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不知在吾国二千余年前之孟子,已有发明,且其见解,实超彼辈之上。第一项自动的教育活动者,即以活动视为人类之本性,基于自己内部之原因,为独立的活动,而不受外界之影响者也。第三项标准的教育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无标准。此标准的教育法,在孟子以为是教育之捷径。此与孟子意志教育不谋而合,可证古今圣哲所见略同也。儒家认教育为万能,即在此点,而孟子之教育哲学,尤斤斤于此。......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如曰: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
此谓人之所以没其善性而为恶者,由于自己不求,故不能尽其才也。然人何以不自求以尽其才?此原因依孟子所说,可概括有二:
(甲)激于外势 孟子与告子辩曰: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告子上》)
何谓激于外势?则如彼之言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告子上》)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梁惠王上》)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尽心上》)
此皆言激于外势而然也。(www.chuimin.cn)
(乙)放其良心 孟子有由本之喻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告子上》)
何谓放其良心?如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离娄上》)
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告子上》)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尽心下》)
此皆言放其良心者也。反之,人苟非激于外势,或放其良心,则其本性未有不善者。
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易言之,即利导人之本性,使之明善以复其初而已矣。此其所以辟告子杞柳喻性之说,辨仁义外铄之谬,而有操存舍亡之箴,四端扩充之训也。至其视形色之性,虽以为多欲而不可凭恃,然既认天性为不可改造,即不能除而去之,故主张先立乎其大者之心,以镇慑之。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殊不知在吾国二千余年前之孟子,已有发明,且其见解,实超彼辈之上。第一项自动的教育活动者,即以活动视为人类之本性,基于自己内部之原因,为独立的活动,而不受外界之影响者也。第三项标准的教育教育虽是自动的,却不可无标准。此标准的教育法,在孟子以为是教育之捷径。此与孟子意志教育不谋而合,可证古今圣哲所见略同也。儒家认教育为万能,即在此点,而孟子之教育哲学,尤斤斤于此。......
2023-11-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吾国周代主张以心性为教育之基点者,除孔子、子思而外,厥推孟子。此不独能洞悉孟子以前之教育思潮,且能借知孟子教育思想之渊源焉。及至孟子时,性的善恶问题,已成为当时教育哲学上之争辩问题。然《大学》《中庸》之心性教育,洵可代表那时代教育思潮之精神也。第二项教育之目的《大学》中所云教育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将教育目的分成两面,一为明明德,一为亲民,结果须止于至善。......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孟子之政治哲学之发生,亦不外此数因。前章所述孟子之时代背景,与彼时代所发生之思潮。孟子视彼时代之状况及彼时思潮之影响,故其思想,全为彼时代之产物,亦全为彼时代之反动。观孟子对于当时政治评判之云: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孟子政治论,本有唯心主义的倾向,故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2023-11-22
吾国古代圣贤,素爱和平,志在仁民,故有非战之议、废兵之举,古书胪列,在在可考。然古代诸圣贤中反对兵家者,以孟子为尤激烈。关于此类之文句,在《孟子》书中屡见不一见。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之禁攻寝兵,发挥淋漓尽致。今日世界已成战争之场,使彼战争之邦,得开孟子非战之说,以戢其相攻之野心,而使其有仁爱之同情,则不难一举战争之场,而变为和平世界。......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