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第一项 孟子之教授方法
孟子之教授方法,归纳之可分为四,即:(甲)正身,(乙)诚意,(丙)出之审慎,(丁)施以规矩,是也。
(甲)正身 正身为孟子教授方法之第一要义。正身对于教授之重要之关系安在乎?因正身对于教授之重要点有二:(一)因教授最易收效之方法,是以身作则。所谓以身作则者,即已依所主张立身行事。否则,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而独教学者行其所言。学者必谓,汝尚不能,何况我等,致不遵行。(二)因人之通病,是以人尊言,以人废言。人重则其言重,人轻则其言轻。教者若欲使学者重己所言,必先修其身。所谓修身者,使一己正大光明,无疵可指之谓。不然,性邪行乖,虽佳言,学者亦视同粪土。由是观之,教育要正人必先正己,己正而后学者始正。孟子曰:“教者必以正。”又曰:“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此之谓也。
即就孟子自身言之,孟子所主持者为仁义,所排斥者为势力。彼自己立身,诚能不淫富贵、不移贫贱、不屈威武,故能得万章,公孙丑之徒信仰焉。
(乙)诚意 诚意为孟子教授方法之第二要义。诚意对于教授有何关系乎?诚意与教授之关系有二:(一)教授而且诚意,能使学者勤勉。因学者,或勤或惰,是可由教者态度而定;教者若抱苟且塞责之心而不尽力以教导之,学者势必因循;教者苟具不负学者父兄付托之意,尽心督责,学者必因以勤勉。(二)教授而且诚意,能使学者奋励。因学者或奋或懈,大半可由教者动机而定;教者假若以教授而为唯利是图,或为无聊栖身之位置,则学者对教者,便漠不关心;教者假如立志在造就学者,使至完成,不杂其他私念,则学者感于大义,虽懦必奋。由以上二者,吾人可知以诚意教授,学者必勤勉奋励;不以诚意教授,学者必怠惰疏懈。孟子曰:“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又曰:“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即系此意。
(丙)审慎 审慎为孟子教授之第三要义。何谓审慎?其重要安在?审慎为不可轻易执教授之事。既执之之后,即应黾勉从事。其原因有二:(一)因求学时代为一生行事之基,一切智识技能,皆从学塾得来;教者苟不审慎,不揣自己能否,贸然而为教授,或虽为之,而不黾勉,以致学者毫无所得,而空耗青年宝贵光阴,岂非作孽之甚?(二)因求学时代,为终身立身之本,为君子,为小人,为善,为恶,全从所学而定;教者不揣己之品格,率而为教授,或虽担任,而不尽力改善学者性情,以致学者染于恶习,而入下流,岂非害人终身?孟子曰:“人之易其言者,无责焉耳。”此乃谓教授职责非常重大,人不可轻易其言,而任教职。又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非谓人不可为师,乃系言为师一事,须出之审慎耳。
(丁)规矩 规矩为孟子教授之第四要义。何谓规矩?其用处如何?规矩为学习之方法,学习方法之功用有二:(一)免致学者劳苦无益。(二)可使学者力半功倍。(1)语云: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无六律不能正五音。求学亦然,如无方法,即施以大力,而其结果,虽非毫无所得,即得之而亦未能中肯,或者误入歧途耳。(2)欲为方圆平直,必须准绳,欲正五音,必依六律,此定理也。为学,何曾外此?若无方法,则用力多,成功鲜;反之则事半功倍。故教者,如欲使学者得佳而且大之效果,必不可不告以学习之方法。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此之谓也。
第二项 孟子之学习法
孟子之学习法有八项。(www.chuimin.cn)
(甲)知耻 知耻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一要素。其重要原因:即(一)学问非易于求得者。学者若不勤苦,恐无得之希望。但通常人无高远之见解,坚决之意志,大半倾向于怠惰一途之耻字上。依孟氏之见,可作为学者最善之刺激。例如学者若知耻,学不及人,甚为羞耻,则彼必能奋发勉强,以脱耻辱。反之,学不如人,毫不介意,甚或教者施以责惩,亦不改悔,焉能向上乎?故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二)求学之方法,积极在勤苦,消极则在去私欲。勤正固然系得知识顶妙之路,但欲勤苦,非先去私欲弗成。因物莫能两大,此胜则彼衰,此衰则彼胜,学者若私欲决不能勤苦,若欲勤苦,不能不去私欲。去私欲之法,最有力者莫过知耻。孟子曰:“人能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为。”能有所不为,即知耻,能知耻,而后能勤苦用功焉。
(乙)尽力 尽力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二要义。何以故?因无论为何事业,全非逸豫所能成功,求学亦何尝不然?求学若想成功,势非尽力不可。何谓尽力?(一)消极在不依他人催促。因(1)自己若无能力,他人如何贤智,亦不能使己有能力。故孟子曰:“梓匠输与,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2)学者不止一人,己无能,教者弗能牺牲共同格律,俯从自己。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二)积极在己努力。因教者教若干生徒,势不能个个耳提面命,最上乘者,作普通讲习,授以温习方法。学者欲明了一切,在乎自己。故曰:“君子引而不发,道而立者,能从之。”依上之论,则有志者,须自为兴奋,学业决不致不佳。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夫道若大路焉,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夫人岂不以胜为患哉?弗为耳。”
(丙)用心 用心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三义,亦为求学不可缺之条件。(一)孟子曾云:“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彼以为无论为何事,必须有相当之方法,即如用力之事,则气力为方法,用心之事,则思索为方法。一种特具之相当方法,乃不可缺者。而用心之事,思索方法,尤不可少。因用心者,多半深微奥妙,唯独思索道理方能深出。故孟子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有得。”“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二)用心之事,若不加以思索,则不能了解其理。不了解其理,即不易记忆。即记忆亦易遗忘。即不忘亦不能用。求得知识,不会应用,等于未得。故孟子曰:“……不思则不得也。”是以求学,最贵用心,用心然后能得,不用心必失败。又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求放心,亦即用心思索之意也。
(丁)虚己 虚己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四义。因求学莫贵于多闻多问,欲多闻多问,首须虚己。(一)学者欲要多闻,必须有相当之态度,而后他人乐于告诲。使人乐告之态度,即系虚己。虚己者,即表示自己空无所有,而乐取他人所知以为善。他人见求之之切,自然乐与之谈。反之,自以多才多艺,小视一切,则虽仁厚者,亦不能就而教之。故曰:“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二)欲多问,必须有相当方法,然后他人乐于对答。使人乐答之法,亦系虚己。虚己是去成见及恃有势之傲态。苟如此,他人观汝虚心下气,自然乐于回答。反之,倔强傲慢,无人应对。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
(戊)循规 循规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五义。(一)学习须有一定之方法,照方法为之,可事半功倍。教者教授一种教材,不但自己预备教授方法,当能给学者一种学习法,以便有所遵循。在学者方法,教者既与以一种学习法,即应谨慎遵守,以便达到教者所期望。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二)教者目的,固然是在造就学者。但学者苟不能使他欲望满足,亦不足使他尽力教诲。使他欲望满足之方法,即系循规。因遵照教者之学习方法工作,学业必能如彼所期之进步。如此彼岂不乐于训诲乎?故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此之谓也。
(己)忍耐 忍耐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六义。忍耐之重要原故如下:(一)学习时,有忍耐之性格,顺序渐进,不急不躁,不因一时不能得,即弃之他顾,如此方能继长增高,而达极顶,免去功败垂成之讥。故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二)学习时,能有忍耐性,而后按部就班,慎思明辨。不致一事未毕,因厌烦而改为他事,亦不致未解某理,因懊恼,置之不理。大概学问必须专心致志,方能达得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庚)守序 守序为孟子学习法之第七义。守序即不躐等。何以言之?(一)学习最贵顺序。顺序何以重要乎?因一切教材,全皆前后相贯,深浅相因,由浅入深,从前至后,乃学习当守之步骤。如弃舍中段,从前边浅者而学后边深者,断难通达。徒乱心神,耗光阴而已。(二)学习最贵理解透彻,使印象深刻于脑海。因为如此,方能记忆牢固,不易忘却。欲理解透,印象深,在于学习速度迂缓。盖迂缓而后温习时机多,新旧观念不致混淆。反之,一种甫毕,立即从事其他,纵令一时似乎记忆,移时逾日,非忘不可。所以孟子曰:“其进锐者,其退速。”
(辛)守常 守常为孟子学习法之第八义。(一)学习进步之方法,在熏陶渐染,不在一步登天。即一日所得虽少,久之不断自多。否则一日所得虽多,而休息十日,不但所得不易完全记忆,即令记忆,亦必不及十日所得之和。故孟子曰:“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至者也。”(二)人之脑筋,假使用之不过度,不伤损之,则愈用愈活泼灵敏。若废而不用,反致昏愚。故孟子喻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然据《孟子谱》之岁数为可靠,学者多依此推定其生卒年岁。《孟子谱》可靠与否,难说,钧台所语之根据,亦未能十分充足。然己酉两字之根据,却是由《孟子谱》来的,此说对于《孟子谱》固有功效,对于孟子之生年之推定,仍无多大之贡献。不过将陈凤石所云之“孟子自言由孔子而来百有余岁”之语,与孟子死之年,并下文游梁之年,合推之,孟子之生卒虽不敢依《三迁志》云在烈王四年,然亦相差不上五六年耳。......
2023-11-22
PI教学法是基于概念测试题,实现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使用PI教学法,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布置一些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因此,使用PI教学法,教师上课时无须讲授课程的全部内容,学生通过自学和互学后已经掌握的课程内容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围绕一个概念、观念或主题,使用PI教学法的规则。......
2023-10-26
因PBL教学法注重对知识的应用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思想,因此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风靡全球,对多学科的教学与培训产生了重要影响。由此可见,PBL包含以下要点:问题为中心、小组形式、自我导向。......
2023-11-27
孟子承认社会差别。古代是等级社会,处处强调差别,就连感情也打上了这一烙印。有差别就有矛盾,就可能走向对立,那么在一个等级社会中如何保持和谐呢?孔子的办法是将差别严格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所谓“不患贫而患不均”。士人不光不是白吃饭,而且对社会的作用远远超出种粮人。听说了伯夷风骨的人,贪婪者也会变得廉洁,懦弱者也会长志气。差别其实是社会分工,分工带来进步,造就和谐。......
2023-10-22
回答是肯定的,最明显的就是突出教育的作用。谈完恒产和减负,孟子转到教育上,告诉滕文公:三代都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因为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地位和效果日益凸显。孟子拿行政与教育相比较。教育则不同,它以道德和礼制为核心,匡正的是人心。在治理手段上,行政靠的是法律和政令的推行,教育靠的是道德和礼制的输送。在治理对象上,行政作用的是外部行动,教育作用的是内在精神。......
2023-10-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