。忍耐之重要原故如下:(一)学习时,有忍耐之性格,顺序渐进,不急不躁,不因一时不能得,即弃之他顾,如此方能继长增高,而达极顶,免去功败垂成之讥。故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二)学习时,能有忍耐性,而后按部就班,慎思明辨。不致一事未毕,因厌烦而改为他事,亦不致未解某理,因懊恼,置之不理。大概学问必须专心致志,方能达得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庚)守序 守序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七义。守序即不躐等。何以言之?(一)学习最贵顺序。顺序何以重要乎?因一切教材,全皆前后相贯,深浅相因,由浅入深,从前至后,乃学习当守之步骤。如弃舍中段,从前边浅者而学后边深者,断难通达。徒乱心神,耗光阴而已。(二)学习最贵理解透彻,使印象深刻于脑海。因为如此,方能记忆牢固,不易忘却。欲理解透,印象深,在于学习速度迂缓。盖迂缓而后温习时机多,新旧观念不致混淆。反之,一种甫毕,立即从事其他,纵令一时似乎记忆,移时逾日,非忘不可。所以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辛)守常 守常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八义。(一)学习进步之方法,在熏陶渐染,不在一步登天。即一日所得虽少,久之不断自多。否则一日所得虽多,而休息十日,不但所得不易完全记忆,即令记忆,亦必不及十日所得之和。故孟子曰:“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至者也。”(二)人之脑筋,假使用之不过度,不伤损之,则愈用愈活泼灵敏。若废而不用,反致昏愚。故孟子喻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