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教育哲学的发生—《孟子学案》

孟子教育哲学的发生—《孟子学案》

【摘要】: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如曰: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

此谓人之所以没其善性而为恶者,由于自己不求,故不能尽其才也。然人何以不自求以尽其才?此原因依孟子所说,可概括有二:

(甲)激于外势 孟子与告子辩曰: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何谓激于外势?则如彼之言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告子上》)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尽心上》)

此皆言激于外势而然也。(www.chuimin.cn)

(乙)放其良心 孟子有由本之喻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上》)

何谓放其良心?如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此皆言放其良心者也。反之,人苟非激于外势,或放其良心,则其本性未有不善者。

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易言之,即利导人之本性,使之明善以复其初而已矣。此其所以辟告子杞柳喻性之说,辨仁义外铄之谬,而有操存舍亡之箴,四端扩充之训也。至其视形色之性,虽以为多欲而不可凭恃,然既认天性为不可改造,即不能除而去之,故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之心,以镇慑之。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