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言为后世所公认,然因后人解释此“邹”字之不同,故有所争议。有谓孟子为鲁国人者,据赵岐云:孟子本鲁公族,后徙于邹,遂为邹人。太公孙五世反葬于周,孟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此不过谓孟子为鲁之后,未尝认定为鲁人也。而否认孟子为鲁人者,亦有其人,惟阎若璩主张最为有力,其说亦甚精确。故孟子方有距圣人所居甚近之语。由此观之,孟子或系孟孙氏之后,生于邹国,似属可信。......
2023-11-22
孟子以当时人民憔悴,达于极点,故救济之法,先之以民生主义,从物质救济起,而后及于精神救济,主先富后教之义也。
孟子对梁、齐、邹等国君云: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梁惠王下》)
此即食饭问题,比任何问题皆重要。例如彼与梁惠王及齐宣王先后言政,皆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是知孟子救民之方,先使其得肉体上之安,而后得精神上之乐,故其第一办法,即为制民之产。如曰:(www.chuimin.cn)
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
又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孟子的社会伦理观,是先从物质的生活,讲到精神的生活。他认定大多数人不能叫他忍着饿来做好人的。这个见解,颇似马克斯所说:“不是人类的良心支配他的生活,乃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支配他的良心。”但马克斯一派人,有时说得过分,看成人类心理的变化,完全听命于他的环境;什么人都只有被动地适应,没有自动地适应。又且看重了物质的生活,就不大理精神的生活。孟子却说也有不为环境所限的人,“无恒产而有恒心”。但可惜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能受善良的教育,却要等他们有了饭食,是“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政策。孟子的书,通是先讲社会经济问题,然后讲教育问题的,没有讲教先过养的。后来儒家却顺口说个教养,倒了次序,不是孟子的意思。孟子眼见当时贫民没有饭食许多惨状。他虽然骂邹穆公的有司不告诉人君,“上慢而残下”,但是他自己也只一次请齐发棠,不肯再为冯妇,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就说他“惠而不知为政”,足见那不普遍的慈善事业,与那增长人倚赖心事的贫救济,孟子都是不取。他的计划,是根本解决的、普遍的,是要一般人民有一定的产业来做生活,他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的制度。如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滕文公上》)
夫行井田之制,则民有定产,自食其力。田有定分,则豪强不能兼并;赋有定法,则贪暴不能多取。况夫井田制度,土地当为公有,计口授田,可免有田不耕,及无田可耕之弊。且也,是时农业较为发达,已成为社会上之要素,此制果实行,则多数平民生计之困苦得以救济,而社会问题,因之而解决者,什之八九矣。
有关孟子学案的文章
斯言为后世所公认,然因后人解释此“邹”字之不同,故有所争议。有谓孟子为鲁国人者,据赵岐云:孟子本鲁公族,后徙于邹,遂为邹人。太公孙五世反葬于周,孟子亦犹行古之道也。此不过谓孟子为鲁之后,未尝认定为鲁人也。而否认孟子为鲁人者,亦有其人,惟阎若璩主张最为有力,其说亦甚精确。故孟子方有距圣人所居甚近之语。由此观之,孟子或系孟孙氏之后,生于邹国,似属可信。......
2023-11-22
孟子之性善论,不徒影响于彼之人生观政治观,并且大有影响于彼之教育哲学。盖孟子既认为一切善端为我性所固有,而不能免为恶者,由于不能尽其才也。(乙)放其良心孟子有由本之喻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孟子既道性善,故彼之教育方针,即主张消极地存养此性,而反对改造,积极地扩充此性,而不认增加。故教育首当求放心,其次存心,而养心,而由心及物,此孟子教育程序之大概也。......
2023-11-22
孔子之有教无类,亦含有性善之意,要自孟子而其说始大明,故孟子为性善论之宗也。孟子之主性善也审矣。然孟子之言性善,其主旨仅曰:性可以为善,初不在凡性皆善或必善。故孟子性善有三种之解释,如圣人之性是纯全善者,寻常人之性是皆有善者,恶人之性是皆仍有善者。二三岁之孩提知爱其母、敬其兄,普通常人又皆有同情心,在孟子观之,认为性善之绝对铁案,无疑义矣。......
2023-11-22
而孟子甘于淡泊,守道乐贫,更周游而救世。兹将孟子历游齐、梁、宋、滕诸国,略为考定:孟子游梁之时,当在惠王后元十五年。则孟子至梁,当在是年。史公未考惠王有改元之事,故不得不系孟子至梁于三十五年,致种种不合。《通鉴》既从《竹书》以正其失,而仍从史至魏之年,直至襄王即位,载孟子见梁襄王说,竟似孟子在梁十八年之久,则犹未免袭误耳。至孟子游历之程序,有清一代学者有所考证。......
2023-11-22
吾国古代圣贤,素爱和平,志在仁民,故有非战之议、废兵之举,古书胪列,在在可考。然古代诸圣贤中反对兵家者,以孟子为尤激烈。关于此类之文句,在《孟子》书中屡见不一见。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孟子之禁攻寝兵,发挥淋漓尽致。今日世界已成战争之场,使彼战争之邦,得开孟子非战之说,以戢其相攻之野心,而使其有仁爱之同情,则不难一举战争之场,而变为和平世界。......
2023-11-22
吾人既明孟子人生哲学根据于其性善论,兹再叙其方法论。第一项扩充固有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为人类所固有。著者于前章曾云: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即是大人不失赤子之心。由性善而扩充之为尧舜之徒,达则行先王之政,穷则守先王之道。又清代陈澧对于孟子所言“扩充”之义,论之甚精,其言曰:孟子道性善,又言扩充。此外扩充之义,触处皆是。亲亲敬长达之天下,扩充也。......
2023-11-22
诸圣贤中,为孟子最崇拜者,首推文王。其倡性善,谈仁义,言王政,莫不出自文王。实则文王之行学,至孟子始发挥而光大之。《孟子》书讲道统多述文王之德,此明证也。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以此知孟子所言王政,皆文王之政,所谓师文王者在此也。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
2023-11-22
第一项施行仁政之方针孟子主张行仁政,已于前数节述之矣。总之,须能善推其所为,须行仁政。由是观之,边沁与穆勒莫不以最大多数为立行之鹄的,或道德的标准。第二项施行仁政之纲要孟子行仁政之方针,采同乐主义,实因当时暴政横行,诸侯攻伐所致。若欲恢复百姓之元气,自不能不施行制产养民善教诸政策。易言之,愿以道德为犯罪之裁制,不愿用刑罚为犯罪之处分。......
2023-11-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