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孟子学案:制民之产,使民生安乐

孟子学案:制民之产,使民生安乐

【摘要】:孟子以当时人民憔悴,达于极点,故救济之法,先之以民生主义,从物质救济起,而后及于精神救济,主先富后教之义也。是知孟子救民之方,先使其得肉体上之安,而后得精神上之乐,故其第一办法,即为制民之产。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却说也有不为环境所限的人,“无恒产而有恒心”。夫行井田之制,则民有定产,自食其力。

孟子以当时人民憔悴,达于极点,故救济之法,先之以民生主义,从物质救济起,而后及于精神救济,主先富后教之义也。

孟子对梁、齐、邹等国君云: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梁惠王上》)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梁惠王上》)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梁惠王下》)

此即食饭问题,比任何问题皆重要。例如彼与梁惠王及齐宣王先后言政,皆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梁惠王上》)

是知孟子救民之方,先使其得肉体上之安,而后得精神上之乐,故其第一办法,即为制民之产。如曰:(www.chuimin.cn)

民事不可缓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滕文公上》)

又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孟子的社会伦理观,是先从物质的生活,讲到精神的生活。他认定大多数人不能叫他忍着饿来做好人的。这个见解,颇似马克斯所说:“不是人类的良心支配他的生活,乃是人类社会的生活,支配他的良心。”但马克斯一派人,有时说得过分,看成人类心理的变化,完全听命于他的环境;什么人都只有被动地适应,没有自动地适应。又且看重了物质的生活,就不大理精神的生活。孟子却说也有不为环境所限的人,“无恒产而有恒心”。但可惜只是少数。大多数的人,能受善良的教育,却要等他们有了饭食,是“衣食足而后知荣辱”的政策。孟子的书,通是先讲社会经济问题,然后讲教育问题的,没有讲教先过养的。后来儒家却顺口说个教养,倒了次序,不是孟子的意思。孟子眼见当时贫民没有饭食许多惨状。他虽然骂邹穆公的有司不告诉人君,“上慢而残下”,但是他自己也只一次请齐发棠,不肯再为冯妇,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就说他“惠而不知为政”,足见那不普遍的慈善事业,与那增长人倚赖心事的贫救济,孟子都是不取。他的计划,是根本解决的、普遍的,是要一般人民有一定的产业来做生活,他的办法,就是恢复井田的制度。如曰: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滕文公上》)

夫行井田之制,则民有定产,自食其力。田有定分,则豪强不能兼并;赋有定法,则贪暴不能多取。况夫井田制度,土地当为公有,计口授田,可免有田不耕,及无田可耕之弊。且也,是时农业较为发达,已成为社会上之要素,此制果实行,则多数平民生计之困苦得以救济,而社会问题,因之而解决者,什之八九矣。