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职业分工问题,于吾国古代实现最早,且为一般先哲所注意。尤其是儒家起初最简单之分工,即士、农、工、商四种。嗣后经济、政治、社会愈发达,分工亦愈复杂矣。
孟子驳许行之言曰:
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滕文公上》)
孟子之政治论,就从他经济分工之主义而来,为什么要有治者和被治者的阶级呢?是因为要分工的缘故。分工还有交易,方才见得分工的好处;交易要讲物的价格,就使以人工为本位。如果工多工少都不管他,就和分工的道理不对。强着工多的同工少的一样受报酬,人家总不甘心。孟子以许行既承认分工,就应该不反对劳心劳力的分别。既然计及布帛的长短、麻缕丝絮的轻重、五谷的多寡、屦的大小,有个“数”和“量”的分别,就应该计他的美恶精粗“质”的分别,还要晓得他何以相倍蓰相什百的缘故。有这许多分别,交易的事,当然不能照许行说得那样简单了。
孟子关于分工之理,又曰:
子不通工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哉?……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滕文公下》)(www.chuimin.cn)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尽心上》)
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告子下》)
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滕文公上》)
陈相引许行之主张,伸说其无政府之理,孟子驳之,从经济贸易上,证有政府之理。
孟子对于生产之主张,与鲁意布兰(Louis Blanc)之主各尽所能略同,唯对于分配之法,则与圣西门(Saint Simon)认禀性上智愚能否之不齐,比例各人之劳动以分配之主义相近。孟子认定劳力与劳心,同是劳作,均为社会之所需。劳力是肉体上之劳作,劳心是精神上劳作,皆是生产之分工。劳力之人,社会固赖之而有生活;而劳心之人,如学者、思想家、美术家、音乐家,则社会赖之而有发达,有进化,有精神之娱乐。此经济学之所以分出一种无形财货之生产者也。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第一项施行仁政之方针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第二项施行仁政之纲要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
2023-11-22
至孟子亦崇拜尧舜之为人,如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其论尧舜处事制物之义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其论尧之让禅于舜,而谓尧荐舜于天,君位非私相授受也。至于舜,则又以中之抽象名称,适用于心性之状态,而更求其切实。舜之人格伟大,古书多有所述,孟子尝为表彰之。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底豫。......
2023-11-22
吾国周代主张以心性为教育之基点者,除孔子、子思而外,厥推孟子。此不独能洞悉孟子以前之教育思潮,且能借知孟子教育思想之渊源焉。及至孟子时,性的善恶问题,已成为当时教育哲学上之争辩问题。然《大学》《中庸》之心性教育,洵可代表那时代教育思潮之精神也。第二项教育之目的《大学》中所云教育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将教育目的分成两面,一为明明德,一为亲民,结果须止于至善。......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